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魚丸醫師的媽媽經】破解寶寶吃副食品常見迷思,少量多類嘗試,增加食物耐受性,降低未來食物過敏機率

媽媽寶寶

發布於 06月15日14:05
副食品│迷思│少量多類│食物過敏│過敏體質│離乳食原則
副食品│迷思│少量多類│食物過敏│過敏體質│離乳食原則

或許是「當下沒有很餓」,又或是「吃個半飽急著去玩去探索世界」,又或者「就真的跟爸媽小時候一樣瘦瘦的體質」。有時候真的…..大人該學習……

上個月參加母乳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會員暨學術研討會,聽黃瑽寧醫師演講「生命的頭1000天」,真的是收穫豐富,想寫下來與大家分享,也提醒自己在育兒路上的盲點。

話說我家每個孩子都是我的修練呀!一個比一個還偏挑食,是來砸媽媽招牌的嗎?但認真說,成長百分位3%以下,還是建議要找兒科醫師整體評估,先排除生理疾病,再看飲食習慣加以調整,但如果都已經盡力了呢?就只能靠父母轉念和等待孩子長大成熟的那一天,好歹我家3趴俱樂部的四個孩子,三個姐姐都已經步上正軌,小弟雖然還是瘦小,但至少很少生病、精力旺盛、發展符合里程碑,所以,我就盡力扮演均衡供餐廚子的身分,總有一天,我會等到他追上的一天。

副食品迷思分析

參酌黃瑽寧醫師演講內容,並整合魚丸醫師個人觀點,將相關迷思分析如下:

吃米糊和十倍粥比較好消化嗎?

其實嬰兒消化蛋白質的酵素(蛋白酶)量比消化澱粉的酵素(澱粉酶)還多,傳統餵食派都建議從10倍粥開始,但臨床上,我們很常遇到家長說「小孩根本就不吃或噗出來」,但細想一下很能理解啊!就不好吃又沒味道,同重量,但營養成分又沒有比奶多,小孩當然不買單。

如果把米煮到軟,好吞嚥,甚至一開始就可以加一點蔬果打成泥(蘋果泥、南瓜泥等),或是加一些肉末或排骨/昆布湯底,讓米粥副食品更有風味,相信小孩的接受度也高,不一定要從稀到像水開始吃。

三天才能加一種新食物嗎?

雖然傳統保守餵食派還是這樣建議,但其實目前沒有研究顯示這是必要做法,反而會拖慢新食物介入的時機,只是身為新手父母,難免擔心孩子吃了新食材會不會不適應,所以,我建議大通則就是做飲食日誌,現在手機拍照很方便,可以照相留紀錄,若之後有過敏反應,也方便猜測是哪一種食材引起的;再來就是新食材少量嘗試1~2餐,沒問題就加新食材啦!

添加副食品一開始的目的,不是為了吃飽,而是為了增加食物耐受性,以及讓寶寶練習吞嚥和咀嚼。因此,少量多種類嘗試副食品還是目前的主流建議。

嬰幼兒食物過敏是這輩子都不能碰那類食物嗎?

常見的食物過敏症狀有嘔吐、皮疹、腹瀉,常常有很多家長因為孩子唇邊或肛門邊有一點點紅疹,馬上就停副食品,只餵奶。其實小過敏是沒有關係的,可以先停幾天再減量嘗試,而原先不會過敏的食材製作的副食品也不用停,真的大過敏(例如:劇烈嘔吐、全身性蕁麻疹等),才需要停餵副食品兩週,再逐一減量找過敏原。

大原則還是平常記錄飲食日誌,有相關明顯症狀諮詢兒科醫師,之後還是可以減量嘗試增加對未來對食物的耐受性。

家人有過敏體質,需要延遲孩子吃相對高致敏相關的食物嗎?

恰恰相反。根據研究顯示,4~6個月大時,食用少量添加過敏相關的食物(例如:蛋、花生),反而可以增加食物耐受性,減緩未來食物過敏的現象。因此,現在反而建議不要刻意延遲可能與過敏相關的食物(例如:牛奶、豆、小麥、堅果、魚、貝類),但要提醒要煮成合適嬰幼兒進食的型態,例如:堅果粉、花生粉,圓、硬、尖的食材,切勿直接給,海鮮類要煮熟,魚肉要去刺。

和大人共食,大人的食物不會太鹹嗎?

