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個人申請入學」時參採學習歷程檔案,「到底大學教授想要看到什麼樣的學習歷程檔案呢?」是許多家長和學生的共同疑問。
教育部自111學年起,展開「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調查計畫」,針對參與「申請入學」書面審查的教師,每年進行一次調查,至今邁入第3年。此調查今年共蒐集1,408個學系、3369位教師填寫問卷,並訪談121位教師和61位系主任。
「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調查計畫」協同主持人、中山大學教育所教授施慶麟指出,今年調查計畫有以下幾個重點:
重點1 書面審查占比逐年提高
自 111 學年起,大學申請入學的管道,校系書審的占比逐年提高,113 學年多數校系之書審占比為 30 至 39%的區間(見表1)。「顯示學習歷程檔案有助於大學選才。」
進一步分析,書審占比20-29%的,呈現逐年下降;占比40-49%的,則逐年上升。
表1 111年至113學年度校系書審占比(%)
0 1-9 10-19 20-29 30-39 40-49 50-59 60-69 70-79 80-89 90-99 100 111年 6 0 37 382 825 405 254 47 32 15 1 9 112年 6 0 33 270 820 448 239 63 49 19 5 3 113年 0 0 50 224 782 493 270 69 34 14 5 2
重點2 單件書面審查時間微幅提高
外界對教授花多少時間看一份書審資料多所討論,很擔心孩子辛苦做的資料,被隨便審閱。
根據「問卷調查」,111至113學年的單件審查時間的中位數,分別為13、15、14分鐘。根據「訪談結果」,111學年多數的教師表示,單件審查時間在20分鐘以內(64.88%);112學年則上升至10至30分鐘(61.88%)。
綜合上述調查結果,書審單件審查時間微幅提高,超過六成教師平均1小時可審3至5位學生的備審資料。
重點3 參採多元的資料
根據「訪談結果」,學習歷程檔案各個項目的作用不同(見表2),參採多元資料的方式,更能夠貼近大學各科系的選才目標。
許多家長關心,到底該不該花錢報名營隊,這是多元表現的必備條件嗎?施慶麟認為,重點應放在,是否有助於學生了解有興趣的科系?而非為參加而參加;活動後是否提升哪些能力或素養?之後,在「學習歷程自述」上撰寫學習反思。他相信教師書審時絕對不會單純只看數量。
表2 審查項目在評分上的作用與幫助
審查項目 作用與幫助 修課紀錄 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檢視學習曲線;客觀評分 課程學習成果 了解學生的素養能力;對申請學系的興趣;學習態度 多元表現 對申請學系的興趣;了解學生的多元能力、性格、特色 學習歷程自述 了解學生的素養能力、就讀動機、生涯規劃、特色;整合呈現學習歷程
重點4 書審的重點有4項
綜合111、112年的「訪談結果」,教師多表示書審所看重的是,從資料中呈現出學生的基本素養與個人能力特質。
不同科系依領域特性,所重視的素養和能力各異。從「問卷調查結果」來看,多數教師最看重「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其次為「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
綜合來看,書審教師的審查重點包括:①學生能力的展現;②多元表現;③申請動機;④資料與準備指引的相符程度。究竟什麼樣的資料,較能獲得教師青睞呢?調查顯示,充分展現高中三年學習成果、對申請校系呈現意願明確的動機,以及適切地顯示個人特色或能力的書審資料。
重點5 確保書審資料的一致性
對於資料的真偽有疑慮時,67%教授會去檢視其他書面資料的一致性,63%會於面試時詢問考生,46%會跟其他面試教授討論。
此外,AI技術對書審造成影響的部分,除了大學招聯會過去已發佈指引外,各校也透過加強書審教師共識、提升知能等方式因應。調查顯示,35%會加強書審教師共識、25%提升書審教師的AI知能、19%加強與高中交流。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達志
留言 2
Gine
然後開始有些頂大覺得不夠客觀,二階開始採用筆試。
10月07日07:07
Ellen 宇倫
應該再加上調查不滿意重考的比例
10月07日09:34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