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草屯補選與大罷免:一場戰略與民意的雙重考驗

信傳媒

更新於 17小時前 • 發布於 17小時前 • 陳逸平
草屯鎮長補選結果,這為執政黨的罷免策略敲響警鐘。(圖片來源/FB@蔡銘軒)
草屯鎮長補選結果,這為執政黨的罷免策略敲響警鐘。(圖片來源/FB@蔡銘軒)

草屯鎮長補選結果揭曉,綠營雖奮力一搏,但國民黨候選人簡賜勝仍以較大優勢當選。

這場補選引發的不僅是對地方選情的關注,更帶來對罷免議題的廣泛討論。補選投票率超過五成,高於平均水平,顯示基層動員能力的重要性。然而,投票結果也反映出,在野黨在國會的表現並未在基層掀起足夠的反彈,這為執政黨的罷免策略敲響警鐘。

戰略思維主導罷免議題

如果將罷免視為一場戰役,決策者必須以戰略冷靜判斷是否開啟這場「戰爭」。罷免的決策不僅關乎憤怒與情緒,更需要基於形勢的判斷和未來的預測。

對於民進黨而言,如何回應基層對罷免的期待,同時避免讓決策失焦,考驗著執政團隊的智慧。

目前有兩種策略選擇:

1、冷處理但不潑冷水

執政團隊可選擇繼續觀望,除非在野黨惡行累積更多民怨,否則以明年底的縣市選舉為主要決戰時機。此策略強調耐心與謀定而後動,避免陷入消耗戰場。

2、精準出擊,選擇特定目標罷免

若選擇啟動罷免戰,應將目標鎖定於具高度爭議、民眾厭惡值極高的對象,例如國民黨籍立委傅崐萁。此舉不僅有助於凝聚綠營支持者的情緒,也能對在野黨形成震懾效果。同時,透過全台範圍的連署與宣傳,累積未來選舉的能量。

無論採取何種策略,戰略執行都需配合對社會民意的深入溝通。例如,執政黨目前已針對在野黨亂刪預算的行為進行宣傳,說明其對國家運作的影響,應持續將此類資訊傳遞給大眾,為罷免行動奠定社會認同的基礎。

草屯補選升級為「大罷免」的象徵意義

草屯補選本質是一場地方性的鎮長選舉,但綠營將其提升為對抗在野黨惡行的「第一戰」。民進黨要角紛紛站台,將選戰升級為對藍、白聯盟的全面攻擊。

民進黨立院總召柯建銘提出「雙罷」主張,呼籲罷免國民黨立委及立法院長韓國瑜,綠營多位名嘴及政務官亦順勢呼應,試圖以「罷免」作為制衡在野黨的政治工具。

行政院政務委員陳時中更高呼「二月一日起就要大罷免」,強調透過人民的憤怒表達對國民黨亂政的反擊。綠營希望以此為起點,將「大罷免」的聲勢延伸至全台,形成對在野黨的壓力。

然而,對於草屯這座小鎮而言,「大罷免從草屯開始」的訴求未免顯得過於沉重,鎮民更關心的是誰能真正為地方建設帶來改變,而非政治對抗的象徵性勝利。

大罷免的挑戰與代價

罷免雖是合法的民主機制,但啟動罷免勢必引發全社會的對抗,其代價不容忽視:

1、議題焦點轉移

當罷免戰場開啟,政治議題可能從在野黨的惡搞執政轉向「執政黨大搞在野黨」,容易讓選民對執政黨產生反感,甚至削弱其正當性。

2、罷免戰場的困境

相較於選舉,罷免更難操作。罷免需具備更高的門檻與更精準的動員能力,而一旦罷免失敗,反而可能為在野黨帶來反撲的機會。

3、社會對立加劇

全面啟動罷免戰可能使政治氛圍更加對立,衝突升級,影響政策推行與社會穩定。

因此,執政黨在啟動罷免戰前,須謹慎評估民意的基礎是否足夠廣泛,並確認此舉能否有效擴散至多數選民。

謀定而後動:罷免需以民意為依歸

政治從來不是請客吃飯,罷免更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重要戰場。執政團隊必須冷靜觀察當前形勢,持續搜集並影響民意,才能確保行動符合多數人民的期待。

目前看來,罷免的方向仍需謹慎抉擇:

1.、忍耐到明年底

若現階段的民意基礎不足,應選擇忍耐,將罷免的情緒轉化為明年底縣市選舉的動能。

2、集中攻擊首惡目標

若罷免戰確定啟動,應聚焦於如傅崐萁等具高度爭議的對象,以凝聚基層支持,並累積未來的選舉能量。

以選票制衡政治惡風

草屯補選的結果再度提醒我們,最終的裁判仍是人民的選票。執政黨若欲制衡在野黨,不能僅依靠情緒與口號,而是必須以民意為依歸,謹慎選擇戰略與戰場。

不論是選擇冷處理還是精準出擊,罷免行動都須在充分準備後再行動,以免因倉促決策造成反效果。畢竟,只有透過理性與謀略,才能真正贏得民心,為台灣的民主發展鋪平道路。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