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運動

陳彥博:那一夜極圈暴雪,我沿冰河長跑、面對死亡恐懼,終於體悟「這件事」

經理人月刊

更新於 8小時前 • 發布於 06月27日09:30 • 盧廷羲

提起台灣長跑運動員,陳彥博是大眾耳熟能詳的名字。他不只跑馬拉松,跑得還是極地馬拉松,專門挑戰零下 40 度的極圈,或是高溫 40 度的沙漠,一次比賽動輒 500~700 公里,必須花好幾天才能跑完。

成績、光環,對他而言早已不是最重要的事情。2008 年,他首度參加磁北極 650 公里極限馬拉松,跑出興趣。2013 年跑完澳洲 520 公里內陸橫越賽,成為完成世界 7 大洲、8 大站極地超級馬拉松賽事的首位亞洲人,也創下最年輕紀錄(27 歲)。2016 年,他在 4 大極地賽累積最高總積分,拿到當年總冠軍。

今年 3 月,陳彥博參加芬蘭 500 公里不休息極地橫越賽(Lapland Arctic Ultra),以 6 天、7 小時又 36 分鐘,拿到分組第 2 名,也是亞洲完賽第一人,顯示了 38 歲的他,仍保持一線競爭力,「我聽過上百次有人叫我退役,不要讓這些聲音影響你。」他會這麼說,是因為這次的冠軍跑者蒂埃里.柯巴瑞耶(Thierry Corbarieu),已經 54 歲了。

持續挑戰極地,任何危險只能自己解決

極地馬拉松有多險惡?陳彥博說,最嚴重的情況就是截肢、死亡,「之前有一次在中國比賽,有 6 個人被凍死。」選手要做的,是揹 20 公斤的裝備,挑戰各種環境與地形,沒有人協助賽事規畫,也不會有汽車跟在後面,緊盯每個人的狀況。

「我們大部分就是在雪地跑步,也沒有什麼路標。」他指出,極地馬拉松都是在原始環境,只能拿著指北針、GPS,判斷自己維持在正確路線上,跑累了就自行生火、找地方搭帳棚。

選手身上有一個呼叫裝置,其中有 2 顆按鈕,第一顆是「help」,按下去之後主辦單位會前往幫忙(需等待 1~3 天);第二顆則是「SOS」,代表遇到開放性骨折、大量失血等緊急狀況,當地政府就會出動國家搜救隊(需自費 150 萬元)。

跑了 10 多年,陳彥博從來沒有退賽過,完賽率是 100%,「我只要想到我投入多少訓練、經費,別人在睡覺,我在訓練,其實完全不會想放棄。」他表示,最大的體悟之一,是遇到任何問題或危險,都得自己解決,好比跑到一半遇到暴風雪,腳陷在水裡面,該怎麼辦?如果沒有這些能力,在冒險環境中,問題就會累積成災難。

面對死亡的恐懼,要靠心理韌性克服

比賽的過程中,選手在黑夜裡要面對痛苦、失望、眼淚、挫折、沮喪、空虛、寒冷等不同情緒,「這些感受,每一天都會發生,它們看不見,也無法用言語形容。」

他指出,比較困難的點是心理上的挑戰,因為人會恐懼。他曾經半夜在北極圈,獨自在冰河地形長跑,且是在暴風雪中,逆風前進,必須撐過這段冰河區,才能抵達樹林與山丘,「也不能脫下手套,去看 GPS,因為如果不小心凍傷、脫水,體溫就會被帶走。」

當下,陳彥博開始自我懷疑,是否決策錯誤,為什麼不選擇待在前一個紮營點,要在暴風雪中面對危險?他也感到恐懼、呼吸急促,不確定能否跑完這段路。直到 2~3 小時過後,他開始看到清晨曙光、前方出現樹林,他才發現撐過去了,「我才發現,原來我可以做到的,比我想像中還要多。」

陳彥博說,面對恐懼需要心理韌性,這可以磨練,且一次比一次更進步,「關鍵是要找到,當你做完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後的喜悅。」好比一般人爬山、跑馬拉松,或是在工作上完成很重要的專案,其實都值得開心。這些成就感,也會提升信心,增加人們在下一次面對挑戰的勇氣。

延伸閱讀

從捲入假球案到獲封「亞洲選球王」!中信兄弟周思齊如何面對逆境?
期盼已久的奧運資格被迫讓給隊友!亞運空手道金牌谷筱霜如何走出低谷、衛冕成功?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