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22 日,一支名為「四月之聲」的 6 分鐘短片迅速在中國社群平臺引爆討論,這支影片記錄了上海自 3 月底封城以來官方政策的轉變、人民無法取得物資、與家人分開隔離、以及醫療資源匱乏等情況,一度被微博封禁,卻由網民自主接力備份,目前點閱率超過百萬。
強硬的封城政策至今超過一個月,引發各種嚴重的衍生災害。社群網路流出各種民生物資缺乏的慘況,但官方的新聞封鎖加上網路言論審查,我們始終無法得知封城災難的全貌。
READr 從上海人在網路上發起的各種自救管道,統整近萬筆訊息,發現除了缺乏維生物資,醫療體系也幾近崩潰。我們也採訪多名此刻仍被困在上海的人們,試著拼湊在上海疫區這一個月以來的生活樣貌與生存考驗。
上海求助訊息 醫療資源最缺乏
3 月底封控以後,雖然官方不斷發佈相關指引,以「社區」為概念,讓管理單位(居委會)保證篩檢的秩序、充足的物資、醫療轉運的流程等,要求市民配合,但求救網上的訊息卻直指現實與政策的斷裂。
缺物資的、缺藥的、想看醫生的⋯⋯求助無門的他們,只得到網站上求援。
我們以「上海抗疫互助網」作為主要分析資料。這個網站曾因不明原因「倒站」,後來成為數量最多的網路求援管道。
被封控的人們需求樣態多元,從最基本的食物、藥物、防疫物資,到離城或就醫的交通,甚至抑鬱到想找人陪伴等等。但大多數求助網站中,醫療資源都是市民們主要徵求的物資類別,例如就醫、藥物、救護車等。
以「上海抗疫互助網」為例,READr 分析 4 月中旬近 4000 筆求助訊息,發現在封城期間,醫療資源最為匱乏,其次為民生物資。
若以地區分類,浦東新區、閔行區、寶山區是主要災區,求助人數佔整體 44%,可能跟浦東部分地區從 3 月中就開始封城,災情較為嚴重有關;主要求助者則為患者、缺物資者、老人,佔整體 66%。
「上海抗疫互助網」復站後,求助數量在 4 月中旬一度達到高峰,之後漸漸下降。對照上海市的措施,11 日正式進入「三區」封控;14 日、15 日官方則針對領藥、孕婦、老人等弱勢族群提出因應策略。但若對照其他求助網站的資料,可以發現各網站的求助數量有截然不同的趨勢,可能只是因為管道多元而分散了需求。
就醫困難重重 居民:每天都煎熬
在整體醫療求助者當中,最多的是慢性病患佔 64%,主要是藥物需求;再來是急、重症者,約佔兩成,需求包括緊急就醫、住院手術、救護車急救等;值得注意的是,剩下一成是跟慢性病患一樣需要長期服藥的精神疾病患者。
靜善(化名)稱自己是「新上海人」,嫁到上海 10 年,「從沒想過上海會變成今天這樣」,對上海的期待變成絕望。
靜善的父親是肺癌晚期患者,去年底開始定期去醫院做化療,卻因為上海封城,被迫中斷,離預定化療的時間已經超過一個多月,「醫院一開始說門診封控,不給進,後來又說門診開通,但醫生回家封控了,反反覆覆,前兩天又說,只要想辦法到得了醫院,就讓你日間化療,才又讓我有一線希望。」
但真正困難的是前往醫院的路。靜善一家住在松江區,要跨區到徐匯區就醫,平時不過一小時的車程,在封控期間,卻得經過重重難關。
首先,患者及陪護人員必須要有 48 小時內的核酸陰性報告,「封控區每天給你測核酸,那管控區、防範區就沒有在測核酸,你去外面又找不到可以測核酸的地方,那你怎麼拿嘛?」另外,靜善指出,核酸檢測報告,需要等 6 至 8 小時,如果檢測人數過多,可能要好幾天才能拿到報告,「你緊急情況的人能等嗎?這根本無解!」
另外,在全市交通運輸停擺的狀況下,幾乎沒有計程車可以載送,沒車的人就只能碰運氣,「我看到有人打 120 (註:救護車),3 天後才有空位可以接,還要你自已聯繫醫院,沒有醫院,他就不會來接你,甚至很多日間化療的人,化療完自己騎單車回家,因為打不到車嘛,你沒辦法也得有辦法!」
行政區各自為政 有通行證也不給過
