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國中篇》沒有孩子一開始就放棄學習,他們都曾努力過!用對7個方法,提振孩子學習的信心

未來Family

發布於 2021年11月08日02:55 • 羅梅英(未來Family記者)

國中段考成績出來,孩子考得很差,很多爸媽第一個反應是責備孩子:「你考這個是什麼成績,到底有沒有在念書?」「你就是學習態度太差,不認真念書。」但其實孩子考試成績差,自己心裡也不好受。面對這個情況,爸媽到底該責備或是安慰孩子呢?

 

諮商心理師蔡宜芳在國中擔任輔導老師,有學生跟她吐露心聲,「考完試到成績單出來以前,完全不敢跟爸媽講分數,一想到爸媽對成績的反應,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壓力非常大。」

 

高投入但低成就的孩子,課業壓力很大

蔡宜芳分享陳志恆心理師曾分析,孩子的學習表現若以「四象限圖」來看,X 軸為「學習投入」、Y軸為「學習成就」,大致可區分為4種類型:

1 高投入、高成就

為學霸型的孩子。如果孩子有很高的自我期待,就算考再好,也可能還是不滿意自己的成績。

2 低投入、高成就

對學習是無關痛癢型的孩子。學習天份佳,沒花太多力氣和時間念書,但成績好。

3 高投入、低成就

拼命三郎型的孩子。花很多時間念書甚至去補習,雖然很努力但成績不如預期,讀書效率事倍功半。這種類型的孩子的課業壓力非常大。

4 低投入、低成就

無能為力型的孩子。孩子無心學習,不在乎成績,幾乎已經放棄學習,上課時人在心不在,不是放空就是睡覺。

 

孩子也想考好,但就是做不到

「沒有孩子一開始就不認真、放棄學習,每個孩子都曾努力過,」蔡宜芳說。國小時課業比較簡單,只要孩子願意努力,考80、90分不會太難。升上國中以後,學習的科目不僅變多,而且變難,如果前面教的沒聽懂、後面很容易聽不懂,考試就不及格。

當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努力,但總是考不好時,孩子可能會認為「我根本不是讀書的料、我就不會念書、沒有能力把書念好、我就是很笨…,」產生「習得無助感」,最後乾脆放棄學習,對什麼事都很消極,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而變成第四類低投入、低成就的孩子。

蔡宜芳說:「其實孩子是有意願學的,他們自己也想考得好,但就是做不到;就像大人也想一周至少運動3次,但我們就是做不到!」到底爸媽可以怎麼幫助孩子提振學習的信心呢?

 

建議1 給孩子具體、可做到的「正向目標」

蔡宜芳指出,如果爸媽只是一味的責備孩子「學習態度差、不認真念書」,孩子不見得能理解什麼才是好的學習態度。因此,不妨改成提出「具體的」行為目標,例如:要求他準時完成作業、上課認真聽課,盡到該盡的學習責任。

另外,爸媽在要求孩子成績時,不要一下子訂定太高的目標,「目標必須隨著孩子的資質而調整,是孩子可以做到的,」蔡宜芳說,例如:孩子常考不及格,你卻要求他考80分,要達到這個目標的難度太高,有些孩子會覺得離目標實在太遠,乾脆放棄,有些孩子則是益發地焦慮,擔心自己做不到怎麼辦。

 

建議2 教孩子解決「學習困難」

蔡宜芳指出,如果孩子的學習表現屬於「高投入、低成就」類型,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把不會的地方學會,比成績考好更重要。」每一次的小考和段考,都是幫助自己檢視哪裡不懂的機會。

遇到不會的地方,問問孩子會怎麼做?敢不敢請教別人?有沒有人可以問?「有些孩子不敢問問題,怕被罵。」段考前可以自我測驗,考前猜題、自己考自己,或是把小考寫錯的答案遮起來,再看一次自己是否真的弄懂了。

 

建議3 考試壓力太大,反而考不好

心理學研究發現,「壓力與表現的關係,並不是正相關的線性關係,而是呈現倒U型曲線。」蔡宜芳指出,如果壓力太小,可能使我們提不起勁;當壓力太大,工作效能會開始降低,唯有適度的壓力可以帶來最佳的表現。

