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你習慣開口就是在「管教」孩子嗎?專業心理師:想與青少年對話,父母最重要的是做到這件事

未來Family

發布於 2021年11月22日01:54 • 王惠英(未來Family記者)

「你作業還沒寫完,為什麼還有空看電視、玩遊戲?」「你考試成績這麼差,到底有沒有在唸書啊?」「我這樣苦口婆心,還不是為了你好,你看看自己是什麼態度?」……,如果父母的話語經常帶著一把把利劍,不但無法靠近孩子,反而會將他們推得愈來愈遠。

諮商心理師陳志恆在《擁抱刺蝟孩子》一書中提到,日常生活中時常使用的說話方式,有時候是破壞關係品質的殺手,特別是在親近的人之間。脫口而出的質問式語言在關係中最大的破壞力,其實是傳達出對對方能力的不信任。

#

陳志恆在書中坦言,很多父母在與孩子交談時,總會忍不住想給對方建議與評論,或談論大道理,比如「你應該要……」「你最好是……」「你趕快去……」「你怎麼不……」,但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對方需要的根本不是建議,反而可能讓對方感覺自己很糟。

尤其對於家有青少年的父母來說,想要跟孩子好好說話、互動,需要先從好好聽孩子說話開始,並試著轉換自己的立場和說話的方式。

 

10~12歲開始轉大人,需要更對等的關係

米露谷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駱郁芬表示,現在的小孩進入青春期的時間普遍提早了,女生約在10歲、男生約在12歲左右開始進入青春期,但青春期的結束卻愈來愈晚,如果以能否獨立自主生活為判準,通常會是在大學畢業之後,同時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

駱郁芬談到,小孩在「轉大人」的過程中,大腦正在經歷劇烈的變化,造成身心明顯的改變,包括在生理上第二性徵的出現,心理上則是渴望尋求獨立、衝撞既有的體制、形成新的規範與標準。「他們對於大人以前建立的規則是否合理或需要持續依循,會開始進行反思,例如認真念書是唯一正確的路徑嗎?」

「另一方面,大人會覺得自己從以前到現在的要求都是一致的,為什麼孩子現在開始會有這麼多的意見、反叛和不遵守,心裡感到非常不舒服,同時也衍生很多親子之間的衝突。」駱郁芬說。

一般而言,不同的性別也會有不同的冒險傾向。駱郁芬指出,青春期女生比男生更社會化,注重朋友之間的緊密關係程度,形成社交小圈圈,尋求歸屬感、試驗人際關係的不同組合與相處模式;男生的冒險行為則可能是打電動、深夜不回家、呼朋引伴去做很「中二」的事,例如丟東西到別人的院子等。

對青春期的理解,很難用單一、片面或扁平的方式。駱郁芬建議,父母面對青春期的孩子,需要調整彼此的位階,由上下變成平等的關係,「把孩子當作是朋友一樣,可以詢問對方的觀點、意見或感受,但不一定要直接提供建議」。

此外,父母也要把孩子的衝撞視為必然的過程。「有衝撞、有破壞,才能夠真正成為獨立成熟的個體,大人面對孩子的衝撞,不要認為是在挑戰『我』這個人,而可能是在思考接收到的訊息的真實正確性。」駱郁芬說。

比方說,爸媽仍然認為念書是重要的,但也許孩子有新的觀點,可以重申自己的立場,卻不再期待孩子一定要全盤接受。

 

父母轉換說話方式,表達關心但不管教

駱郁芬說:「父母給予孩子的關愛,不要變成一種限制或情緒勒索,雖然我們仍然會關心自己在意的點,但需要轉換自己的立場和說話的方式。」

駱郁芬自己是媽媽,因而能體會從小呵護孩子長大的心情,投入很多心力在孩子身上,真的有好多好多的愛,但有一天要學習抽離,告訴自己:「孩子本來就有權利不接受這些形式的愛」,可能會很難接受或覺得有點心酸。

駱郁芬建議父母試著轉換為「守候者」的角色,「我關心你的狀態,但你不一定有義務或責任要接受我對你的付出」,用關心、支持陪伴孩子度過青春期,建立新的相處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管教不是關心,而是要求別人的服從和配合。對於那些從小就「耳提面命」到大的事,孩子聽了10多年,其實都明白應有的生活原則,他們需要的是傾聽、陪伴,而不是更多的大道理。

