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知道,必須從小培養寶寶獨立的能力,但是很多爸媽可能從沒想過,養成寶寶獨立能力前,要先建立緊密的親子依附關係。
寶寶缺乏安全感.影響未來獨立能力
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執行長廖笙光表示,0至1歲半是培養親子依附關係的關鍵時期,當寶寶與爸媽建立良好的情感連結後,才會有安全感,1歲半後就會願意盡情去探索環境,這個過程可說是寶寶獨立養成的第一階段。
相反地,寶寶缺乏安全感,可能不敢恣意進行外在的探索,或是變得黏人、怕生,對未來獨立能力的發展影響甚鉅。
培養寶寶獨立可從以下三階段做起:
第一階段:分床睡
先分床睡.孩子大班後再分房睡
很多爸媽把分房、分床睡當成訓練寶寶獨立的指標,因而糾結於要不要從小與寶寶分房睡,對此,廖笙光執行長認為,父母是否需要與寶寶分房睡,可視家中的環境而定,如果家裡有足夠空間便可分房;若是空間不足,最起碼要做到同房不同床。他強調,親子一起睡在同一張床上,爸媽容易成為寶寶的安撫巾,不但寶寶會更黏人,也容易發生窒息的危險。
不過,在孩子自我概念還沒成熟前,不建議貿然分房睡,這樣容易誘發孩子出現分離焦慮,長大後反而會變得膽小。廖笙光執行長分析,分房睡的好時機在孩子升大班的暑假,這個階段的他,有著自己想要長大的驅動力,分房成功率較高。此時,爸媽可伺機灌輸一些觀念,如:「你長大了,到大班時就會有自己的房間囉!」讓孩子充滿期待,也較能逐漸接受。
分床睡時.給寶寶熟悉的嗅覺和觸覺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在2歲前,最重要的感覺系統不是視覺,而是嗅覺和觸覺,因此在寶寶脖子硬、頭部能轉動後,在他身邊放一些有自己和媽媽味道的物品,讓他眼睛閉起來,就能聞到熟悉的味道,他會覺得處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例如:給他安撫巾、摺疊好的衣服,並提供讓孩子經由觸碰可得到安慰的物品,像是娃娃或枕頭,來增加分床睡的安全感。
大部分的孩子都會怕黑,讓分房或分床睡的難度大增,廖笙光執行長表示,孩子不是怕黑,而是怕「失去」,只要閉眼看不到或沒聞到熟悉的味道,他就會覺得東西已經消失。所以,可跟較小的孩子玩躲貓貓(躲藏的遊戲),建立「物體恆存」的概念,有助減少孩子怕黑的狀況。但要提醒父母的是,由於5歲前無法分辨虛幻與真實,爸媽別讀恐怖故事給孩子聽,也不要常常嚇孩子。
第二階段:自己吃副食品
重點1:先鋪地墊和戴圍兜
爸媽想訓練寶寶自己吃副食品,需要經歷他用手拿,再漸漸使用工具的階段,這時建議先鋪好地墊,並幫寶寶戴好圍兜兜,方便之後的收拾。
重點2:餵食時也給寶寶一支湯匙
廖笙光執行長表示,一開始時可把食物製作得較黏稠,用湯匙餵寶寶吃,如:優格沾到湯匙就可以吃,這種方法可讓食物泥黏在湯匙上,不會往下滴或弄得到處都是。另一方面,因為寶寶被餵食時,常會想搶爸媽的湯匙,所以在一邊用湯匙餵寶寶時,也可給寶寶一支粗柄、好握的湯匙,讓他用湯匙「沾」著食物泥來吃。
重點3:學習用手指抓食物
寶寶6個月大會用手抓握東西,開始時,用整隻手把東西抓在掌心,廖笙光執行長建議,可在寶寶8個月大時,把固體食物放在高度較深的製冰盒裡,讓他練習用指尖抓食物,有些孩子在8至10個月時,可用前3隻指頭抓起食物放進嘴巴,等到1歲左右就漸漸地學會拿湯匙。
第三階段:學步期探索環境
準備1:保持乾淨而安全的環境
寶寶在學步期開啟對外在環境的探索,是培養獨立性格的重要階段,這時爸媽一定要做好兩項準備,首先,在孩子練習爬行、走路的過程中,把所有危險物品預先收起來,因為當孩子快要碰到危險了,爸媽必定會大聲制止,但過於嚴肅的表情、聲調,會讓孩子感到害怕,導致日後膽子漸小,獨立性也會降低。
準備2:多帶孩子出門
孩子1歲半時已將家裡環境探索過一遍,這時可多帶他出門,藉著擴增外在環境,誘發孩子的獨立感和征服欲,同時增加自信心。
廖笙光執行長叮嚀,爸媽外出牽著孩子的手時,大人的手不要拉太高,要刻意放低一些,讓孩子的手是伸直的,這樣他才能靠著自己保持平衡;若是爸媽把手牽得太高,孩子會太過依賴大人的力量,影響學走路的能力養成。
2歲前訓練獨立.依循3步驟做3件事
孩子1歲半後逐漸有自己的意見,並想模仿大人做一些事,廖笙光執行長認為,2歲前想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可依循以下3個步驟:
正確的期待值
孩子模仿大人做事只能做到幾分像,絕對無法做到完美無誤,爸媽要降低標準,以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只讓孩子做一部分
為了確保孩子做成功,可讓他做部分的事就好,如:擦桌子,先幫他把抹布擰乾,孩子只要進行擦的動作即可。
放手讓他自己做
前幾次帶著孩子做,讓他有模仿的依據,等到成功做了幾次後,便可放手讓孩子自己來,不必一直因不放心而全程盯著。
爸媽想培養孩子獨立,2歲前可讓他做3件事:第一,幫忙倒垃圾,例如:「可以把你的尿布拿去丟掉嗎?」還有,幫忙擦桌子;第三,把摺好的衣服拿到自己房間放好。透過循序漸進的方式不斷練習,相信將能慢慢養成孩子獨立的能力。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