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第一個3到18歲兒少專屬頻道「小公視」今年8月20日開台了。若家裡是無線電視,只要轉到第12台就可以收看,或也可以點開 YouTube 鎖定小公視直播,目前有情境喜劇《什麼都沒有雜貨店》等23檔開台節目。這是文化部黑潮計畫以4年為期,每年斥資6億元的頻道。行政院砸了大筆預算,是為了扭轉本土兒少節目缺乏的困境。
從一般家庭每天的親子對話、65歲行政院長卓榮泰親吐的感嘆,到今年剛出爐的金鐘獎入圍名單,不難看出台灣兒少節目的確稀缺。
小公視日前在臉書發布一則短影片,當問孩子希望在小公視看到什麼節目?超過三名小觀眾的答案都是「寶可夢(源自日本的跨媒體作品)」。
而行政院長卓榮泰出席「小公視」開台記者會時也提及,「以前小時候,只能看像是太空飛鼠與豬小弟這樣的外來的外語卡通……」,顯見本土兒少影視內容短缺已久,也因此流失許多「小觀眾」,大家早就習慣欣賞「外國的月亮」。
本土兒少影視內容稀缺,從老到小都在看外語卡通
綜觀台灣上百個電視頻道,這十多年來,有播兒少節目的電視台只佔三分之一,當中超過九成是購片播映,只有8%為國內獨立製作兒少節目。
由公共電視製播的台灣青少年單元劇《我的這一班》,自1993年開播以來將近30年,儘管早在7年前停更,至今仍常在國中課堂被放映,用劇情來討論校園人際、親情衝突。而這個情景,就發生在公視節目部兒少中心副主任舒逸琪孩子的健康課中,也代表著儘管兒少內容需求存在,卻沒有符合現代校園生活的內容給學生們看。
「台灣的觀眾很可憐,尤其國中的孩子更找不到(適齡的影視)內容,他們被卡在學習焦慮,被認為沒有市場,但需求一直存在……,」舒逸琪語重心長地說。
這樣的背景,讓8月20日才開台的小公視,在第59屆電視金鐘獎「兒少節目獎項」,一舉以8個作品入圍15項大獎,其中「少年節目獎」入圍的5檔節目,有4檔全由公共電視製播,每個獎項都有小公視作品入圍,成最大贏家。
這個景象看在小公視團隊眼中,既開心卻也讓人憂心。本土兒少影視沒有內容,不是沒市場,而是製播成本高又沒資源,幾乎沒有商業電視台願意投資兒少內容。
2023年5月《公共電視法》修正案三讀,解開公視23年預算上限的緊箍咒,2024年起文化部黑潮計畫,未來4年將每年挹注6億元,支持兒少原生內容及節目製播,提升台灣原創內容製播量能。小公視也與民間攜手,日前與長期經營兒少影視內容的富邦文教基金會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將投入更多資源在本土兒少影視內容。
公視節目部副理、小公視兒少中心主任林瓊芬表示,希望藉由這次機會,把這幾年沒做到的事一次做齊。
「以往節目產製量沒這麼多,現在可以好好照顧3至18歲的孩子,把分齡節目類型做得齊全,照顧每個階段孩子思考的事情,也把產業帶進來,讓台灣的孩子能看這塊土地所做的節目。」
邀兒少共讀劇本,用孩子的眼睛做戲
資源進來了,節目製作者的腦袋也得跟著轉,才能把預算精準花在對的事情上。
早期的台灣本土兒少影視內容,經常存在著「教條式宣講」。舒逸琪說,當今太多節目號稱做給孩子,但孩子在劇中的形象,卻都像是花瓶,在小公視的節目中,孩子會是真正的主角。她強調「這是為台灣孩子打造的平台,在這之中,我們可以一步一腳印,創造世代的共同回憶。」
文化部長李遠出席小公視開台記者會時,也期許小公視「要用小孩的眼睛做戲」;公視董事長胡元輝也強調「小公視絕對不會是教條式的權威指導」。
小公視23檔精彩節目,涵蓋動畫、戲劇、音樂、娛樂等多種類型,每部精彩好戲,都出自成年人之手,要如何從孩子的視角製作節目,關鍵是田野蹲得夠深、細節要挖得夠精。
在2024年台北電影節首映,並連續八天蟬聯觀眾票選第一名的兒童情境喜劇《什麼都沒有雜貨店》,首季劇本改編自同名小說,也是小公視開台23檔精彩節目之一。導演李權洋、編劇陳芳齊,過去都是以製作成人影視節目為重,如何換位思考,是製作團隊面臨的第一道課題。
