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莞欣 攝影/影巷26號
編按:獨居老人、孤獨死,這些名詞聽起來很遙遠?在步入高齡社會的台灣,這可能是人們無可迴避的議題。任職於社會處的公務員李夏苹,因為職務因素,看過許多需要申請社會福利、甚至最終孤獨死的長者。她形容,65歲的關卡就像人生的一次大考,從50歲起就要好好準備: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截至2023年底,全台列冊在案的獨居長者超過5萬人。一個人老去,最終獨自離開,是什麼樣的光景?
「不是單身獨居,最後才會走到孤獨死這一步。」任職於某縣市公所的社會課公務員李夏苹說。因為承辦老人服務業務,讓她接觸不少需要社會福利支持,才能維生的長者。這些老人多半孑然一身,離開人世後,他們的後事則由里長、社會局處公務員……等素不相識的陌生人協助處理。
一次到過世獨居老人的家中點交遺產的經驗,開啟了李夏苹對「孤獨死」議題的研究興趣。她觀察,孤獨死並非突然發生,而是先成為獨居老人,又陷入經濟、關係的雙重貧窮,最終自然走向獨自過世的結局。前半生,他們或許也曾有過如同一般人的生活:結婚生子、擁有一份足以養活自己的工作。然而,一場意外、疾病,就可能永久改變他們的生命軌跡。(相關閱讀:在孤獨死個案家中找到勞力士、伴母親遺體生活半年的孩子⋯⋯林立青、盧拉拉與友洗社創的遺屋故事)
老年孤獨貧困並非前半生不努力 一次重大意外就可能失足
每位申請中低收老人生活津貼的個案,都有一段曲折的故事。但其共同點則是家庭失能。遭逢意外時,脆弱的經濟、社會安全網又不足以承接個人。於是,當事人逐漸墜落,最終掉到貧窮線以下。
李夏苹遇過一位高齡女性,年輕的時候被丈夫家暴。為了再婚,她和第一段婚姻的子女也有所摩擦,其後便失去了聯絡。儘管和第二任先生感情不錯,對方卻生病了。為了幫另一半治病,她花了不少錢。先生離世後,她陷入經濟困境,想申請中低收老人生活津貼,卻因為失聯的女兒還有收入,無法符合資格。
另一位案例,則是年輕時在機場工程公司擔任小主管的阿嬤,自言年輕時薪水不錯,還有餘力幫助別人。阿嬤有2個兒子,長子出車禍,過世前花了她許多醫藥費救治;小兒子則和她有過衝突,近年不再來往。
李夏苹回憶,當阿嬤出現在她面前,已經出現輕度失智症狀,說話時常反覆,又因為找不到回家的路,時常出現在警察局。原本租屋給她的房東,也想收回房子,不再續租。社工回報,阿嬤在訪視結束後,喃喃自語「沒用了……」,似乎有自盡念頭。
後來,社工幫阿嬤申請機構補助,也找到小兒子,請他履行法律上的撫養義務。最終,阿嬤在眾人協助下順利入住護理之家,總算得到妥善的照顧。
還有一個奇特的案例,則是一位「身家三億、卻說自己沒錢吃飯」的阿公。剛開始,社會課的公務員都認為阿公是故意找麻煩,沒有人想和他往來。後來經過調查,才發現阿公的「三億身家」,其實是和600多人一起持有的土地。換算下來,阿公的土地持份價值不到50萬,且想變賣要得到其他600人同意。
在協助阿公的過程中,李夏苹也發現,老人年輕時和太太離婚,從未參與2個女兒的成長過程。當阿公為了申請中低收老人生活津貼,卻因為女兒名下有收入而不得其門而入,他不得不對女兒提起訴訟,雙方在法庭上相見。
「大女兒連看都不想看他一眼,小女兒看到他,只跟他說媽媽癌症去世了。最後,法官判決他的兩個女兒都不用負擔撫養義務。」李夏苹轉述。年輕時有不動產可繼承,也有過妻女,阿公的人生卻走到必須靠中低收老人生活津貼過活,令局外人也感到唏噓。
錢、健康與關係3大準備 65歲的人生大考,你準備好了嗎?
李夏苹指出,在現行制度下,要成為國家列冊關懷的獨居老人,有幾個條件:年滿65歲以上、獨居或者老老照護、與人同居,但同居人對當事人並無撫養義務,且子女並未居住在同一縣市。如果發現社區內有可能需要協助的獨居老人,可以到縣市的社會局處櫃檯通報,或是請里長協助通報。
成為國家列冊在案的獨居長者,社工會定期到住處訪視,評估長者是否社福資源介入,例如申請長照服務、轉送機構⋯⋯等。但李夏苹也提到,目前公部門的社工人手相當不足,一個社工可能需要負責300多位獨居老人,能得到的關懷有限。(相關閱讀:老了一個人住,最怕出意外!緊急救援系統怎麼用?如何防孤獨死?)
國家的社會救助,僅是社會安全體系最後一道防線。「只靠國家補助,一個月頂多幾千元,要怎麼過日子呢?」李夏苹直言。她建議,想要有不孤寂的快樂老年,50歲開始就要留意3個面向:
1.健康
「65歲是人生的大考,你早年忽視身體訊號累積的病痛,都會在此時漸漸跑出來。」李夏苹說。自己或家人的一場大病,都可能是拖垮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50歲還不算太遲,該是時候為往後的生活留點身體資本了。
2.經濟
李夏苹說,在社會局處的櫃檯,不時會遇到上了年紀的長者詢問:「請問有沒有可以每個月領的老年年金⋯⋯」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他們想申請的是中低收老人生活津貼,只是難以啟齒。
這些長者並非長期無業,相反的,許多人曾經有正常的工作,也領過國家給付的退休金。只是,通膨讓生活費愈來愈高。以住機構為例,雙北的機構住宿費一個月約需5~6萬元,只靠2、3萬的勞保、勞退,或是其他政府補助,不可能完全支應。也有人在退休時選擇一次請領勞工退休金,拿到1百多萬元,卻在70幾歲就把錢全數花光。
「我來到社會課以後,看到太多老人在工作年齡的累積不夠豐富,建議大家要建立財商的觀念,做多元投資配置。」李夏苹說。
3.情感
「老後獨立」、「不麻煩小孩」,是近年常見的老年論述趨勢。但李夏苹指出,民法上,直系血親有互相扶養的義務。簡言之,當老人陷入經濟困境時,國家仍會優先請他的家人負責,人生陷落時,家人是第一層的安全網絡。
「根據我的觀察,喜歡抱怨、碎念的長者,家庭關係通常不太好。」李夏苹建議,維繫好家庭關係的秘訣,是不對子女囉唆,也別太早把錢財交給他們,「聰明的讓子女偶爾回來看看你。⋯⋯至少不要像我遇到的老人,小孩跟他連話都不想說,10幾、20年沒聯絡,那會讓你的老年生活變得很孤寂。」
在社會處的工作見證老人百態,李夏苹說,除了孤獨死的案例,她也在探訪百歲人瑞的過程中,看見幸福老年的樣貌。例如,有長輩退休後,由女兒照顧。雖然聽力有些退化,女兒仍會在父親耳邊仔細告訴他每件事,長輩也都聽得懂、有回應。不臥床、不為錢煩惱、有人愛與關懷,「他們讓我覺得,如果我老了可以這樣,那很不錯!」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