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我們一生中做的許多決定,也許你得以有回頭路,但成為母親這件事則不然,因為牽扯到另一條生命,因此一旦決定,就無法回頭。
《與軒軒講》邀請烏烏醫師一起談,作為婦產科醫師她看到了哪些作為女性、作為母親,在孕育生命的過程中,一路會有的焦慮和解方。
烏烏醫師:成為父母就是不斷練習、成長的過程
面對為人父母的嶄新角色,感到焦慮是正常的,不少人為了減輕焦慮,在孩子出生前就做足準備,然而烏烏醫師表示,身體上當然可以透過規律運動、健康飲食以作為成為父母的準備,但心理上不存在所謂準備好成為父母,可以撫養孩子的一天。
因為當你真的成為父母後,其實很多事情是突發的,所以在烏烏醫師看來,成為家長這件事,其實就是不斷的練習與成長。
另外,保持彈性則是成為父母後的一大學習,烏烏醫師以她為例,她習慣把事情規劃好,但當她成為家長後,免不了面臨計畫被打亂的時刻,她因此學會保持彈性,活在當下。
「你可能這一段時間,就是要一直陪小孩玩一個重複性的東西,如何把這個情境說得漂亮一點,化被動為主動就是心態調整的關鍵。」烏烏醫師表示父母可以把這段陪伴孩子的時間解讀成,犧牲了多少工作時間,但也可以轉念想,這段期間的互動與陪伴也許就存在於現在了,好好思考我想要跟我孩子,在這個階段一起擁有怎麼樣的經驗跟記憶。
在這樣的思考人下,家長的角色其實是主動的,不再被動,也因此你將能看見作為家長,所收穫到的學習。
(同場加映:理解你的母乳、產後憂鬱,烏烏醫師去除孕婦病識化|與軒軒講訪後行筆)
圖片|《與軒軒講》
正常化看待孕婦,別把他們病人化
事實上作為父母的壓力,不僅僅源於孩子出生後,早在孩子出生前的「懷孕」階段就已經發生。
社會習慣把孕婦想得太脆弱,雖然這些想法的出發點並不一定是要低估孕婦,只是不少人會基於孕婦身分,而想著們必須禮讓、必須給予更多的照顧,烏烏醫師點出從這樣的思維,可以展開的思考是這個社會到底是怎麼對待孕婦這件事情?
也許很多時候是因為大眾不瞭解,所以選擇敬而遠之,自然產生對於孕婦的成見,有的選擇無微不至的保護,有的則可能出口提醒孕婦的種種禁區,比如飲食禁忌,比如不能運動,孕婦的身體儼然成為公共財,每人都能對其說上一嘴,孕婦甚至因此必須回應、處理。
但其實這些提醒、說教的背後,是對懷孕的不夠理解而生的恐懼與暴力,是一種對女性的弱化,不相信女性有能力幫自己跟小孩做出最好選擇的成見,而要消除這份壓迫,破除無知成見,烏烏醫師表示要以知識為基礎展開更多的對話,嘗試不再將孕婦病人化,而是更正常的看待。
(猜你想看:懷孕可以性愛、打疫苗、喝咖啡嗎?烏烏醫師解答孕婦九種禁忌)
圖片|《與軒軒講》
產後憂鬱 、母乳焦慮怎麼辦?
時序推進,當母親挺過懷孕時的焦慮,孩子出生後,產後憂鬱、母乳焦慮接應成為下一個可能面臨到的挑戰。烏烏醫師表示面對這些情緒,最重要的就是讓母親覺察自己的情緒。
因為一個女人在成為母親後會花很多的心力,去安撫嬰兒,但是卻沒有能力去安撫自己的情緒,所以對母親而言,找到一個可以讓自己的心鬆開的方法是很重要的。
圖片|《與軒軒講》
把愛拉回來,讓更多的媽媽來分享他們他們的哺餵經驗,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方式去選擇怎麼餵母乳。
烏烏醫師
他接著補充養育小孩自然可以是非常快樂的事情,然而當代父母的壓力,卻已經將那份育兒的快樂淹沒,然而不管是產後憂鬱或是母乳焦慮,烏烏醫師認為一樣可以回歸到知識,並同時意識到知識的人性化。
也就是說比起母乳有營養,我們更可以強調的是在吸吮母乳的同時,孩子與母體的連結,不只是把焦點放在母乳的營養價值,也別忽略了愛的部份,「把愛拉回來,讓更多的媽媽來分享他們他們的哺餵經驗,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方式去選擇怎麼餵母乳。」
那些作為父母的焦慮、擔憂,也許正來自於你對孩子的愛,如何讓這份愛,不變質成吞噬自己的壓力,是值得學習的。
當面對到他人的責怪,多方的意見不知道如何選擇時,做為父母可以試著把注意力拉回自己跟孩子的關係,知識則作為輔助系統,對自己多點信任,相信自己能夠做出適切選擇,誠如訪談中烏烏醫生提到的「只要把自己照顧好跟把小孩照顧好,就已經很棒了。」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