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父母別給孩子貼標籤: 害羞、愛生氣、不會畫畫等⋯⋯ 孩子的行為是暫時、也是可變的,而非永遠

未來Family

發布於 05月22日03:16 • 日月文化

我們很容易直覺的以為,讚美孩子很棒、特別或是有天分,可以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培養自尊心,但,事實上,很多研究明確地顯示,不具體、能力導向和過度的讚美,可能會有反效果,導致孩子發展出一種心態──心理學先驅學者卡蘿.德威克(Carol Dweck)稱之為「固定型」心態。

德威克解釋道:「有固定型心態的學生,相信他們的基本能力、智力、才華都是固定的特質。他們的能耐已經被確立,所以接下來的目標就是要看起來永遠聰明,絕對不可以愚笨。」

有固定型心態的孩子常常會變得不願去冒險,或是嘗試新的活動,因為怕會「看起來笨」、或是喪失他們特別和才華洋溢的身分。

然而,德威克的研究發現,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培養出不同的心態,教導他們:智力和能力是可變動的特質,是可以經由努力和毅力培養出來的。

她稱此為「成長型」心態:「成長型心態的學生知道,他們的才華和能力是可以經由努力、好的教導和毅力培養出來的。他們並不會覺得每個人都一樣,或是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愛因斯坦,但是他們相信如果努力向上,每個人都可以變得更聰明。」成長型心態的孩子把失敗當成是學習過程的一部分,並且明白成功、努力和毅力直接相關。

家長和其他大人,可以幫助孩子培養成長型心態,而讚美就是一種方式。

若要鼓勵孩子有成長型心態,讚美應該要具體,而且把焦點放在孩子「在過程中所投入的心力」,而非是「結果」或「能力」,這種具體而重視努力的讚美,可以促進成長型心態的培養。

「做得好」就是不具體讚美的最好例證,雖然這個說詞是正面的,但「做得好」並沒有具體告訴孩子到底是「做了什麼」而贏得這個讚美。很多家長一天到晚都講「做得好」,或是用其他類似的話來稱讚孩子(其實也沒有做得特別好),這樣有說跟沒說一樣。

另外一種讚美也常在無意間帶來意外的負面效果,那就是結果或是特質導向的讚美,例如「你好聰明」、「你的 好厲害」,或是把焦點放在孩子身上、而非放在他們到底做了什麼事,而贏得這個讚美。

父母可以這樣做

留心注意讚美孩子的方式和時機,避免說「做得好!」──除非你有其他具體的陳述,說明孩子投入了什麼樣的努力,才贏得讚美。

同樣的,避免焦點放在「能力」,例如:「你好聰明/你好有才華/你好擅長。」

舉例來說,不要只說「做得好,你的成績單上有兩個特優!」你可以換成這種說法:「我注意到你最近很認真,專心唸歷史和代數。我知道今年一開始的時候,你很灰心,我真的對你的努力和毅力感到驕傲。」

如果你知道,孩子並沒有很努力就得到了優等呢?這種情況,你可能並不會多說什麼,或是你可能希望孩子去挑戰比較困難的領域,舉例來說:「我看到你的代數又得了特優,我在想,數學對你還能有更多的挑戰嗎?你的也從甲下進步到甲上,我真的對你的進步感到驕傲。我注意到你的閱讀報告也投入了很多時間和努力,而且從成績就能看得出來,你好棒!」

別給孩子貼標籤

想像這個常見的場景:一位媽媽和她幼小的兒子走進擁擠的房間(也許是其他孩子的生日派對),這個小男生緊緊抱著媽媽的大腿,沒有照著媽媽的要求:去和其他孩子打招呼或是一起玩耍。另一位走過來跟他們母子打招呼,媽媽說:「他只是害羞罷了。」

聽起來無傷大雅,但是長期下來,這種標籤會開始揮之不去,可能會讓其他人也這樣形容孩子,也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真是如此。不管你認為害羞是好是壞這並不是真正的問題,問題出在這種標籤會把外在表相的特質加諸於人,並且暗示這種特質是固定的。(我要強調一下, 我對「 害羞」 沒有負面的看法。)

就算有些標籤,是很多家長覺得用起來很得意的(例如「非常聰明」),也一樣有問題,因為這些標籤對孩子傳達的訊息是─這個特質是天生的,而且是固定的─不論是好是壞,都成定局了。

如果標籤看起來是正面的,孩子的觀點可能會變成「我很聰明/有創意/體育細胞很好,而且我想要一直保持這樣」(維持這個標籤)。這種觀點和「固定型」心態有關,這種孩子常常會避免冒險,或是遠離失敗的可能性,因為這樣可能會讓他們失去正面的標籤。

如果這個標籤看起來是負面的,孩子的觀點可能會變成「我很害羞/調皮/不會畫畫,而且我也不想這樣。」這種情況,標籤就暗示著批評孩子。他可能把自己聯想成這種人,而不明白這只是在形容行為。而行為是可以改變、而且可以受個人控制的。

儘管如此,當我們要鼓勵道德上或是有利社會的行為時(像是助人、關懷和分享),那麼某些標籤可能會很有用。舉例來說,研究發現,請孩子「當小幫手」時(而不是只叫他們幫忙),他們明顯更可能會參與合作任務,像是收拾玩具。

在現實生活裡,大部分常見的標籤像是「害羞」,或是「聰明」,都不是靜態和穩定的特質,而是會根據情境有所變化的行為,也是可變的。例如我們在稱讚孩子「聰明」時,我們也許知道孩子可能在某一個領域聰明,但是在別的領域卻不然,而且聰明的程度也可以經由努力和堅持提升。

父母可以這樣做

留心如何向他人及孩子自己描述孩子:試著改變你的用辭,要傳達一個觀念:孩子的行為只是暫時,而非永遠。

舉例來說,不要說:「他只是害羞」,你可以換成「他現在覺得害羞」。在第二個句子,「害羞」並不是標籤,相反的,只是在描述他當下的行為或感受而已。

只要稍微改變一下用辭,就能暗示孩子害羞不是「永遠」的特質,這樣也等同於給孩子更多自由的空間,在其他的情況下,可以有不同的行為表現。

然而,如果你試著要鼓勵熱心、關懷或分享的行為,那麼就考慮使用正向的人格描述,而不要只形容行為,舉例來說:「請當小幫手」或「你是會關懷/熱心/慷慨的人」。

摘自 艾莉卡.賴許《冰箱上的75條教養守則》/大好書屋

Photo:Glenn Fleishman,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佩珊、曾琳之

>>免費訂閱《未來Family週刊》全方位教育教養媒體,教好孩子不求人!
>>加入《未來Family》好友!看更多內容!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17

  • 易倫
    我突然覺得作者應該還沒有孩子⋯
    2018年06月20日09:13
  • 紫鈴(政謙)
    支持,好好說話確實要學習,往往家長一句話就影響深遠,不然同樣是講國語,卻造就不同熟度的孩子,是吧~
    2018年06月21日04:15
  • いそかぜ
    很合理啊,教育本來就是用科學的角度去改進 不然其他幾位家長是怎麼放心學校的教育? 就是科學下的產物啊
    2018年06月21日02:55
  • 建昇
    挺受用的😉
    2018年06月21日00:36
  • 月影舞華★Jerome.S
    批評帶罵說不行,吝於讚美打擊自信說不行,現在連說好棒棒也不行,都給你教就好啦?
    2018年06月21日13:05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