其實少油、少鹽、少糖,多吃原型食物、種類均衡,應該是全家人健康飲食習慣的通則,而不僅限於小孩。實際上,市售很多加工食品的鈉含量都超標,而天然的食材中也含有鈉離子,依據各國指引,WHO成人建議每日鹽分攝取量5g,2歲以上小孩等比例酌減;以「英國食品標準局」的分齡每日鹽攝取建議:6~12個月是1g、1~3歲是2g、4~6歲是3g。數字很抽象,簡單舉例1g的鹽=0.4g(400mg)的鈉=約1元硬幣大小的鹽。所以,並不是孩子不能跟大人共食,而應該是大人要先檢視自己的餐桌是不是落入高鹽陷阱,建議孩子愈小,鹽要愈少,大人也要健康,斟酌鹽量不要太多比較好,不是一歲後就可以跟著大人無節制地吃,而是請和孩子一起健康吃低鹽料理。

副食品│迷思│少量多類│食物過敏│過敏體質│離乳食原則
副食品│迷思│少量多類│食物過敏│過敏體質│離乳食原則

養成良好飲食習慣比較重要

當然,各家有各家的方式,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而且副食品介入真的只是一個過程,小孩終究會長大的!

不管吃飯還是喝奶,大人的角色應該都是供應均衡的餐食,但吃多少還是應該回歸以寶寶為中心的主導進食,依據寶寶的成長、咀嚼狀況,滾動式調整量和稠度,大人也可以接受孩子會有大小餐的差別;一歲後,漸漸轉成固體食物,奶退居為輔,但這都只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不是切點。我們是在養小孩,不是在參加體重競賽,吃東西應該是一件開心的事,不單只是為了營養,更重要的是:練習咀嚼和吞嚥,「不追餵、不逗弄、專心享受親子吃飯時光」。

魚丸醫師的副食品/離乳食原則3W1H

當然,各家有各家的方式,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而且副食品介入真的只是一個過程,小孩終究會長大的,魚丸醫師分享整理的副食品/離乳食原則如下:

誰要吃Who

是寶寶要吃,真的沒有小孩會餓壞自己,不追餵、不強迫吃完。

何時吃When

吐舌反射消失、看大人吃食物有興趣,流口水或想抓、頸部支撐發展好,都可開始嘗試,台灣兒科醫學會則是建議4~6個月大開始添加副食品,最晚不要晚於6個月大。一天要吃幾次?魚丸醫師建可以1~2次當成正餐奶之間的點心,但還是要依據孩子的反應調整。一開始,少量多種類嘗試,隨著月齡慢慢大,調整成全家同桌吃飯時光(不管是餵泥粥還是寶寶自主進食,媽媽比較好操作也比較融入生活)。

準備什麼What

副食品/離乳食/Complementary feeding補充食物,顧名思義就是輔助,一歲前奶是主食,但我們應該提供均衡的食材開始吃副食品可以提供水;提供富含鐵和鋅的食材,例如:深色蔬菜、豆類、蛋、紅肉都是很好的鐵質來源。全穀類、乳品、蛋、魚貝類、瘦肉均含豐富的鋅。

如何進行How

讓寶寶習慣坐餐椅,維持用餐時的愉悅氣氛,親子共食(坐一起吃飯、公筷母匙、不吹涼、大人不事先咀嚼給小孩)。寶寶一歲前的食物三不要:不鹽、不糖、不人工調味避免蜂蜜。避免硬、圓、尖、脆的堅果、食物,例如堅果、花生、葡萄、葡萄乾、糖果、莓果、含籽的水果、口香糖等等。不要讓寶寶單獨進食,儘量不影響分心、不要用3C產品餵食,不追餵、不逗弄、專心享受吃飯

魚丸醫師
魚丸醫師

四寶媽魚丸醫師

魚丸醫師的媽媽經」是一個兒科醫師&四寶媽咪分享育兒經驗的小天地,望可以增能父母,也增能自己。Empower parents, empower myself.

#健康的飲食習慣要保有一點彈性的從一而終
#不要前面緊過頭後面報復性放鬆
#副食品添加少量多種類嘗試是通則
#以寶寶為中心的主導進食
#當吃東西很有成就感的時候因為喜歡小孩會願意吃更多
#大人是供應均衡餐食,小孩決定吃飽的量,真的沒有小孩會餓自己,但也不是去餓小孩讓他吃飯

#更多母乳哺育和育兒資訊歡迎追蹤FB:魚丸醫師的媽媽經

累積會員Q幣,天天換好禮👇

延伸閱讀

孩子準備好吃副食品了嗎?語言治療師教你用5項指標判斷!
準備副食品再也不混亂!準備好這些副食品工具,讓你更從容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1

  • 天佑
    寶貝,穿個好衣服。也好入眠。情緒會更好! 點擊開啟shopee.tw/ka2zdco_o9 進來看看。
    06月16日00:38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