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人際

明明知道可能會被騙,為何有些學者還是一意孤行?

換日線

更新於 05月16日09:30 • 發布於 05月06日13:45 • 陳暐/一個貓奴的經濟學筆記
明明知道可能會被騙,為何有些學者還是一意孤行?
明明知道可能會被騙,為何有些學者還是一意孤行?

每天早上,你打開電腦的第一件事是什麼?對我來說,作為一名年近 40 的大學教師,無非是檢查我的 Gmail 來信。我的信箱裡常常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廣告和宣傳郵件,這其中不乏學術界特有的那些國際會議邀請和期刊徵稿通知。

我在先前有關教授職業的文章中曾提到,參加國際會議和在期刊上發表論文是我們工作的一部分,這些學術活動不僅豐富了我們的研究生涯,在特定數量的國際會議上發表演說,或是將研究成果發表於校方認可的學術期刊,也是常見的升等必要條件。

正如經濟學家所言,存在需求的地方就可能有供給。全球學者之多,自然孕育出了龐大需求──除了那些由學界專家辦的學會所創立的傳統會議和期刊外,近年來還出現了許多更加「商業化」的組織投身於會議與期刊的舉辦之中。

學術與商業化格格不入?

「商業化」一詞通常帶來的聯想不甚正面,特別是在學術界,商業的介入似乎與學術的純粹性格格不入。然而,這些商業化的組織實際上也為學界帶來了一些積極的影響。舉例來說,傳統學術期刊通常透過向讀者或學校收取「單篇購買費」或「訂閱費」來維持營運,這意味著要合法閱讀學術文章往往需要付費。相比之下,這些新興組織多半採用「開放取用」(Open Access)的模式,使讀者能夠免費獲得文章,而將發表成本轉嫁至作者身上。從擴展知識的角度看,這無疑是件好事。

再者,從我個人經驗來看,傳統學會舉辦的會議在行政事務安排上好壞差異頗大。即使不考慮發表研究的品質,一場會議的行政安排品質能夠影響參與者的整體體驗。好的會議讓人感覺一切流暢無阻,而不佳的會議則可能存在場次間動線安排混亂,或是會場至飯店的交通不便等問題。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舉辦會議本身就是一項耗費巨大人力物力的活動。通常,同一個學術會議會由不同國家或不同學校的團隊輪流舉辦,而這些學者也並非「會議管理學」博士,缺乏相關經驗與專業能力,自然難以保證會議的高品質。

相對而言,那些商業化的組織則有能力聘請專業人士來負責這些行政事務。他們可以讓同一團隊每年負責相同的會議,這樣的安排使得行政管理的品質更為穩定。雖然商業化帶來了利益導向的擔憂,但在實際運作層面,這種專業化的管理無疑提高了會議的整體效率和參與者的滿意度。這種效率與專業性,是許多傳統學術會議所難以企及的。

如何避免掠奪性期刊/學術會議?

當然,我先前提到的都是正面影響,但近年來學術界更關注的是「掠奪性期刊」和「掠奪性學術會議」的問題。所謂的掠奪性期刊,本質上是那些利用開放取用模式向學者收取高額發表費的假期刊;而掠奪性學術會議則是依靠註冊費賺錢的虛假會議。我要特別指出,並不是開放取用這一概念本身有問題,實際上許多享有學術聲望的傳統期刊也開始採用此模式。同樣,會議本來就需要收費來支付場地和邀請講者的費用,這都是正常的。然而,問題在於,有些會議實際上並未提供任何真正的學術交流,僅僅是以會議的名義來吸引註冊費,這類會議缺乏實質內容,不過是商業操作的幌子。

那要如何挑選有品質的學術會議呢?對於新入行,希望參加國際會議的學生,我建議遵循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 認證機構:查詢會議是否由自身領域的知名學術機構或重要學術協會認可或主辦。
  • 會議歷史:研究會議的歷史,長期且定期舉辦的會議通常更可靠。
  • 組織委員和講者:查看會議的組織委員會成員和邀請講者,他們的學術地位和背景可以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
  • 同行評審:優質的學術會議通常會實施嚴格的同行評審制度,以確保發表的研究達到一定學術標準。

「掠奪性業者」為何仍蓬勃發展?

