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喜歡打邊爐的程度,是有點超乎想像。蔡瀾曾公開稱,在眾多菜式之中,失去火鍋最不可惜;除了他,清代詩人袁枚也批評過火鍋。我自己某程度也持相近意見,認為火鍋烹調成分太低——不過在嘗試了解火鍋作為一種飲食文化之後,發現認真的火鍋湯底要真材實料熬很久,工序繁多,要用人手炒湯底料;食材的準備也可以很講究,淥配料的先後次序、淥多久也有一定指標;還有蘸料也是花多眼亂,不同地方的火鍋不同的配料也可以配不同的蘸料,而蘸料通常不只一種,而是幾種蘸料混在一起。
打邊爐的過程也是自成一格:用餐時間特長、鍋子沸沸騰騰令用餐環境也份外吵鬧;眾人所吃都源自同一鍋,雖然只有一個鍋子,但可以放不同的配料,各人各取所喜,連湯底也可以鴛鴦甚至九格;用餐互動也份外多,除了幫對方夾餸,還可以幫對方淥,好不熱鬧。
火鍋在中華歷史之中至少都過千年。古時叫谷董羹,是食物落鍋時發出「噗通」聲音的擬聲詞。「打邊爐」一詞也有考據:原本為打甂爐,「甂」即瓦煲,意思直接等同「吃火鍋」。在《廣東通志》已有記載:「冬至圍爐而吃曰打邊爐」,所以明代已有「打邊爐」這玩意。
香港喜歡打邊爐的程度,已經去到炎炎夏日都可以打。個人認為,最妙的邊爐場地是室外,最好天寒地凍,眾人站著圍爐而食,用長筷子探鍋,以爐火(是的,不用電磁爐)和熱騰騰的食物暖身;如果同場加映人情溫度,就錦上添花。
恐防你打咗咁多年都唔太認識邊爐文化,而家講少少你聽。
火鍋小歷史
曹丕發明了九宮格火鍋
曹操之子曹丕還是太子時(他後來成了魏文帝),設計了五熟釜:在鍋中設隔板,使一個鍋裏能容納多於一個空間,可以是不同的湯底不同的食物。五熟釜可說是今時今日盛行的鴛鴦鍋和九宮格的前身;火鍋本來就代表了中華文化中的「共食」和「集體」,加了隔板,增添了幾分個人主義的獨立味道。即使同坐一桌,也能保有個人的口味。
曹丕:「昔有黄三鼎,周之九寶,咸以一體使調一味,豈若斯釜五味時芳?」《三國志》
可汗擦羊肉
有得涮羊肉,要多謝忽必烈。相傳當年在蒙古征戰時,忽必烈的廚子為士兵準備羊肉作軍糧,但突然間軍隊要開拔;廚子急中生智將羊肉切得薄薄,在鍋中涮一涮就熟,撒點鹽便可食用,好讓兵士出戰前能果腹。然後,羊肉就一涮風行。
留言 1
Léon
你的標題是在供咩耶?
一堆粵語直譯看攏唔?
這裡是台灣!
丟哩撈卯嗨~
2020年12月27日09:44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