交通工具解決後,再來是要面臨跨區移動的「通行證」。由於上海封控政策,非必要不能出門,有就醫需求的人,必須透過居委開具「通行證」;但就算有了「通行證」,卻也不代表你能順利抵達醫院。
靜善得到的回覆是:「我就算給你開通行證,如果警察攔著你,你還是得回來,我沒辦法保證你到得了醫院,我建議還是等到解封。」
有「通行證」卻不能通行?靜善表示,上海每個行政區各自為政,並不一定承認各區居委開的通行證,當地居委也不敢負責,因為流動人員會有傳播疫情風險,所以他不會承擔責任,「我現在是怕就算到得了醫院,我回來途中,哪道關卡又不給我過,我們就得在街上流浪。父親是晚期患者,本來免疫力就低,若真的在街上流浪又中招,那就更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我現在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左右為難。」
「這過程很揪心啊。」解封遙遙無期,靜善無奈道:「從 3 月初封控到現在,根本沒有個底,你就不知道該怎麼辦,父親腫瘤又擴散地快,每天都如履薄冰。」
小葵(化名)則是為了肺癌晚期的家人,遠從外地到上海治療,但在住進閔行區的醫院後,卻發生嚴重的院內感染,醫院停止所有的檢查和治療,病重的家人就被留在病房,無人管理,不僅神智不清又行動不便,加上院內感染染疫,隨時都有生命危險。
但從 4 月 15 日他要求將家人轉院到可以做化療的醫院治療,至今仍未獲得回應,「上海疫情之下,像我們這樣的重症患者求醫無望、求助無門,每天都在耗費生命,痛苦地煎熬著。」
面對上海的醫療亂象,上海市政府屢次在記者會強調急症、發燒門診、洗腎、重症、手術、孕婦等緊急醫療資源「非必要不封控」;不得因為等核酸檢測結果拒絕急症患者、延誤治療;確保救護車暢通,並優先保障急重症患者、孕產婦、新生兒轉運。
但醫療資源匱乏的案例卻層出不窮。
根據「上海抗疫互助網」的急重症患者求助訊息,最常發生的就是醫院關閉;其次則為求助既有管道無效,包括居委、救護車等;以及因交通困難而無法就醫者,甚至還有因為身為確診患者而遭醫院拒絕的情況。
上海市政府回應, 120 單日通話量為去年同期 12 倍,「我們努力解決市民的急救需求,深挖自身潛力,緊急招募志願者等形式,大幅增加可調度的車輛。」但求救網上的資料顯示,一直到 5 月 3 日,都還有緊急救護車資源不足的困境。
慢性病、精神類疾病患者藥品荒 「每天以淚洗面」
除了就醫需求,慢性病及精神相關疾病的患者,則處於斷藥的困境。「上海抗疫互助網」裡出現許多藥物需求的訊息,像是:
「我是一名中度抑鬱症患者,家裡藥沒了,每天在家以淚洗面,控制不住自己,找小區幫忙沒用、110 也不管、居委會指定的醫院又沒藥,希望到上海精神衛生中心配藥,真的是求求了!」
「嚴重睡眠障礙,已經很多天沒有睡了,沒有力氣只能臥床,想求助安眠藥。」
「求助精神抑鬱藥物,幾天沒有吃藥了,想自殺!」
「九十多歲母親高血壓藥沒了,封控區無法去醫院配藥,居委不能提供幫助。」
「本人慢性乙肝病人,斷藥兩週,身體已經出現不良症狀。」
「兩位七旬獨居老人,急需有關心臟病、糖尿病用藥。」
雖然中國提供遠端配藥、送藥,但藥物從生產到患者手上的每一個階段,都出現問題。
根據上海市官方的說法,藥品倉庫因為疫情封控、快遞點消毒、快遞員被隔離等因素,讓藥品運送出現問題;而「上海抗疫求助網」也可以看見,被困在社區的人無法出門配藥、跨區取藥;或好不容易配到了藥,送藥的人卻無法進入小區。讓長期依賴藥物治療的慢性病患者頓失依靠。
住在浦東新區的俊凱(化名),69 歲的奶奶罹患糖尿病,上網求助不久後,醫院護士有提供配藥的管道,但卻與原先吃的藥不同廠牌,「雖然醫生說只能找別家廠牌的藥代替一下,但別廠牌的藥對我奶奶沒用處,所以就很擔心。」附近醫院都出現藥物短缺,就連其他藥物配送也需要 4、5 天才能拿到。
