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
一名30歲的佳佳(化名)在咖啡店上班,負責沖泡咖啡跟製作餐點,一年前突然感覺到關節腫痛,並且逐漸進展成晨間僵硬,加上發作頻率愈來愈頻繁,吃止痛藥都沒有明顯改善,最後到大醫院檢查,問診發現症狀已經明顯超過六週以上,檢查看到雙側近端指關節及掌指關節多處腫脹,抽血發現發炎指數CRP在3到4之間(正常值為0.5)、ESR指數30~40(正常30歲的女性為20以下),顯示身體有明顯發炎情形,後來再驗抗體,不管是類風濕因子或是抗環瓜氨酸抗體都是偏高,最後確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
積極診斷及治療 避免併發症危害生命!
三軍總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葉富強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慢性疾病,因長期發炎導致關節遭到破壞且持續進展,症狀除了關節腫脹疼痛外,也會造成關節變形,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另外,也會攻擊身體其他器官,造成像是心臟、肺臟等比較重大的併發症發生,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更被健保列為重大傷病,需要積極診斷跟治療。
葉富強醫師說,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對稱性或至少是雙側,比如說手腳兩側,或左右一起都會共同表現的疾病,也會有晨間僵硬(超過一小時)情況,由於關節腔內的軟組織緩慢發炎腫脹,當患者早上醒過來開始要用到關節時,腫脹感會增加患者動作的困難度,例如拿東西拿不穩,或者是沒有力氣,甚至疼痛感、僵硬感特別明顯;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愈休息愈不動,僵硬感就會愈明顯,與其它慢性關節炎需要休息才會好的特性相當不同。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多元 生物製劑改善效果明顯
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首先要控制患者的疼痛跟腫脹問題!葉富強醫師說明,一開始會先用類固醇或抗發炎藥物達到症狀快速緩解效果;接下來會從免疫下手,提供患者服用抗風濕藥物或是免疫調節劑,臨床顯示約7到8成患者在口服用藥後能達到不錯的控制效果;另外有2到3成左右患者,超過6個月以上藥物治療都控制不好的,就會經由醫師評估進階申請生物製劑或小分子藥物來使用。
生物製劑的特性就是具有高度專一性,有個別被設定的治療目標(如:腫瘤壞死因子、介白素六、B淋巴球等等),目前藥物種類相當多元,但共通特性就是治療目標很明確,可以精準控制關節發炎達到相當不錯的治療效果。例如上述案例佳佳,剛開始先提供抗發炎及抗風濕藥物或是免疫調節劑,醫師按治療效果調整藥物種類和劑量,使用半年後發現患者的發炎指數仍高且關節腫脹疼痛仍然難以控制,於是改申請健保有給付的生物製劑,最後發炎指數很明顯下降,並回到接近正常值,最後連疼痛問題都大幅改善,讓患者感到相當滿意。使用生物製劑也有相當多的考量,像佳佳所使用的生物製劑,就是健保核准使用在有懷孕哺乳需求患者的抗腫瘤壞死因子。
葉富強醫師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不可逆的疾病,目前尚無法完全痊癒,需要長期用藥來控制病情,患者千萬不要自行隨意停藥或中斷治療,可以多跟醫師溝通討論,選擇適合的療程及用藥,避免關節破壞或出現併發症影響生活品質。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