看到這裡,讀者可能會以為掠奪性期刊或掠奪性會議的問題,僅是一些不肖業者企圖賺錢所引起的,但事實上情況遠比這複雜。我先前提及的這些情況,對於持有博士學位的學者來說,理應不難識別。此外,即使一些學者最初未能察覺到假會議和假期刊的存在,被騙一兩次之後,理應不會再有第三次。然而,這些「掠奪性業者」仍然在市場上存活甚至蓬勃發展,暗示了一個更複雜的問題──為何仍有學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也就是明知這些平台的問題,仍然選擇參與?

要回答為何學者會冒險參與這些活動,我們不妨來看看我收到的邀請信。我用「conference」作為關鍵字,在我的 Gmail 垃圾郵件中恢復了兩封郵件:第一封的標題是「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XXX XXX and Recent Advances in XXX Technology- Barcelona, Spain」,第二封則是「Call for Papers XXX,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Bali, Indonesia」──看到這些標題,你覺得最吸引人的詞是什麼?

對我來說,無疑是「巴塞隆納」和「峇里島」這樣的地名。這些地點的選擇絕非偶然,它們通常是知名旅遊目的地,擁有迷人的風景和豐富的旅遊資源,這些特點正是許多學者選擇參加此類會議的主要誘因之一。有些會議甚至被安排在豪華度假郵輪上,這種設置將會議轉變為一場帶薪度假,而非嚴肅的學術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正規的學術會議在大城市或知名旅遊地點舉行是相當常見的。這樣做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地方的交通便利和住宿容易安排,另一方面,主辦方安排的半天到一天的觀光行程也是吸引學者參與的一種策略。因此,並非所有在這些地點舉行的會議都屬於掠奪性會議。然而,掠奪性會議往往利用這些吸引人的策略來誘惑學者。這使得一些學者即使明知這些會議的實際性質,仍然願意使用研究經費來進行這種名義上的「學術」旅行,有時甚至不進行任何學術報告,將所有時間都用於娛樂和休閒。

由於這些研究經費多來自政府,也就是納稅人的錢,相關的監管和控制措施並非完全不存在。例如,每當我參加國際會議時,報銷過程中需要提供諸如實際參與的照片、證明會場有眾多參與者的照片或是會議手冊等各種證明文件。然而,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誘因機制實際上存在著問題。

對於那些本意就是想利用會議為名度假的人來說,製造一些表面上的證明並不困難。這類人往往具有強烈的動機去製作看似合理的證據,以合法化他們的行為;反而是真正想要參與學術交流的學者,為了滿足繁瑣的要求而耗費不少精力。換言之,現行的管理方法可能更多地阻撓了守規矩的學者,而未能有效遏制那些試圖利用系統漏洞的人。我們需要對現有制度進行重新評估和調整,以更有效地保障學術資金的使用,確保其投向真正有價值的學術活動。

總的來說,雖然國際會議和學術期刊為學者提供了展示研究成果的機會,但同時也存在被濫用的可能。掠奪性期刊和會議利用學術界的需求,設立高昂的費用,而實際提供的內容卻是質量低下或幾乎沒有學術價值。學者應更加小心,學會辨別這些陷阱;另一方面,政府與學術單位也應改進監管學術資金的方式,確保這些資源被用在真正有意義的學術活動上。這樣一來,我們才能維護學術的誠信,同時促進一個健康而有益的學術交流環境。這不僅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推動學術界持續進步的關鍵。

【延伸閱讀】

●丹麥學術圈為何強大?──這些特色吸引各國頂尖人才,讓小國成為「研究天堂」
●「這麼簡單的問題,你們幹嘛要浪費上課時間發問?」──嘴砲的美國人與沉默的台灣人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 LINE 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1

  • 陳欣宇
    台毒騙了五十幾年瀉台日畜牲依舊只是畜牲
    05月06日14:05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