「就希望老年人多的小區,居委可以多關心一下,尤其是藥品和物資,他們渠道肯定比我們多啊,不要像我們這樣年輕人需要上網求助,更何況還有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前幾天路口出車禍,叫救護車一個小時才到,打電話第一句就問有沒有核酸陰性證明,藥品和就醫真的很重要!」俊凱痛心地說。
「官方說得冠冕堂皇 實際根本操作不了」
對於藥物稀缺的困境,上海市政府同樣從 3 月底就宣示,慢性病患者配藥需求,由各基層醫療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針對精神病藥物難取得情形,過去已有長期拿藥紀錄的民眾可透過既有管道領取,其餘則可至各區精神衛生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反映;政府也不斷在記者會上強調,會加強配藥網絡、確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藥服務穩定等。
靜善批評,官方說得冠冕堂皇,但實際根本操作不了,「整個過程大家很絕望,先不談食物夠不夠的問題,就連緊急醫療都亂七八糟,官方自己想出很多政策、自我滿足,覺得對人民挺好的,但實際老百姓就很絕望。」
「我沒想過上海會變這樣,我是外地人,對上海有期待,想說它是這麼國際化的都市,就算別的地方會癱瘓、醫療資源會崩潰,至少上海不會啊,我們不至於沒飯吃。」靜善回憶起,「甚至剛開始封控時,我說要囤積食物,我的朋友都笑我。現在真的是完全失控的狀態。」
等到疫情解封後,還留在上海嗎?靜善停頓了一下說:「住在上海十年了,本來期待上海會不一樣、會更文明一點,但實際上並沒有,到頭來都一樣,也挺失望的,有想過就離開上海回老家吧。」
「關了 18 天就拿到一根火腿腸」疫區居民物資嚴重匱乏
上海超過一個月的封城措施,讓生病的居民拿不到藥、找不到可以看病的醫院,一般居民也陷入民生用品匱乏的困境。
物資是「上海抗疫互助網」第二多的求助訊息,約佔總數的三分之一;許多無法從社區、團購、線上商城獲得生活用品的居民,轉而在互助網上尋求幫忙,並分享封控的日常:
「封了二十天就發了一次物資,前幾天居委會登記採購菜,錢收了東西還沒有來,電話也打不通,現在居民都没有什麼吃的啦!」
「關了 18 天,一家人就發了一根火腿腸,看到有些地方送了幾次,我們只能出錢買高價的吃,想到就不公平。」
「網上看到好多菜都爛掉了,為什麼我們這連一次菜都沒發過,上海被人罵的沒錯,寧願菜爛掉也不給居民吃。」
從類別來看,疫區民眾最需要的物資是食品類,包括米、麵條、蛋、豆、魚、肉和蔬菜等食材,或是身處無法炊煮的地方,需要泡麵、微波食品等即時熟食。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貼文都是代替獨居老人徵求食材或送餐服務,也有網友強調家中長輩不知道如何參與線上團購,如果社區的委員未主動協助,非常容易陷入物資缺乏的危機。
此外,從部分有明確標註「居家隔離時間」和「領取物資次數」的訊息可以發現,封控期間,政府平均兩週配發一次物資,且各行政區的分配情形不同,有些家庭「有 5 個人,發了 3 個土豆(馬鈴薯)、5 個洋葱、5 根胡蘿蔔,2 個人發一份,我們 5 個人也是一份」、有些家庭「至今為止(14 天)就發了一次物資,還是泡麵和火腿腸」。
除了維生必需的食品物資,物資類的需求第三名是嬰兒用品,亦即有不少新生兒家庭正苦無奶粉、尿布、等用品;老人也急需紙尿布和送餐服務;寵物用品的需求緊追在後,包括寵物飼料、協助轉運等服務。
特別的是,求助貼文中有不少是有不少是「外地人」。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工商業重心,上海一直吸引大量外地人來此工作,卻被困在這裡。以「上海抗疫互助網」的資料為例,有 130 則訊息標註自己是外地工作者和農民工,主要的需求是食物、錢、生活物資和居住處,有的因疫情失業付不出房租、或是因確診被安排在方艙醫院隔離,沒有收入,出艙之後就沒地方住了。
