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 READr 分析,近期最受國人關注的五大議題為低薪、黑道及詐騙、中國外交、護理師人力荒、核能,各政黨的總統候選人皆提出相應政見,試圖解決該社會議題。
- 勞團認為除了落實《最低工資法》,未來應該持續推動薪資透明化、強化集體協商談判,至於總統候選人提出企業為員工加薪可抵稅的政見,勞團則批評此舉無效。
- 防詐專家總評候選人政見,認為各黨候選人防詐觀念停留在電話詐騙時代,應該加強防治新型態詐騙,並且建立高層級的跨部會防詐主責單位、加強詐騙刑責。
- 護理師人力荒,在疫情後更加明顯,藍綠白皆提出加薪留人政策,但工會表示,候選人不能只提空泛的願景,應該更實際解決護理師勞動環境問題。
2024 總統大選即將到來,各陣營皆端出不同政見牛肉,但候選人的政見藍圖是否跟上社會關注議題?專家又如何看待這些政見?根據 READr 分析,社會主要關注的五大議題為低薪普遍化、詐騙案頻傳、中國外交、護理師人力荒、核能存廢,我們進一步解析各個候選人對該議題提出的政見差異,專家們指出,多數政見大方向正確,卻未見細節,影響後續政見落實的可行性,也難爭取選民支持。
這五大議題不僅廣受媒體關注,也引起許多留言討論,根據各議題新聞的留言數高峰可看出,整體而言,國人最在意薪資議題,例如 2022 年底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2021 年工業及服務業勞工平均年薪為 67 萬元,近七成勞工收入未達平均薪資,一直到今年初都是熱門話題;而主計總處公布今年 6 月工業及服務業勞工平均月薪達 4 萬 8 千元(不含獎金及加班費) 、基本工資連 8 漲等新聞,則引起民眾嘲諷:「抱歉,我拖累平均數」、「物價漲的更有感」。
此外,民進黨立委陳歐珀捲入 im.B 詐騙案、護理師揭月薪不如餐飲業、侯友宜提出重啟核四政見等新聞,都頗受關注。
臺灣低薪普遍化 立院三讀通過《最低工資法》
進一步分析薪資相關新聞的關鍵字,發現臺灣低薪普遍化,即便蔡政府任內連 8 年調漲基本工資,月薪從 20008 元調至 27470 元、時薪從 120 元漲至 183 元,並拍板護理師、軍公教加薪,但仍有民眾認為無感、薪資漲幅跟不上物價漲幅。
為解決低薪問題,2016 年蔡英文承諾訂定《最低工資法》,保障勞工及其家庭最低生活水準;此次總統大選的候選人賴清德、柯文哲的政見也都提到推動《最低工資法》。該法案已經於今年 12 月 12 日在立法院三讀通過,但對於法案實際內容,勞工團體持不同聲音。
工鬥團體公開聲明表示,《最低工資法》無法明訂每年最低工資漲幅應不低於物價指數漲幅,仍然只要求「參採」(參考),而非明訂漲幅底線,和目前的基本工資審議制度相差無幾,並無法改變現在薪資提升追不上物價的根本問題。
工鬥團體、新高市產業總工會理事長何政家聲明,如何明定實質有感的調幅,對勞工來說是最重要的,但從《基本工資審議辦法》到《最低工資法》,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CPI)是「應參採」指標,也寫了一堆指標是「得參採」,「但不管怎麼寫,所謂參採,就是只需要參考但也可以不調的意思,最後每年調多少,一樣是由審議會共識決處理,和現況根本沒差,調幅的擬訂,一樣沒有公開透明,勞工權益仍然沒有明確保障。」
不過,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認為,《最低工資法》明定薪資不得低於勞工及家人的合理生活水準,「不管他(審議會)參採的指標為何,都不得低於勞工最低工資的保護。」現在《最低工資法》明定的調整薪資程序,「我認為未來會比較合理地反映最低工資調整的需求。」
