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SMA不再是只能悲觀等待的疾病,從無藥可醫到多藥可選,讓生命重新看到希望

媽媽寶寶

發布於 06月14日14:05
SMA│罕見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單基因篩檢│全基因篩檢
SMA│罕見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單基因篩檢│全基因篩檢

愈來愈多的疾病在先進的檢查下現形,然而,當疾病被檢查出來,卻沒有藥物可治療,是絕望;反之,檢查出的疾病雖然罕見,但有藥物可治療,就能滿懷希望。從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的醫療進展,我們看到了從「無藥可醫」的絕望,到「多藥可選」的希望!

2023年8月,健保審核通過首例給付一針4,900萬的藥劑,給一名未滿6個月的嬰兒,這項健保最貴的藥物就是用於治療SMA。究竟SMA是怎樣的疾病?

SMA│罕見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單基因篩檢│全基因篩檢
SMA│罕見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單基因篩檢│全基因篩檢

認識SMA.全世界嬰兒死亡率最高的遺傳疾病

女性懷孕時,在建議自費產檢項目中,一定有「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篩檢」(單基因篩檢或全基因篩檢),為何要在產前篩檢呢?最常聽到的說法為:這是屬於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由於SMN1基因缺失或突變,導致運動神經元退化,造成全身肌肉無力及萎縮。

由於國人的平均帶因率約2.1%(估計在台灣有將近50萬人為無症狀的SMA帶因者,若是父母同時為帶因者,每胎不論性別,有高達1/4的機會生下患病的寶寶),僅次於海洋性貧血,而新生兒SMA發病率約為1/9,216,過去卻又無有效的治療方式,期望透過篩檢,以降低SMA的發生率。

或許有人將肌肉無力、萎縮誤以為是軟骨症或漸凍症,有「台灣SMA之父」美譽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部教授鐘育志表示,雖然SMA與漸凍症(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都與運動神經元有關,但漸凍症好發年齡介於45~65歲間,只有10%的ALS病友是透過40個與ALS有關的突變基因遺傳,而SMA病友在18歲之前發病者高達99%,是單一個SMN1基因變異造成的體隱性遺傳疾病 。

SMA依發病年齡與最佳運動功能將疾病分為4種類型,其中約6成SMA病友在出生6個月以內發病,是最嚴重的第一型,若未能及早治療,2歲前死亡率高達8成,是全世界嬰兒死亡率最高的遺傳疾病。

SMA可依照發病年齡和達到的最佳運動功能分型
SMA可依照發病年齡和達到的最佳運動功能分型

一旦確診SMA,主要的臨床表現包括肌肉張力低下、四肢與軀幹肌肉無力與肌肉萎縮,且運動功能隨著年齡增長而持續退化。鐘育志教授表示,坐輪椅的病友幾乎都是極重度肢體障礙者,最嚴重者,除了肌肉沒有力量,還有一個特徵就是全身肌肉鬆軟到嚴重個案連自己的頭部垂倒時,都無力撐起,不但照顧者難以抱起,病友可能連自己移位、如廁、刷牙、洗臉、拿碗、舉筷、咀嚼、吞嚥都有困難,甚至睡覺時翻身或呼吸的力氣也沒有,晚上還需使用呼吸器。

見證台灣SMA醫療里程碑

1891_奧地利學者Guido Werdnig首次描述SMA。
1987_台灣第一例以肌肉切片輔助診斷第一型SMA病童。
2000_中研院李鴻夫婦、張建國、鐘育志等共同研發世界首例SMA小鼠模式。
2001_世界首次在SMA 小鼠身上驗證SMA是可治療的遺傳疾病。
2007~2009_高醫亞洲首例SMA第三期臨床試驗(hydroxyurea)。
2015_台灣首次參加全球SMA第三期藥物️臨床試驗(nusinersen)。
2016_台灣首次參加全球第一個SMA症狀前藥物️臨床試驗(nusinersen)。
2017_與全國三大新生兒篩檢中心(台大醫院、台北病理中心、保健基金會)共同推動全國SMA新生兒篩檢;台灣開始參與SMA藥物️恩慈治療。
2020_台灣首次健保給付SMA藥物(nusinersen)。
2021_台灣被認定為世界第一個全國實施SMA新生兒篩檢,且提供確診嬰兒 藥物️治療的國家(領先全球)。
2023_台灣健保給付3種 SMA藥物(nusinersen, risdiplam, zolgensma)。