配發物資遠遠不足 疫區居民斷糧坐困愁城
本應是資源豐富、基礎設備健全的「超大城市」上海,面對 COVID-19 變種病毒 Omicron 的襲擊,應對卻顯得左支右絀。
回溯到 3 月 25 日。上海市政府當時在記者會上強調,不會採取封城策略,是「滾動篩查」;2 天後卻宣布隔日凌晨 5 點開始,以黃浦江為界,先封浦東、再封浦西。名義上是為找出社區的感染源,進行「普篩」,但要求居民在採檢結果出爐之前不得出門,形同封城。
4 月 9 日,上海市政府再公布「三區措施」,要求各行政區依照核酸檢測結果,將所有社區分為「封控區、管控區、防範區」,只要社區有一人確診,就會被納進風險最高的封控區,全區區域封閉,居民足不出戶,由居委提供物資。
2022
3/22
官方指封城是不實消息
中國官方帳號在此篇微信的留言區稱「封城」是不實消息
3/25
官方:上海不封城
上海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佈會(下稱疫情記者會)指出:上海不採取封城策略,而是不斷做滾動篩檢。
3/26
強調緊急醫療資源非必要不封控
上海市在疫情記者會指出將會對重點區域展開核酸檢查、非重點區域展開抗原檢測,實現動態清零;並強調急症、發燒門診、洗腎、重症、手術、孕婦等緊急醫療資源「非必要不封控」。
3/27 20:27
鴛鴦封城
上海市宣佈隔日 5:00 起,以黃浦江為界,浦東先開始執行 COVID-19 普篩(3/28 至 3/31)、接著是浦西(4/1 至 4/5),篩檢期間市民不得出門,如同「封城」,此政策被戲稱為「鴛鴦鍋政策」。
3/28 上午
官方版封控期間措施
● 交通:封控區內暫停公車、地鐵、渡輪、計程車服務。
● 緊急就醫、疫情防控等車輛,經各區政府核可後通行,其餘車輛非必要不上路。
● 醫療:全市暫停一般門診,但醫院重點門診(急診、血透、重症、產科、兒科、化療)不停診,患者可聯繫救護車送醫。
● 慢性病患者配藥需求,由各基層醫療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
● 物資:封控區內,各區將組織力量把必要生活物資配送到小區
3/28 下午
官方再次強調醫療機構非必要不封控
● 政府確保供應生活物資的企業正常營運、保供車輛、保供人員皆正常運作
● 醫療機構非必要不封控,確保重點門診、住院患者收治
3/29
官方祭出多項補貼措施
上海市在疫情記者會上表示:將提供相關企業補貼,包括餐飲行業、機場港口、冷鏈、醫務人員、疫情防控工作者、疫苗及藥物研發、企業減稅。
3/31
浦東、浦西將依照普篩結果分為三區管控
官方公布三區管制措施(針對當時正在進行普篩的浦東、以及即將進行普篩的浦西):封控區、管控區、防範區。
4/5
單日新增破萬例
上海市在疫情記者會上表示:
● 完成篩檢的市民都已經轉運隔離
● 單日新增確診者首次突破一萬例,總數達到 13354;3 月以來累計確診者 7.3 萬。
4/8
單日新增破兩萬例
4 月初以來,上海市幾乎是兩天進行一次全市普篩。有確診者就被轉運隔離,未確診的,隔兩天又會被要求篩檢。上海市指出頻繁的篩檢是為了找出潛伏期中的病人,確保社區清零。
官方於 22:00 公告隔日將進行全市「抗原」檢測
(相當於臺灣的快篩)
4/9 10:20
將依照 PCR 結果將全市分三級管制
上海市在疫情記者會上又改口,說將進行全市「核酸」檢測(PCR),並將依照核酸檢測的結果,把全市分成三級管控區。
4/10
政府要求規範社區團購價格行為
上海市發布提示,要求規範防疫期間社區團購不應任意漲價。
4/11
正式開始分區管制,將由各行政區公布名單
4/12
上海市回應「為什麼防範區不能出門」、「精神病藥物難取得」等問題
為什麼有的防範區也不能出門?