1985 年內政部發布《基本工資審議辦法》,僅設定「原則」於每年第 3 季進行審議,審議也僅羅列出 7 類數據「應蒐集並研究之」,從 1997 年至 2007 年,歷經前總統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期,皆未調整基本工資,一直維持月薪 15840 元,被勞團稱為「消失的 11 年」。
孫友聯就指出,過去《基本工資審議辦法》只是行政法規,法律位階較低,「導致藍綠執政期間,都曾發生無理由不召開(審議會)、不調整(基本工資)的情形,曾經連續 11 年完全沒有調整薪資,甚至有好幾年沒有召開審議委員會。」
現在《最低工資法》明定將消費者物價指數納入「應參採」指標,並定出 10 項「得參採」指標,由勞方、資方、政府、學者四方代表組成最低工資審議會,每年第 3 季固定召開會議審定最低工資,審議會決議採共識決,如無法達成共識,再以多數決做成決議,讓未來最低工資調整更常態化。
同時,法案明定勞雇雙方議定的工資不得低於最低工資,如有違反將處 2 萬元至 100 萬元罰鍰,並且公布違法公司名稱、負責人姓名。
即便《最低工資法》是各國處理低薪的主要工具,但孫友聯也強調,該法只能改善領取最低工資的勞工經濟狀況,但國內整體低薪普遍化的困境,未來仍需要訂定不同措施,例如設置《薪資透明法》,強化工會介入薪資談判的角色,讓大家意識到自己跟公司管理階層的薪資落差,進而有機會反映調薪,改善薪資結構;以及在《性別平等工作法》增定薪資透明條款,規定上市上櫃公司及僱用一定人數以上企業,必須定期公佈不同層級的性別工資差距。
勞團:加薪減稅是緣木求魚
除了基本工資議題,各個總統候選人也分別提出不同政見,試圖回應社會對改變低薪的期待,包括針對上市櫃公司應該要有最低薪審查(賴)、為員工加薪可提高減稅額度至 150%(侯)、揭露薪資及調薪資訊(柯)。
依據現行《中小企業發展條例》第 36 條之 2 訂有鼓勵企業加薪抵稅條款,如果失業率連續 6 個月高於 3.78%,中小企業為月平均經常性薪資 5 萬元以下的基層員工加薪,可享薪資費用抵減率 130% 的租稅優惠,而該條文即將在明年 5 月落日,經濟部正研議放寬門檻、延長期限。侯友宜的政見就是將抵減率 130% 調至 150%。
「加薪減稅是無效的。」孫友聯直指,企業可以決定員工薪資的組成名目,便能透過調高底薪、減少獎金的手段,達到看似加薪的效果,該方案最早在馬英九執政時期實施,「過去的經驗看來,就只有達到企業減稅的效果,沒有達到勞工加薪的成效,我不知道為什麼還有總統候選人錯誤期待減稅可以作為勞工加薪的工具,」他強調,「減稅作為加薪的策略,是緣木求魚。」
至於侯友宜提出低薪者減稅,孫友聯則表示,「這其實就是繼續蔡總統的政策,這幾年減稅狀況明顯,像是標準扣除額的提高,大部分家庭都有減稅到一定程度。」
「但減稅是不是一個好工具,我一直都打個問號。」孫友聯指出,選舉前大家拚命開支票,例如撥錢確保勞保不會倒、擴充社會福利等等,「這些都很好,但是你同時又要減稅,那到底錢從哪裡來?我覺得必須講清楚,才有辦法讓勞工理解。」
國內詐騙案頻傳 專家:投資型詐騙損失金額最高、電話型詐騙減少
去年「柬埔寨人口販運案」引起社會關注,詐騙集團利用「高薪徵人」廣告,吸引臺灣人到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海外打工」,實際上則是從事電信詐騙工作,不服從就被毒打、性侵、販賣器官。去年底新北市警方破獲兩個求職詐騙案,被稱為「臺版柬埔寨案」,總計 61 人遭詐騙集團拘禁、3人被凌虐致死棄屍,震驚社會。
