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聖華/任林教育基金會諮商中心所長
圖片 : shutterstock(示意圖非當事人)
過年這兩個字對於許多人來說,喚起的不是放假的喜悅,而是一場艱苦的心理戰。回家過年意味著面對親戚的靈魂拷問、父母的期待,以及家族成員間無休止的比較。這種「回家不是休息,是戰鬥」的感覺,讓不少人萌生了不回家過年的念頭。然而,選擇不回家,內心真的就能輕鬆自在嗎?其實,就算逃離了返家,壓力並不會因此消失。
回家過年的壓力何在?
對許多夫妻來說,回家過年不僅僅是一次返鄉之旅,更像是一場年度「情感博弈」。近鄉情怯用在這裡非常合適,因為從一走進家門後,過年3階段的大修煉課程便接踵而至。
1、「年節大考」誰都逃不掉
每年過年,夫妻倆仿佛進入了一場「人生提問大賽」,熟悉的場景輪番上演:
●靈魂拷問:
「什麼時候生孩子啊?」
「年終領多少?夠買車嗎?」
「在台北這樣的薪水夠嗎?」
●赤裸比較:
「XX家的媳婦手腳很快,你怎麼還不會做家鄉菜?」
「欸?老陳家的孩子今年去讀台大博班不是嗎?你呢?」
這些提問和比較,就像一張張隱形的「壓力罰單」,扣光了夫妻倆對過年的期待。
2、精神體力雙重壓迫的家務分工
●過年標配「大掃除+年夜飯」:在過年期間媳婦往往自動成為準備食物的主力,而丈夫則被派去做各種雜活。明明是團圓飯,但往往都有人在大家都開動時,還在廚房忙著最後幾道菜。
●放假只想休息:過年的假不是假,是行動,是除舊佈新。
3、情感勒索的必修課
●淚流滿面的經典台詞:
「一年才回來一次,你們只待這幾天?真不把家當回事!」
「我們辛苦養你們這麼大,現在我們老了,你們怎麼這樣?」
「想當初你的紅包我都幫你收著,現在你給我這麼少?」
過年不回家,就真的沒壓力?
經歷過這3階段的人們,內心早就翻湧著複雜的情緒,有些人自此決定過年能走多遠走多遠,眼不見為淨。但不回家,壓力真的就沒有了嗎?
對許多人來說,決定不回家過年看似能避開這些壓力,卻往往伴隨著另一種內心的煎熬。
1、對父母的愧疚感
即使不回家,腦海中也會浮現父母的身影,或者長輩電話裡淡淡的責備:「我們還是第一次過年不見到你們……」這些話語像一根無形的針,刺在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延伸閱讀:
除夕只能回婆家?每年「到哪圍爐」吵不停…心理師:別把輸贏當愛的表現,這樣「喬」出好關係
2、面對「非回家不可」的傳統價值觀
華人文化裡,過年代表團圓,這幾乎是一種被寫進潛意識的習俗。不回家過年,難免會引來親友的議論,甚至是指責:「過年不回家,那還叫一家人嗎?」這種來自文化的壓力,讓人難以完全心安理得。
很多時候我們就卡在進退之間,回去會產生壓力,但不回去又過意不去,這些情感疊加在一起,讓不回家的決定也變得不那麼輕鬆。
但請記住:不回家過年,是一種選擇,而不是對家庭的否定。
3個步驟與家人好好溝通
不回家過年,並不是對家庭的不重視,而是對自身需求的平衡。心理師提供3個步驟,與家人好好溝通,能讓這個選擇變得更容易被接受。
1、提前告知,留足緩衝時間
請不要等到過年當天才告訴家人,這只會讓他們覺得被冷落。提前1~2個月告知,給他們時間接受你的決定。
2、解釋理由,表達尊重
清楚說明不回家的原因,讓家人了解這不是隨意的選擇,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真實的反應情緒,對方才能真正接收到你想表達的事情。
3、提供替代方案,緩解失落感
不回家過年不代表切斷聯繫。可以提出其他方案來表達你的關心與愛。現在很流行的線上拜年也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過年承載著我們許多的情感寄託,但最重要的是關係的連結,而關係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愛的語言有很多種,團圓的形式,也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方式。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更多幸福熟齡文章
冬天洗澡「先洗頭」恐中風?醫曝「順序」不重要,洗完1動作才關鍵:恐使血壓飆升、心梗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