雖為防範區,但若附近有較多封控區、有群聚風險,則各區可強化措施管理(不能出門)。
市民反映精神類藥品難配,如何解決?
已造冊民眾可透過既有管道領取或送藥,非在冊的,向各區精神衛生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反映。
4/13
官方表示違反「足不出戶」的市民會受到公安處理
4/14
上海市回應「為什麼封控了確診數仍不斷上升」
上海市在疫情記者會上回應記者,是因為篩檢資料有一定延遲、仍存在家庭內傳播,以及雖然居民足不出戶,還是有很多物資在流通,病毒仍會傳染。
4/15
官方強調對弱勢群體的保障
● 加強養老機構的防疫管理
● 針對獨居老人,透過組織力量、志願者,透過電話方式問候、關愛
● 針對貧困群體,民政部門發放保障金、物資
● 強調不得因為等核酸檢測結果拒絕急症患者、延誤治療
4/16
上海市回應配藥、確診者轉運不夠即時問題
● 將加強配藥網絡
● 透過加快方艙醫院建設、改建公共建設為集中隔離點等措施改善確診者轉運速度
4/19
官方發布防控期間就醫流程
● 不得以核酸證明為由,限制進出小區就醫、轉送病人、接診
● 有確診疑慮的急重症患者,醫院要設置緩衝區,積極搶救病人
● 救護車優先保障急重症患者、孕產婦、新生兒轉運
●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確保配藥服務穩定
● 原文
4/20
官方回應物資品質差的問題
上海市在疫情記者會上回應記者詢問「發放物資的品質很差」的問題,表示前幾天已發佈《关于加强采购分发生鲜食品大礼包的食品安全管理指导意见》相關指引(內容主要是落實發放組織者管理責任;加強食品採購、儲運、分發管理),且會積極查處。
許多人都是看到封閉令的同一天,才發現自己住的社區榜上有名,並沒有太多的時間採買物資。「像我們小區,是當天直接用鐵皮焊起來,」住在浦東新區的林先生分享,「政府大概一兩個禮拜發一次物資,一家四口大概可以吃一到兩天,但物資是以戶為單位,所以不管一戶幾個人,拿到的量都一樣。」
官方配發的資源遠遠不足,和林先生有相同處境的封控區居民只能各顯神通,想辦法透過團購買進食材,「跟疫情前的市價比,貴了大概 3 到 10 倍,但我們小區運氣比較好,沒有被限制的很嚴重,有些小區管比較嚴,可能無法團購,常常會看到居民在抗議的訊息。」林先生表示。
不過,跟「藥」的困境很類似,即便市民透過電商或團購買到物資,也可能因送貨的快遞、居委或社區志工確診而拿不到貨品。
有些社區也曾發生委員會拒收,物資被退回的事件,上海大學生阿健(化名)表示,他所居住的大樓住戶和居委有過衝突,「委員氣到直接拒收物資,就算你去投訴他也意義不大,因為也不太可能把他換掉,搞不好還會被事後算帳。」
至於有些老舊、偏僻,及人數較少的社區,則會因為不在平臺的配送範圍,或是社區人數不足團購配額,無法買到物資。黃小姐住在閔行區顓橋鎮的商辦改建公寓,這裡從 3 月 14 日就開始執行封控措施,她原本都透過線上 APP 買菜;然而到了 4 月,生鮮 APP 全面停擺,雖然想發起團購,但她的公寓只有 75 戶,常湊不到團購的門檻,「只好團一些運費比較貴的,或是透過一些特殊渠道(如黑市)購買。」
各行政區的物資短缺,團購價格高居不下,甚至傳出有商家哄抬物價,大發「疫情財」,上海市政府在5 月 3 日的記者會上強調,正竭力擴大線上購物規模、規範社區團購、嚴懲哄抬物價的違法行為,並進一步加強基本物資發放。
但人們仍在呼救。「上海抗疫互助網」上的求助貼文還在更新:「隔離一個多月公寓就發個一次泡麵,急需素菜,平台又不到,公寓全是打工的希望多關心下」、「2 天沒有食物了,需要物資,什麼都可以,工地上 14 個人沒吃的了」、「家中有近八十歲老人,老伴去方艙(醫院)了,不會做飯,没有吃的,今天已經第三天了,需要牛奶,包子,饅頭」⋯⋯