另外,網路借貸平臺 im.B 吸金 90 億的詐騙案也頗受關注,該詐騙案累積超過 5000 名受害人,而民進黨立委陳歐珀則被爆料無償使用 im.B 的大樓作為服務處,最後宣布退選。
國內詐騙猖獗,陌生來電辨識軟體 Whoscall 開發商、Gogolook 資深產品策略總監劉彥伯觀察,國內詐騙損失金額最高的類型為投資型詐騙,每年損失金額超過上百億,包括假裝名人的投資詐騙、交友型的投資詐騙;而詐騙數量最多的則是購物型詐騙,像是一頁式廣告、購物平臺賣假貨、圖文不符等等,反而電話型詐騙數量慢慢減少。
此外,近年 AI 也開始被運用在詐騙案,包括模擬真人聲音,「你可能從頭到尾都在跟機器人對話。」劉彥伯提到,也有利用 Deepfake 科技假裝名人直播,兜售詐騙產品的案例。
詐騙樣態多樣化,讓民眾更難防詐,劉彥伯舉例,過去政府宣導反詐騙時,會建議民眾到經濟部商業司查詢公司統編、建立時間等等基本資訊,確保不是人頭帳戶。不過,現在詐騙集團也慢慢改變手法,「(詐騙集團)收購停業的公司,並用這間公司的名義借殼上市成立人頭公司,這樣誤導的案件愈來愈多。」劉彥伯說。
藍綠白反詐政見 專家:候選人沒有跟上犯罪型態的改變
為因應此議題,三位總統候選人也相繼提出阻詐政見,例如提升高齡者反詐意識(賴)、源頭管理詐騙(柯)、提供人頭帳戶者若再犯提高刑責(侯)、加重詐騙犯刑責(侯)等。
劉彥伯認同提高詐騙犯刑責、整合各部會防詐資源成立統籌單位,他表示,「臺灣詐騙猖獗,就是因為判刑機率已經夠低了,真的被抓到判刑,又判不夠重。」此外,「現在反詐是公部門各做各的,主管機關非常分散。」劉彥伯舉例,電商詐騙歸數位發展部、銀行投資型詐騙歸金管會、醫療型詐騙歸衛福部,當這些詐騙廣告在社群媒體推播時又歸 NCC 管,「一個詐騙牽扯四個部會,但卻沒有一個部會說要負責,必須要有個行政院等級、跨部會的統籌單位負責阻詐。」
劉彥伯認為,候選人政見大方向正確,但實際如何操作是關鍵,以管理人頭帳戶來說,確實可以阻擋部分詐騙,但現在新型態的虛擬貨幣詐騙帳戶卻被忽略,「不管是藍白綠陣營,他們的防詐方式都還停留在電話詐騙、主打車手,只有電話詐騙會叫你去 ATM 轉帳。」
「賴清德說要跟老年人宣導反詐騙,這沒有不好,但是年輕人呢?」劉彥伯重申,這些政見顯示出各候選人觀念沒有跟上犯罪型態的改變,「(觀念)停留在電話詐騙,因為老年人都待在家所以容易被詐騙。」
他指出,「最重要的還是提高社會的反詐意識,你要先認知到它可能是詐騙,才有可能去打假阻詐;如果你根本不知道它可能是假的,再多科技工具也沒用,你根本不會去查詢,不管是老年人、成人、學校教育都要提高防詐教育。」
劉彥伯也提供國際防詐方法參考,「利用科技對科技」,像是泰國、馬來西亞政府鼓勵民眾安裝類似 Whoscall 等防詐軟體,提高民眾安裝率,詐騙集團的犯罪成本跟著提高,特定類型的詐騙成功率也會跟著下降。
護理師人力荒 低薪、加班時數長、跨科支援困境未改善
護理師人力荒延燒,疫情後更加劇離職潮,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流失約 5000 名護理師,去年醫院護理師總離職率達 11.73%、醫院護理人員總空缺率則為 6.53%,皆為 5 年內新高。
「以後可能不會有護理師了。」有護理師在臉書揭露第一線血汗工作慘況,受到近 4 千次分享。文中提到,第一年平均薪資僅 36K,「每天你要提早到單位點班,病人治療多、壓線接新病人、壓線病人突然插管 CPR,既使沒有上列情況,事情仍會多到你連紀錄都寫不完。晚下班 2-4 小時簡直是常態。平均單日工時為 10-12 小時,月休 6 天。換算時薪連現在的勞基法最低薪資都達不到。」
