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策劃,藝術家出版社及後視野傳播事業有限公司執行的113年度「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及「臺灣傑出藝術家紀錄片」新書與影音聯合發表記者會,於10月4日在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小白宮舉行。出席活動的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怡、藝術家李重重、藝術家家屬呂玟、審查委員林育淳、傳記叢書作者蕭瓊瑞、紀錄片製作團隊曹文傑等多位重要貴賓,共同為臺灣藝術的歷史記錄工作揭開新篇章。
與時間賽跑:迫切性與挑戰並存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表示,「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與「臺灣傑出藝術家紀錄片」是為臺灣藝術家立傳的重要工程,能透過這些珍貴的文字與影像記錄,完整呈現藝術家的生命歷程與創作精神。她強調:「這些工作刻不容緩,尤其當許多藝術家年事已高或已離世,記錄的迫切性尤為顯著。我們將持續與國美館合作,為重建臺灣藝術史而努力。」
多方協力打造臺灣藝術根基
國美館長陳貺怡指出,從101年接手這兩項計畫至今,國美館已累積出版181冊藝術家傳記及完成66部紀錄片。她坦言:「這些工作是與時間賽跑的工程,僅憑目前的量能,恐難以追上藝術家凋零的速度。因此,我們期盼政府與民間加大支持力度,讓這項重要的文化保存工作能持續推進。」
藝術家的生命故事交織
傳記叢書的藝術家代表李重重感謝文化部與國美館推動藝術家紀錄工作,並特別致謝蕭瓊瑞教授、藝術家雜誌社及尊彩藝術中心對其創作的支持與理解以及指點。而藝術家紀錄片則由山岳畫家呂基正的女婿李宗哲代表致詞,他分享紀錄片拍攝過程中的趣事與挑戰,例如製作團隊因拍攝需求要帶著重裝備攀登南湖大山的經歷,除表達對團隊的感謝,同時也肯定紀錄片所呈現的真實與深度。
透過傳記與影像守護臺灣藝術史
藝術史學家林育淳,身為本次審查委員代表致詞時表示,這兩項計畫的價值,不僅在於保存藝術家的創作與生命故事,更在於提供社會多元的視角,重構臺灣美術史的完整性。她特別呼籲:「隨著藝術家逐漸凋零,我們面臨的是與時間的賽跑。記錄的工作無法等待,期待政府與民間攜手投入更多資源,確保臺灣藝術的珍貴資產能被永續傳承。」而傳記作者蕭瓊瑞在致詞中表示,書寫藝術家傳記的過程,是一場深入探索與再認識的旅程。他提到,這些作品不僅保存了藝術家的故事,更讓後世得以從多角度重新審視臺灣藝術史的發展軌跡。
國美館表示,自開館以來,長年致力於推動臺灣美術發展,101年起,在文化部的支持下,接手「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與「臺灣傑出藝術家紀錄片」2項出版計畫,迄今已累積超過200部作品,成為建構臺灣藝術史的重要文獻資料。自107起,在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的經費挹注下,這2項延續多年的出版計畫得以持續透過系統性的研究與發表,向國人介紹臺灣藝壇的豐富足跡。
今年,國美館共推出10本傳記叢書及5部紀錄片,涵蓋油彩、水墨、雕塑等多元藝術形式,展現藝術家在個人創作及社會參與中的深遠影響。包括江明親著《曲勢.風動.陳天乞》、施慧明著《詩詞.畫藝.盧雲生》、李既鳴著《存真.唯美.吳承硯》、白雪蘭著《跌宕.金燦.鄭瓊娟》、陳美靜著《傳藝.膠采.陳壽彝》、吳垠慧著《人體.變奏.顧福生》、彭宇薰著《心韻.象徵.李元亨》、陳長華著《行彩.謳歌.倪朝龍》、蕭瓊瑞著《蒼潤.墨韻.李重重》、劉永仁著《幻象.淨悅.陳世明》10本傳記;以及《雲上的青空—呂基正》、《筆底人間—許深州》、《變,象—莊喆》、《熾熱的探求—陳幸婉》、《觀雲的途徑—蕭麗虹》5部紀錄影片。這些出版品與影像不僅是臺灣藝術史的寶貴資源,更是連結藝術與社會的橋樑。
國美館表示,這些作品將廣為分送藝文機構與學術單位,電子版本亦可在美術館官網免費下載,期盼能藉此深化社會對話,並讓臺灣藝術家的精神與故事得以代代相傳。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