「就我個人來說,我是很不同意這種捨棄民生的管理作法。」21 歲的上海本地人小楊(化名)語重心長,他所居住的社區屬於封控區,理論上所有住民都不能離開屋子,「可是我們小區老人比較多,子女也住在這裡,肯定要去照顧老人,所以裡面走動的人還是不少。」
他說,國內目前宣傳疫情的方式,仍強調後遺症的嚴重性,但不少人都認為 Omicron 早已沒威脅,直接開放就沒事了,「我相信上海很多人都是這樣的想法,只是不太敢說出來而已。」
上海稱分三區管控 實際上都不能出門
封控期間,住宅社區實施封閉式管理,不同管控區的民眾分別執行足不出户、不出社區、避免聚集等措施;人員和車輛只出不進,封控區域也沒有公共運輸服務。
上海市政府更多次進行全市普篩,確診者會被轉運,所在社區立即封控;結果是陰性的,隔幾天就又要再測一次,進入篩檢的無限輪迴。政府說是希望揪出隱形的感染鏈,希望能達到「發現一起,便消滅一起」的動態清零。
不過實際運作狀況卻有很大的落差。以三區措施為例,原先是最高強度的封控區,理論上只要 14 天內沒有新增確診者,就可以降級為管控區;7 天內若再沒有新增確診者,即可降為最低風險的防範區。上海大學生阿健表示,他居住的大樓早在 3 月 16 日就開始封閉,「因為是在疫區上海交通大學附近,所以整條街道都被封起來,就算期間完全沒有確診案例,也封了快要兩個月,我們到現在都還沒出過門。」阿健苦笑。
住在徐匯區的實習醫生小常(化名)也說,他所在的社區從 3 月 19 日開始「預防性封控」,也就是尚未發現確診病例就自行封閉,一路封到 3 月底,「到了 31 號早上,(居委)突然把我們放出來,說可以出去買點東西,因為隔天要再封起來,結果又封到 4 月中。」
封閉期間,社區的分區風險已有數次調整,但小常認為生活模式並沒有太大的改變,「我們這區從防範區跳到封控區,之後又變成防範區,結果還是不讓居民離開小區。」小常表示,他還聽說有些社區才調整為防範區不久,就因為出現新的確診者而立刻升級為封控區。
防疫措施頻傳漏洞 疫區居民最不滿確診者無法隔離
針對政府防疫措施的缺失,「上海抗疫互助網」中有 199 筆提到相關內容。我們發現,疫區民眾最不滿意的防疫措施,是社區內的確診病例無法即時轉運,其次是社區未妥善消毒,以及隔離措施爭議,包括沒有封閉出現大量確診者的大樓、確診者與健康居民混居、痊癒者無法返回社區等,例如:
「我是孕晚期孕婦,家裡有陽性家屬!我是陰性,一直都沒人給我做隔離措施!也没有消殺(編按:消毒殺菌)!也没有給我們做核酸檢測!每天都好恐慌,心情很不好啊!深怕自己現在陽性了,我的寶寶怎麼辦!」
「作為封控小區,居委不公布陽性樓棟,陽性樓棟不消殺,不封樓,不告知鄰居及其同住室友!讓别人自生自滅嗎?管理不到位,小區居民屢次私自下樓,不發物資!」
「小區拒收方艙(醫院)轉陰病人,現在兩個人已經一天沒吃沒喝,呆在門口。」
核酸管理政策也為人詬病,從互助網的貼文中,可以看到許多網友抱怨篩檢陽性者和陰性者竟然必須一起進行核酸檢測、有醫療需求的居民遲遲無法複篩,或是篩檢結果明明是陰性,卻仍得前往方艙醫院隔離。
阿健直呼核酸檢測的經驗「非常魔幻」,他指出,3 月底至 4 月初有段時間,每天下午要做一次抗原篩檢,加上兩三天一次的核酸檢測,但時間很不固定,常常是隨時說要做就去做,一周最多做過 5 次核酸檢測。
「到了 4 月中,可能是醫療人手不夠,又變成一天自主做兩次抗原篩檢,沒有要求要做核酸了,那之前做那麼多次核酸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阿健不解。
來自臺灣,住在浦東新區已有 10 年的林先生也有著類似的疑問,「(核酸檢測頻率)這個並不一定,我們都是接到通知才下去,目前的頻率是每兩天一次,但這也常常變,像是昨天做一次,前天做一次,大前天就沒有做,所以就是看他們(政府)開心吧。」
同樣來自臺灣,黃小姐定居閔行區時已是有孕在身,她對於當地陰晴不定的核酸管理政策同樣頭痛,因為這會影響她前往醫院產檢的時間。