藥物問世.翻轉無藥可救的治療瓶頸

台大醫院神經部蔡力凱教授表示,SMA在過去是沒有治療藥物的神經退化性疾病,臨床主要依據病人的需求提供營養與呼吸照護,幫助預防肌肉無力產生的併發症,並定期評估病人的營養需求、呼吸功能、睡眠、日常活動與骨骼肌肉狀態,以給予輔助治療。

然而,隨著醫療進展與政府的支持,台灣醫療團隊積極參與全球SMA藥物臨床試驗,於藥物研發問世後,成為全球第一個全面實施SMA新生兒篩檢且提供確診嬰幼兒藥物治療的國家,更陸續擴大健保給付的藥物種類與對象,讓許多SMA病友看到生命的希望。

歷經百年的等待,治療的藥物終於誕生!蔡力凱教授指出,自2016年開始,SMA陸續出現俗稱「背針」的腰椎注射針劑、基因治療與口服藥等三種新興治療藥物,透過影響特定基因(SMN)表現,讓病患可以免於運動功能退化的恐懼,同時持續穩定呼吸和進食功能。

治療上最大的突破是,不但有助減緩惡化,「幫病程踩煞車」,真實世界的臨床觀察更發現及早治療有機會讓運動功能進步。此外,愈早治療的效果愈好,若能在SMA病人發病前即開始接受治療,則病人的早期運動功能發展幾乎可達正常的運動發展。而這也是篩檢的價值,若能提早透過篩檢(母體帶因篩檢或SMA檢測與新生兒SMA篩檢)發現,就能及早治療,而能有更好的預後。

對病患而言,此一治療上的突破,無疑是翻轉了無藥可救的瓶頸,讓原本陷於絕望的人生露出曙光,迎向充滿希望的新篇章。

健保給付3種治療藥物
健保給付3種治療藥物

分享病友用藥成果

鐘育志教授分享9歲「晴晴」的故事:晴晴從小不哭不鬧,4、5個月大時,發現不會翻身與抬頭,就醫檢查後,確診第一型SMA。她經常因小小感冒引發嚴重肺炎、呼吸衰竭險些致命的生死關頭。

為了活下去,無法用藥的晴晴,每天必須24小時配戴呼吸器與血氧機,幾乎隨時需要抽痰或急救。直到4.5歲時接受治療,身體狀況明顯改善,治療後,從原本無法完整講一句話,到現在能唱完一首歌,依賴呼吸器的時間也漸漸縮短,大約只有睡覺的10~11個小時需要配戴呼吸器,不再像以前的足不出戶,如今,白天可開心地跟家人到處旅遊、露營,學習與唱歌,體驗不同的世界,享受快樂的童年。

SMA│罕見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單基因篩檢│全基因篩檢
SMA│罕見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單基因篩檢│全基因篩檢

現任台灣脊髓肌肉萎縮症病友協會理事長的黃旭輝,也是第三型SMA病友。他說,每隔一段時間,都要重新適應自己身體的功能與體力衰退,「除了接受,沒有其他的選項。」然而,15個月大發病的他,在苦等50多年後,於2023年接受治療,身體肌力終於不再感覺到退步,高興地說:「我從來沒有經歷過,當體力失去之後,還有機會再回來!」晚上睡覺也可以獨自翻身,不用一再吵醒太太要求幫忙翻身。