護理人員為何不斷流失?臺灣護理產業工會理事長羅運生細數,護理師專業不受尊重、遭受醫療暴力、薪資普遍偏低、加班是常態卻無法申請加班費,甚至「花花班」問題至今仍無法被妥善解決,護理師白班接小夜班、大夜班,嚴重影響健康,「而這背後原因是人力不足,醫院必須更彈性地去排班,才能補足每個班別的人力漏洞。」惡性循環下,也加速護理師人力流失。
不過,侯友宜、柯文哲喊出加薪政策,卻未說明具體細節,而賴清德支持的補貼護理人員夜班費,卻引起批評。
今年 9 月底賴清德在民進黨中常會上呼籲行政院為護理人員加薪,並以夜班優先,隔天,政院即拍板定案臺灣護理人力 12 項策略計畫,其中就包括補助護理人員夜班獎勵,但此舉加薪政策,引起各大護理工會反彈聲浪。
「我們支持政府加薪,但在做決定的時候,希望考量到更多護理人員的聲音。」羅運生解釋,護理師輪調夜班,犧牲自己的健康,當然要增加夜班費,「但政府想用只加夜班費,來讓我們感覺到加薪,會讓其他白班的護理人員有相對剝奪感。」此舉並沒有改善整體護理人員薪資偏低的問題。
「加薪不能是唯一手段。」羅運生強調,護理師勞動環境必須大幅改善,「如果工作環境還是要加班、花花班,甚至跨科支援,單純加薪不會有幫助。」他表示,目前三組總統候選人都認為靠市場機制可以改善醫療環境,醫院提高薪資就能吸引護理人員,自然淘汰條件較差的醫院,而忽略配套措施。
另外,賴清德提出的「三班護病比」入法,也是政院拍板的 12 項策略之一,預計明年上路,將有 3 年過渡期,若有醫院提早達標可獲得獎勵,2026 年再正式入法,期望改善護理師各班別人力短缺困境。
「三班護病比的數字不是重點,重點在於推出後的監督通報機制。」羅運生強調,政府要怎麼監督護病比數字的真實性?護理師上班發現護病比過高,即時通報機制在哪裡?如果不即時通報,就完全無法改善環境,但都沒有得到政府明確的答覆,「賴清德提出這個政見,我們會希望更明確回應這些問題,不然這就是目前政府在推的計畫,比較沒有感受到決心。」
至於賴清德提出的「支持護理師的國考多元化」、「擴大招生名額」政見,羅運生則認為,一方面可能會造成護理人員專業降低,另一方面這個政見也無助於增加護理人力,「現在有證書卻沒有執業的護理師有十幾萬,應該要讓這些人願意回流,環境沒有改善之前,再多人考過國考,都不會吸引他們進入職場。」
「護理師人力持續流失,甚至已經發生醫院關床,最後影響的是民眾就醫資源減少、照護品質降低、病人安全問題,候選人不能現在還只提很空的願景。」羅運生舉例,加班費申請、花花班、跨科支援等等勞動爭議,這些現在就應該擴大勞動檢查,都比爭取預算加薪來得容易。
藍白提核能政見 缺電、核安、核廢再掀討論
除了上述議題,臺灣要不要繼續使用核能也成為選戰攻防的重點之一。
侯友宜及柯文哲提出重啟核四、評估延役核二核三廠,最後未登記參選總統的郭台銘也曾喊出「一縣市一核電廠」政見,引起社會再度討論核能議題,包括臺灣是否缺電、核四興建成本、核能是否該列入乾淨能源、檢討民進黨非核家園政策、福島排放核廢水、核能安全等等,柯文哲更稱:「如果臺灣還要保有台積電,不接受核四都沒辦法。」
侯柯相繼提出核能政見,也讓兩人過去對核能的態度引發關注。2016 年時任新北市副市長的侯友宜曾表示,核一、二廠一定要如期除役;2019 年侯友宜則表示,由於核四目前已不再重啟,且燃料棒有一半已經運回,因此核四是一個假議題,強調「沒有核安、沒有核電」。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則羅列柯文哲過去對核能的說法,包括 2014 年柯文哲曾說:「我主張不僅核四該停建,核一、二、三廠都應提早除役,讓台灣成為真正的非核家園。」2021 年柯文哲參加民眾黨研討會時則說:「核四若不蓋,過去投資新台幣 2850 億元就報銷了,還要加上善後的錢,同時核廢料也是問題,要堆在哪?我個人主張不蓋,太困難了,臺灣只要一發生核災事故,那就是滅國,大家願意承擔嗎?」