然而每個人的成長歷程,都曾有過「童年經驗」。陳芳齊說,自己在寫兒童情境喜劇時,為了要從兒童觀點出發,也只能回頭找自己的人生經驗,比如試著將小時候欺負弟弟的情節擺入劇情,但不確定能否符合當代兒童的情境,因此需要召開「讀本會」,把劇本拿去跟孩子討論,看他們的反應。
而在創作過程中,陳芳齊最大的收獲,便是找回寫劇本的純粹。她說,有時寫兒童劇本會想很多,沒想到孩子最喜歡的就是「屎、尿、屁」,他們喜歡的東西很直覺。「若要說收穫,那就是相信你的直覺。」
借鏡寶可夢成功模式,把節目做好再談行銷
小公視日前在臉書發布一則短影片,當問孩子希望在小公視看到什麼節目?不只一位小觀眾答「更多寶可夢」、「我想要看到寶可夢旅途」、「寶可夢地平線」……。當台灣小孩都瘋外國 IP,台灣的兒少影視工作者又該如何突圍,才有機會收服「小觀眾」?
林瓊芬坦言,不太可能完全扭轉寶可夢熱潮,但可以學習它的成功模式,也就是從動畫 IP 發展到遊戲、漫畫,而小公視此刻更重要的目標,是把節目做好,接下來才是學習如何行銷,也許能透過跨國合製,增加露出機會,提高國際能見度。「若小孩的影片選單會出現小公視的節目,那就太好了,」她透露現階段最大心願。
小公視開台,也同步推出獨家 IP「口袋小子」,由兩度獲得英國 D&AD 黃鉛筆獎的創意團隊 Bito 操刀設計。設計團隊以小孩子的百寶袋「口袋」為靈感,創造出 5 種角色,分別為果實「勾勾 Gogo」、積木「吉姆 Jim」、橡皮擦「皮擦 Pizza」、鋁箔包截角「卡滋 KZ」、與摺紙星星「星潔 Cindy」,不同 IP 展現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特質,也詮釋著小公視的形象。
公私部門齊力合作,建立生態系不再土法煉鋼
無論是做節目或推出 IP,比起單打獨鬥,一群人並肩作戰,更有機會把心願愈做愈大。
小公視現階段除了23檔開台節目,也促進與影視產業的交流合作、擴充量能,日前攜手富邦文教基金會,舉辦「兒少節目製作交流會」,並向在場200多位影視工作者,公布六大徵案項目,分別為「新創學齡兒童外景節目」、「兒童生活資訊帶狀節目」、「兒童口語表達節目」、「小公視台灣原創 IP 動畫影集」、「小公視動畫開發—島嶼故事動畫」以及「兒少戲劇孵育計畫」。
3歲到18歲年齡跨距很大,需要很多不同專業來合作。小公視向民間網羅節目靈感,並提供製作預算。這些徵件節目,也將為台灣兒少影視產業奠定基礎。
富邦文教基金會總幹事冷彬表示,兒少影視產業需要建立生態系,有了這些經驗以後,才有機會讓兒少影視內容,成為其中一個內容選項,否則電影、戲劇永遠只會為成人製播,難以想像兒少內容如何被擺放。
冷彬也說,過去兒少影視節目經常是土法煉鋼,成功就成功、失敗就失敗,現在小公視有資源,也有相對有經驗的團隊,大家一起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能量。她也激動地說,此刻終於能想像兒童內容是一個「產業」,每一個兒童 IP,可以從戲劇過渡到故事書,也可以將小說改編成戲劇,或是將漫畫變動畫,也可以從動畫去製成商品。
小公視的英文簡稱是「PTS XS」,簡稱中的「XS」,可以是「非常小」的意思,他們的願景,是希望兒童的幸福不是隨著年紀的增長而增加,而在「非常小」的時候,就得到完整的重視。
面對眼前大大的世界,小公視從小小的起點出發。他們希望有朝一日,小公視的平台,能讓台灣兒少影視產業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
(責任編輯:劉映均)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