黃旭輝理事長在今年三月初表示,「大門真的快打開了!健保署擬開放不以運動功能為門檻,讓SMA的朋友們有機會用藥。對SMA朋友而言,這無疑是我們這一輩子最大的盼望,也是黑暗生命中的最大亮光。對於此一讓我們重生的好消息,我們打從心底感謝政府的德政,讓我們萎縮的身體與生命,可以不再繼續沉淪下去,也有機會可以竭盡所能奉獻社會。我們也衷心感謝陳俊翰律師長期為SMA朋友的用藥醫療發聲,即使在他離世前,仍然心繫此一議題。我們想對俊翰說:『您的寶貴付出與恩情,將長存在我們SMA朋友的心裡』」。

SMA│陳俊翰
SMA│陳俊翰

致力推動罕病用藥權益.自己卻等不到藥物給付

人稱台版「非常律師」的陳俊翰,是臺灣第一位前往美國取得法學博士與律師執照的SMA病友。1歲確診SMA(當時稱「運動神經元病變」),全身僅剩嘴巴與眼睛可動的他,卻能突破身體的禁錮,克服病痛,展現自我價值,令人深感佩服!

曾經,他在美國擁有治療的機會,但因為看見國內有許多罕病用藥尚未健保給付,再加上體認到別的國家願意給予每一位病友最基本的尊重,以及對生命價值的珍惜後,毅然放棄美國高薪工作與治療的機會,「哪怕讓多一點人有機會接受用藥,也會比我自己在國外獲得治療更有價值」,陳俊翰選擇返台推動罕見疾病及身心障礙相關政策倡議。

終於,台灣開放SMA有條件的給付,讓部分病友逐漸看到生命的曙光,然而,他卻有著「有藥可用,但不包括我」的沮喪。即使沮喪,但陳俊翰依然默默繼續為爭取健保擴大給付SMA藥物奔走。只是年後竟然傳出他於2月11日驟逝的消息,讓「期待台灣追隨國際腳步,讓罕病病友能獲得治療全給付」成了遺願。

不過,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於3月7日表示,「經專家會議討論後,決定全面給付病患使用SMA藥物,最快5月生效(截稿時,生效日仍未定)」,算是圓了陳俊翰的遺願。

SMA│罕見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單基因篩檢│全基因篩檢
SMA│罕見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單基因篩檢│全基因篩檢

關於SMA篩檢Q&A

Q:家族中有人罹患神經肌肉異常疾病,所以我來做SMA帶因篩檢,檢測結果為我不具有SMN1基因缺失,是否我就不會生下神經肌肉異常的孩子?

A:不一定。神經肌肉異常相關疾病種類繁多,不見得是由SMN1基因突變所致,有許多相關疾病可能導致與SMA類似的症狀。因此,建議優先確認家族成員罹病原因,並諮詢臨床醫師,再決定進行檢查項目。

Q:既然每胎只有 1/4 的機會是患者,那麼,如果已經生過一位 SMA 的寶寶,下一胎就不會再生到 SMA 患者吧?若希望在懷孕前排除罹患 SMA 的可能,有哪些選擇?

A:曾經生下SMA患者,很高的機率是父母皆為帶因者(胎兒自發突變也有,但機率低)。帶因父母每一胎都有 1/4 機率懷上患者,這個機率並不會因為生產過病患而減少。建議雙方帶因父母就產前胎兒遺傳診斷相關檢查諮詢主治醫師,或選擇胚胎著床前基因檢測(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 PGD)。

(以上內容摘錄自罕見疾病基金會及台灣遺傳諮詢學會共同編撰《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基因檢驗之衛教諮詢人員手冊》)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帶因率超高罕病出生兩天後一定要篩檢 資深小兒醫師林炫沛:「早發現即早治療 助寶寶健康長大」
遺傳疾病最怕帶因不發病!孕前先帶因篩檢,也能生出健康寶寶!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