核能議題曾經兩次登上公投主文。檢視結果,2018 年「以核養綠」公投案,由核能留言終結者創辦人黃士修等人提案「廢除電業法第 95 條第 1 項」,即廢除「核能發電設備應於中華民國一百十四年以前,全部停止運轉」的條文,結果同意票 589 萬高於不同意票,該案通過。
而在 2021 年「核四商轉」公投案中,同樣由黃士修提案,「您是否同意核四啟封商轉發電?」最後不同意票 426 萬票高於同意票,該案未通過。
核能議題引發社會爭論,候選人相繼提出核能政見,試圖回應民意,侯友宜及柯文哲皆提出在核能安全、妥善處理核廢料的情況下,將核能作為能源選項之一,侯友宜也強調成立核四總體安全審查委員會,在安全無虞下重啟核四。
候選人們的政見仍不脫要求安全的前提下重啟核四,並沒有提出更新的突破或說法,但在 2021 年核四商轉公投案中,正反雙方就已針對各議題辯論,例如核四廠下的斷層是否影響核能安全,贊成方黃士修認為核四耐震度夠,反對方地球公民基金會前執行長蔡中岳則認為現今耐震係數要求更高,須審慎評估,且若輻射外洩需要長時間面對。
而在核廢料處置上,支持方黃士修指出,核廢料對環境的傷害小於化石燃料;反對方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則表示,目前沒有高階核廢料的最終貯存場,歷任新北市長朱立倫、侯友宜皆從未同意使用核一的乾式貯存場。
對於侯友宜提出重啟核四政見,台灣電力公司今年 11 月底發聲明指出,重啟核四需面對核廢難解、因應斷層加強耐震成本極高的問題外,先天不良的建廠程序也是最大問題。不論是核能機組延役或核四重啟,都需誠實面對核廢料處理問題,而目前核一廠乾式貯存設施無法啟用、核二乾式貯存設施無法動工,證明核廢料問題對地方政府與民眾而言,難以形成共識。
核四重啟與否,最終仍要回到核能安全與核廢料處置議題,過去在多方辯論下,核四重啟公投未通過,顯示多數民眾對核四的擔憂,是再度提出核能相關政見的總統候選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兩岸關係受矚目 藍綠白對中態度差異大
除了民生社會議題,民眾也特別關注臺灣與中國的外交關係,例如今年 3 月臺灣與宏都拉斯斷交,宏國更迅速與中國建交、承認一中原則;今年 4 月俄羅斯外交部稱「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引發熱議。
藍綠白陣營相繼提出兩岸論述、外交政見,READr 報導競逐「掌握國防外交權」總統大位 賴侯柯相關政見對中態度差異最大,整理出賴侯柯三人國防外交政見,差異最大的地方在於「如何維繫和中國的關係」。
賴清德表示將持續捍衛維持現狀,在基於互利、尊嚴且沒有先決條件下,與對岸展開對話;而在野黨則批評執政黨缺乏和中國溝通的誠意,柯文哲政見強調:「不與中國大陸進行無謂的外交惡性競爭。」侯友宜則提出,透過「功能性議題」的互動,建構「有原則的互動關係」,以交流增進理解,用實力確保和平,降低衝突爆發的風險。
READr 繼去年的「政見不失憶」後,今年也會持續追蹤 2024 年選舉候選人們的政策,目前網站已上線:2024 總統暨立委選舉政見資訊追蹤協作平台。總統大選部分更與多家媒體合作,將針對政見的提出背景做事實查核,並提供政見的專家評論、過去立場變化等相關資訊,將在選前陸續刊出。
相關文章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