蔡宜芳建議,針對簡單易做的事情,例如:抄寫作業,爸媽可以要求孩子抄寫得又快又工整、唸得又快又好,較高的心理壓力可以增進學習效果及效率。相反地,在複雜困難的情境下,較低的心理壓力才會有較好的成績,像是參加考試、比賽等,太強的動機(太想考得好、太想贏)和焦慮情緒,反而會降低學習的效率。

 

建議4 肯定孩子的「努力」,而非「成就」

「努力並不一定有成就,」蔡宜芳建議爸媽「肯定孩子的學習態度和努力,而不是肯定他的成就。」爸媽可以說:「我看到你這些日子很努力,爸媽覺得很感動。」如果你稱讚孩子考得好、90分很厲害,孩子可能下次會選擇作弊、想辦法維持好成績,或是擔心下次失敗而不想嘗試。

「肯定孩子從學習中獲得的樂趣及努力(內在動機),而非成績(外在動機)。」蔡宜芳說,很多孩子念書是為了得到獎勵報酬,例如爸媽說考得好就送他一支新手機(外在動機),一旦沒有這些報酬的時候,他就不願意去做這件事了。

 

建議5 讓孩子感受爸媽「無條件的愛」

蔡宜芳在所寫的《接住墜落的青少年:我與那些受傷的孩子,及他們不安的家庭》提到,有一個孩子好幾次考試都作弊,細究之後發現,原來他覺得「只有自己表現好、考試成績好,才是個好孩子,爸媽才愛自己。」

每個父母都愛孩子,但孩子不一定能感受到父母的愛,或是以為爸媽是「有條件」的愛,「自己考好、表現好,才會被愛。」

蔡宜芳強調,爸媽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無條件的愛」:不管他表現好或不好,無論發生什麼事,你都愛他。建議爸媽不要只問孩子今天考試考幾分,問問他學校今天有什麼好玩的事嗎?和同學的相處等,關心孩子的心情。

 

建議6 陪孩子找到學習的意義

學習不佳的孩子,普遍缺乏學習動機和成就感。爸媽可以陪著孩子找出相對容易或擅長的科目切入,只要孩子學會或考得好、擁有成功的學習經驗之後,孩子就會對這個科目有興趣、提升學習的動機。

蔡宜芳諮詢、輔導過無數的國中生,「不是每個孩子都擅長念書,他的天賦可能是動手做、修東西或是畫畫,對學科真的沒有什麼興趣。」有孩子將來想要開餐廳,他問蔡宜芳:「學開根號、解方程式和我將來的工作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我要學這些?」

針對低投入、低成就的孩子,蔡宜芳指出,「家長的著力點就是,想辦法陪孩子找到念書的意義;找到意義,孩子才可能會投入。」

有些孩子對學科真的沒有興趣,蔡宜芳鼓勵他們9年級去參加「技藝教育」(每周有半天至1天去高職上課,學習相關技術、探索性向)。在此之前,「想辦法讓自己撐過這段時間,應盡的學習責任像是交作業,都要做好。」

蔡宜芳和學生溝通,「政府規定義務教育是九年,怎麼樣在你不喜歡的狀態下讓自己感覺好過一些,這也是一種學習;將來你的工作可能不是你喜歡的或是不如你意,就把這個過程視為提前學習。」

 

建議7 盡量鼓勵,千萬不要說孩子笨

有些爸媽看到孩子在休息,忍不住說:「你這麼笨、成績這麼爛,還不趕快去念書。」蔡宜芳提醒,心理學有個「自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當孩子聽到父母這麼說,很容易變成自動化思考:「我就是笨,」自信心降低。當他下次真的考不好,他就更堅定相信「對,我就是笨,考不好,我怎麼努力都沒有用。」這絕對不是父母所樂見的。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達志

>>免費訂閱《未來Family週刊》全方位教育教養媒體,教好孩子不求人!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