「現在就是很不穩定,有時天天核酸,最近又突然不做,連續三天都是抗原篩檢。」黃小姐表示,「通常核酸報告 8 到 12 個小時可以出來,但這也很看運氣,也有人兩、三天都沒出來,現在閔行區其實蠻嚴重的,能去的醫院非常少(編按:有的醫院要看核酸證明才放行),我(的情況)就有點麻煩。」
逾月封城民怨沸騰 民眾:沒能力就該放棄清零
長達一整個四月,官方吝亂的防疫作為和物資處理手段在在點燃上海居民的怒火, 其中包括網路瘋傳的「四月之聲」影片,連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都在微博發文,罕見批評動態清零政策,「清零很重要,但只有成本可控的清零才更有意義。」不過不久後他又自行刪除文章,引發遐想。
「我覺得現在不是封不封城的問題,是封城你也解決不了的問題。」黃小姐指出,Omicron 病毒的傳播力太強,封城難以抵擋,上海就是典型的例子;現在的確診人數雖然看似減少,「但我覺得都是假的,因為很多人都在裡面,根本沒運出去,或是他的數目虛報,根本不知道他(政府)是怎麼做的。我們都開玩笑說,現在是在把陰性清零吧?」她苦笑。
阿健同樣也認為,如果政府分配物資的政策、擴充醫療量能的準備、面對防疫措施的反應能更嚴謹,清零或許是一個好的選項;然而現今物資配發不均、醫療系統崩潰,防疫措施又千瘡百孔,「我覺得沒有清零的必要,因為他們(政府)做不到,既然沒有能力做到,那就該放棄清零。」
再次為動態清零背書 習近平態度預示北京未來
時序進入五月,上海的疫情終於出現緩和的契機,根據上海市衛生委員會的統計,4 月 30 日的本土確診人數首次少於萬人,近日則維持在 5、6 千例,上海市政府更在 5 月 2 日公布全市企業復工、復產程序,整座城市看似正朝回復正軌的方向前進。
然而,先前嚴格的防疫措施已經引發愈來愈多的質疑,對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4 月底特別舉辦記者會,替動態清零政策辯護。
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李斌再三強調,只有各地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才能贏得全國疫情防控的全面勝利;如果個別地方「動態清零」不堅決果斷、搞變通,病毒就可能在當地生根,導致當地疫情迅速擴散、外溢,甚至跨區域傳播,「疫情防控是一場總體戰,必須增強大局意識、堅持『全國一盤棋』。」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昨日(5 月 5 日)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時,也再次堅持動態清零的重要性,他強調,中國老齡人口多,地區發展不平衡,醫療資源總量不足,放鬆防控勢必造成大規模人群感染,防控政策經得起歷史檢驗,「我們打贏了武漢保衛戰,也一定能夠打贏大上海保衛戰。」
繼習近平在 3 月 17 日的中共政治局常委會議上,宣布「堅持科學精準、動態清零,儘快遏制疫情擴散蔓延勢頭」後,這是他針對此波上海疫情最新的表態。對照近日因確診人數快速增加、防控持續升級的北京,習近平的態度似乎正預示著北京的未來。
留言 3
MAKOTO
支那人那麼多不會自主應變突圍喔?看是警棍多還是掃把多?
2022年05月06日06:01
Julie Yen
關心別人家之前先想想怎麼解決自己的居家照護好嗎??沒人管的居家照護不也是自生自滅的一種??
2022年05月06日07:08
Pailu
中國就是這樣
2022年05月06日05:55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