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彭菊仙》婆婆教會我的事:孩子決定的事,要學會裝聾作啞;父母別擾了子女的自由自在,大家就能過的安然自在

未來Family

發布於 06月17日01:52 • 彭菊仙

我的婆婆已經做仙幾年了,但是她一直到九十幾歲都還自己洗澡,每天使用洗衣機之前,一定蹲坐在板凳上,彎著佝僂的身軀,把貼身內褲、內衣、襪子,以及襯衫衣領、衣袖仔細搓洗過,才放心把所有衣物放進洗衣機大鍋洗。

婆婆最開心的事,便是進廚房做菜,每端出一道菜,都像第一次實驗成功,自嗨地跟大家報告:「你看,真媠(tsin suí )喔!」即便像是倒帶人生一般重複煎著同樣熟度的同款魚、放在同樣古樸的舊盤子,她都像首次公開嘔心瀝血之作般自豪。

我一直以為,這個始終甘於「有事,弟子不要給我服其勞」的老人家永遠不會老,直到某年過年,才驚覺她居然也有連鍋鏟都拿不動的一天。

心隨境轉,日日是好日

我的婆婆直到過世前兩、三個月,才卸下「有事,自己服其勞」的獨立楷模形象。即便生命最後的兩、三個月必須臥床,她老人家頭腦卻一點也不糊塗,親戚舊故,擔憂歡喜,恩怨軼事,放得下放不下的,仍舊大嗓門地呱啦呱啦、如數家珍。

打從認識我老公、她老人家還不是我婆婆時,她就是個大嗓門,且跟她聊天對話幾乎不需要回答。起先還以為是她對我的破爛台語沒有期待、好心裝傻跳過,後來發現她對任何人都是自顧自地唱獨角戲,方知手腳靈活、手藝超群、頭腦靈光、當時才七十歲的婆婆,已嚴重耳背,且隨著年歲愈形惡化。

如果要回應她的話,都必須走到她跟前,把嘴湊到她耳旁,再用手掌半遮掉雜音。她則費力地集中注意力側耳傾聽,如此還不見得收得到正確訊息。

即便高音頻如我,也得如是做,而且最好「簡答」回應。比如:是或不是、好或不好、可以不可以、或人時地物等簡單幾個字,再加上誇張手勢,她老人家也還一知半解。久而久之,大家都習以為常,有時連湊到她跟前也疏懶。

婆婆多半煮完飯,就坐在角落像看戲一般欣賞兒孫吃飯,然後不時自言自語,看大家吃得滿嘴油光,她還會嗨到痴痴傻笑。更有時,我會聽到她一個人在臥室大聲跟自己說話,比如,一大清早就跟自己報告今天要準備的菜色和行程。

大概因為只有自己聽得到、聽得懂自己要說什麼,婆婆很早就養成並享受著「自己演講、自己鼓掌、自得其樂」的生活模式。

婆婆持續「高」談但不能「闊」論,這真是我這個直腸子、互動回饋需求量不低的O型射手座難以參透的。何以一個人能忍受歲歲年年無法一來一往延伸話題之煩懣?

研究指出,「聽力」會影響老人的心理健康,有聽力障礙的老人有更強烈的孤獨感,且可能引發憂鬱症。但我怎麼看我的婆婆,只要她能發出聲音兼能揮動鍋鏟,便日日是好日。

雪上加霜的是,婆婆八十幾歲的某一天,連眼睛都出了毛病,因為染了很嚴重的病毒,竟然要動刀。不料開完刀之後,她說看電視都只有人影晃動,沒有鼻子眼睛沒有嘴。我問她那要看什麼,她說至少有看到人影晃來晃去讓她猜猜到底在幹嘛也有趣。

裝聾作啞背後的哲理

有一天,我終於忍不住問她,原本耳朵聽不清楚,現在連眼睛都看不清楚,會不會覺得人生很無趣?她居然反過來開導我:「老人家嘛,最好都要欠一、兩樣啊!耳朵不好或是眼睛不好,這樣才好。如果我什麼都好,樣樣都好,子孫就會不好。兒孫不好,我才不快樂哩!」

鄰居一個年屆九旬、慈眉善目的老婆婆,有事沒事我也跟她聊幾句。她的媳婦來自中國,背景不同、習慣不同、想法大異其趣,但顯然婆媳相處融洽。

她沒有耳背、眼睛也雪亮,不過她跟我說:「我什麼事都看得很清楚,我也不糊塗,連報紙的字都看得很清楚。但年輕人的事,我都裝聾作啞,看得見的也要看不見、不想聽的就不要聽見。裝傻、裝糊塗,日子才過得好哇!」

我這才明白,老人家真聾假聾、真瞎假瞎,背後都是深奧且動人的哲理。真的耳背,是為了把福氣添給兒孫,身體的苦楚哪比得上心裡的平安喜悅?假的耳背,是裝糊塗,別擾了年輕人的自由自在,老人家才能真自在。

孔老夫子說,六十而耳順。容我改一下:晚年走好命,始於六十而耳背、而視茫!

摘自 彭菊仙 《五十歲後我出去一下:不當媽媽、太太、媳婦之空巢熟女好好愛自己》/天下文化

圖片來源:Unsplash

數位編輯:王信惠

>>免費訂閱《未來Family週刊》全方位教育教養媒體,教好孩子不求人!
>>加入《未來Family》好友!看更多內容!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