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人際

交朋友讓孩子不安?2招教孩子分辨朋友、應對同儕壓力

三采文化

更新於 06月20日03:38 • 發布於 06月26日13:00

文/《SEL社會情緒學習,讓孩子成為人生贏家:做好自我管理、學習人際溝通、培養責任感》金昭娫著

編按:

孩子生活中可能碰到各種難題,可能是不會交朋友、容易負面思考,甚至是無法克制衝動等。如何讓孩子遇到問題肯面對、會思考、懂負責,面臨任何挑戰都不怕?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簡稱SEL)是最新的教育趨勢,以系統化的教育課程,指導孩子如何掌握正確的表達方式,並與他人形成良好關係,能對孩子的學業壓力和學習情緒產生良性的影響。

韓國SEL教育權威專家金昭娫在《SEL社會情緒學習,讓孩子成為人生贏家:做好自我管理、學習人際溝通、培養責任感》書中,結合在美國的資優生教學經驗,提供70種「親子溝通」的實用方法,讓家長可以在家陪孩子學習SEL。當孩子變得自信、主動、堅強又富有同理心,各方面的發展自然隨之升級!

應對同儕壓力的方法

孩子們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交朋友,但通常直到很久以後才能夠理解這些關係的確切含義。這是因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朋友」這個詞常常具有複雜的意義。這很容易讓孩子感到困惑,因為社會環境中同齡的孩子或他們在街上遇到的同學都被稱為朋友。然而,泛泛之交和知心好友之間有很大的區別,這與友誼的類型有關。因此,有必要告訴孩子,世界上不只有帶給彼此情緒穩定的健康關係,也存在有害的關係。

「必須與遇到的每個朋友相處融洽」的想法,表面上看似無害,其實會使人很難正確區分好關係和壞關係。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可能只是被動適應這種情況,或者最終會受到傷害,因此正確地教育孩子了解理想關係的特質,非常重要。俗話說「看一個人身邊的五個好朋友,就能看出他是個什麼樣的人」。與我們關係親密的人,對我們的人生影響很大,尤其是在價值觀形成的童年時期,更可能具有關鍵性的影響。

區分友誼是健康或有毒的

「健康的同儕關係」需要雙方的努力,因此,當你的孩子不確定某種關係是否是「好朋友」時,讓孩子談談與那個朋友相處後的感受會很有幫助。

如果孩子高度依賴同齡的朋友,即使處於有害的關係中也會袒護對方,可能會認為:「他雖然有些地方不太好,但了解過後就會發現他其實人還不錯。」這也是友誼的特點,即使沒有大聲說出來,好朋友之間也會默默傳達「我喜歡和你在一起」和「我們一起玩」之類的訊息。因此,懂得如何與朋友交流,並在事後觀察自己的感受,對於了解關係的真實狀態非常有用。

英文「toxic friendship」(有毒的友誼)指的是不健康的同儕關係,意思是友誼有時弊大於利,就像吃了有毒的食物一樣。典型的例子包括有條件的對話,例如「如果你這樣做,我就不會再和你來往了」,或是貶低孩子自尊並讓他聽話的對話。那些標榜「建議」,實際上卻指責缺點或以此鼓勵不良行為的朋友,都是應該警惕的人,因為這段關係只是透過取悅對方來維持,而且是建立在害怕失去朋友的恐懼上,所以在一起的時間越多,孩子就越容易陷入混亂的情緒中。我們接著要來看看,如果孩子有個特別要好的朋友,但父母可以察覺到這段關係存在許多危險信號時,應該如何應對。

方法① 改變有毒的關係

當孩子遭受同儕壓力時,父母應該記住,另一個孩子也是不知道如何建立健康的關係,否則稍有不慎,就可能會對一個不成熟的孩子做出過度情緒化的反應,並失去將有毒關係轉化為健康關係的機會。我們沒有能力或權力來控制其他家庭的孩子如何對待我們的孩子,因此,即使父母出面指出別家孩子的錯誤,問題行為也很難立即糾正,或只能暫時改善而無法長期維持。

所以我們也要教子女在朋友關係以外的其他人際交流中,如實地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要教他們適當的溝通方法,例如:

「當時聽到你說的話,其實心情有點不好。能再說一遍那句話是什麼意思嗎?」

「除了我以外又重新開了個聊天群組,感覺有點疏遠。你對我有什麼不滿嗎?」

像這樣教導旨在恢復關係、不受情緒偏見影響的表達方式。這時候,不僅要練習自己想說的話,還要一邊照鏡子、一邊用自信的聲音和表情來表達,這樣會更有幫助。有些人粗魯地對待朋友,是為了獲得控制權,而不是出於惡意,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只須表現出堅定的非語言反應就可以改變關係氣氛。

方法② 理解不是所有友誼都是永遠的

然而,如果這些努力不能改善有毒的關係,甚至情況惡化,就必須堅決放棄這段友誼。此時大人最好積極介入,並杜絕對孩子情緒產生負面影響的行為,例如習慣性說謊或主動霸凌。這時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先幫助孩子認清關係中的問題,如果父母沒有搞清楚狀況就倉促干預,孩子可能會因為試圖保護朋友而沒有如實表達感受。因此在這個階段,可以引用繪本或電影,那些鞏固友誼的正面故事正是最好的例子。

不健康的友誼會對孩子的情緒造成壓力,讓他們心情浮躁,陷入不安的狀態。因此,在許多情況下,這些關係中的孩子會表現出問題行為。這種時候,與其指責自己的孩子或其他孩子,不如先幫孩子釐清造成問題的原因。例如,與其說「和○○在一起,只學到不好的東西。從今天起禁止使用手機」,不如說「最近看你和○○在一起,回來好像常常不開心的樣子」,如此一來,孩子自己會回顧,反思這段友誼對生活有什麼影響。當孩子想要與朋友保持距離時,最好一起思考如何明智地做到。特別是讓孩子了解並非所有的友誼都會持續一輩子,在對他人友好的同時也要保持適當距離,萬一將來結束關係時,心裡也比較不會產生愧疚感。

如果是同班同學,由於在結束關係後仍然必須天天見面,因此可能需要導師的協助,尋求環境上的隔離;或是以忙碌的行程或其他外部因素來慢慢拉開距離,以避免對方反感,這可能是一種比較婉轉結束關係的方法。從長遠來看,提前分享如何處理未來可能出現的尷尬情況,也會有幫助。例如平常可以和不同的同學一起吃飯,不要總是固定和同一個人;或是想想若與同學起爭執後,在學校裡不期而遇時該怎麼辦。讓孩子預先有個心理準備,就可以避免在意外的時刻單方面受到傷害。

即使彼此之間沒有特別的負面影響,隨著時間推移,友誼也可能會漸漸淡了。就算是相處很久的好朋友,隨著價值觀、興趣改變,也很可能會漸行漸遠。這時可以告訴孩子,即使關係不像以前那麼親密,但如果在心裡仍互相支持,也是一種維持關係的方式,這會有助於緩解孩子可能感到的失落。因此,許多美國父母鼓勵孩子從小就參加學校、社區、社團等各種社交活動,以免只執著於一種關係。隨著孩子成長,關係難免會發生變化,所以在孩子幼年時期就先讓他們了解有各種不同的群體,即使未來與其中某個群體的關係淡化或消失,在其他群體內的社交互動仍會維持,甚至可能變得更密切。

延伸閱讀:韓國SEL教育權威專家:3招跟孩子溝通,讓親子關係更親密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