例如考試快到了,「喂,要考試了,你在那邊做什麼?還不趕快念書?」(管教)→「這幾天要考試了,你身體還好嗎?會不會太累?」(關心);又如孩子經常和朋友出去,「你現在要認真念書,不要每天都跟朋友聊天或出去玩,那個○○○都不認真念書,穿那個什麼衣服、什麼樣子。」(管教)→「你最近常和○○○一起出去,你們都做些什麼?你怎麼最近特別喜歡跟他出去?」(關心,也許兩人都喜歡動漫或打球,大人就有機會去了解。)

駱郁芬強調,臨床上看到青少年的憤怒,都是出自於大人不把他們當一回事,只想幫他們做決定、只想規定他們,「當去除這部分後,你會發現和孩子之間不見得會有太大的問題」。

 

7種常見教養情境,練習如何好好說話

爸媽面對青春期的孩子,怎麼跟他們好好說話和互動?以下針對7種令人困擾的教養題,由駱郁芬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方。

狀況1:孩子經常關在自己的房間裡,不知道在做什麼事。

「最近常看到你一個人在房間裡,怎麼了嗎?」(千萬不要說:「家到底是不是你在乎的地方,回來就只知道關在房間裡,你把家當旅館啊?」)

狀況2:孩子說話幾乎都是冷回應:「喔」、「還好」、「不知道」。

「你最近都不太愛講話,怎麼了嗎?」(有時可能自己還沒有答案或還沒有準備好,不必勉強孩子非說不可。)

「如果你有想聊聊,隨時可以找我。」(同時可以透過煮雞湯、買衣服、接送上下學等具體行動來表達關心。)

狀況3:孩子動輒不耐煩、回嘴反抗,說不到幾句話就聞到濃濃的火藥味。

雖然爸媽理解青春期的特點,但也不該無限容忍或甚至討好孩子。就好像如果有朋友總是講話不耐煩、態度差,會令人感到不舒服、不喜歡跟他們相處,面對青春期的孩子也是一樣。

孩子不是高高在上,爸媽不要因為關愛或害怕衝突,反而去討好孩子,說出「好啦,你不要生氣」「你想要怎樣,我都配合你」這樣的話,而是要表達內心的不舒服,「你最近講話都很不耐煩,怎麼了嗎?」「或許你有煩心的事,但你這樣講話讓我覺得不舒服」,才能有助於互相尊重和了解。

狀況4:孩子的功課不好,也不要別人管太多。

爸媽先問自己是否在乎孩子的成績,如果很在乎,就不要假裝不在乎,孩子其實都會感受得到,可以表達關心但不指責:「你最近功課不太好,怎麼了嗎?」「我感覺你也很想要考好,但為什麼沒辦法達成自己的期待?」「是不是遇到什麼困難,有什麼我可以幫忙的?需不需要我陪你、請家教或去補習?」

狀況5:孩子經常熬夜,生活作息不正常。

先去了解占據孩子生活的事情、造成熬夜或作息不正常的原因,再重新做適當的課程活動安排。

狀況6:孩子喜歡打電動、玩線上遊戲或花時間在網路社群媒體。

打電動等活動不是原罪,父母應先釐清自己真正在乎的事情,是否影響孩子該做的事情沒有完成,同樣表達關心但不批判:「我注意到你花很多時間在打電動,有些該做的事情卻被忽略了,怎麼了嗎?」「你是不是遇到什麼困難,需不需要幫忙?」「你覺得可以怎麼做調整?」。

狀況7:孩子花很多時間在交朋友或談戀愛。

青春期的人際關係需要重整,在乎朋友是正常的,談戀愛是人際的其中一個面向。可以邀請孩子的朋友到家裡,更能清楚了解孩子與朋友的相處狀況,而且最晚在小學低年級就應該有性教育,教導孩子掌握相關的界線,例如可以一起念書,但不適合有身體的親密接觸等。

駱郁芬坦言,台北市公園試辦友善限時分享方案,小朋友盪鞦韆按計時器,3分鐘就要換人玩,這樣的做法更凸顯了「台灣的大人經常低估小孩的心智發展,以及可以和他們討論的事,習慣幫孩子做好決定,而不是聆聽想法和意見」。

「父母每天不要只在乎孩子考試考得好不好,凡是和朋友可以聊的話題,都可以和青春期的孩子聊,包括彼此有興趣的事物、生活的經驗,譬如欣賞的音樂、爬山的樂趣等。」駱郁芬說。

駱郁芬提醒,青春期的孩子也會關心很多哲思性的話題,比如人的存在、自由、社會正義和公平等意義,對於生命的思考、道德的發展都進入到新的層次。「如果父母能夠尊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視之為成熟的人,彼此的對話可以進入更深的層次,自然能夠形成新的親子關係。」

 

圖片來源:ACphoto

 

>>免費訂閱《未來Family週刊》全方位教育教養媒體,教好孩子不求人!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