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中國製造」到「中國威脅」:出口稱霸但內需掙扎的工業大國

科技新報

更新於 1天前 • 發布於 12小時前

2024 年對中國來說是個具指標性的年份,海關總署最新公告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全年貿易順差高達近 1 兆美元,這個金額不僅刷新中國歷史紀錄,甚至在通膨調整後超越了過去一個世紀裡、任何國家於和平時期所創下的對外貿易盈餘。這筆龐大順差源於全球對中國製造的高度需求,也因中國近年透過國家力量扶植重工業與高科技產業,以低價策略在許多領域與國際對手競爭。如此大規模的外銷動能同時也讓其他國家倍感壓力,部分國家紛紛採行提高關稅、加強補貼自家企業等反制手段,至此世界經濟進一步陷入保護主義抬頭的風險。

官方數據顯示,2024 年中國對外出口總值約 3.58 兆美元,較進口總額 2.59 兆美元高出近 1 兆美元。相較 2018 年時的 3,000 多億美元順差,短短 6 年內竟翻了將近 3 倍。多家研究機構強調,這種結構性改變除了凸顯中國供應鏈在全球更為吃重、也透露出美國前總統川普的對中關稅政策,並未實質讓中國在全球製造版圖中失去優勢。聯合國甚至預測,中國在 2030 年以前的製造業全球占比,可能由目前約 27% 躍升至 45%──印度看來沒什麼機會取代中國的地位了。

新一輪的關稅戰陰影:美國與歐洲的抉擇

從這個數字來看,中美的貿易摩擦非但沒有緩解,反而可能持續擴大。雖然美國曾在 2018 年起對價值數千億美元的中國輸美商品課提高關稅、也透過晶片補貼法案等措施扶植自家高科技產業,但根據最新統計,2024 年中國對美出口順差依舊接近 3,600 億美元,足足比川普首次實施關稅時成長 20% 以上。美方除了維持原有的徵稅措施,也可能在新一屆政府就任後,考慮祭出更大範圍與更高稅率的懲罰性關稅。

另一方面,拜登執政期間試圖將出口管制升級,尤其針對先進半導體技術與國防安全相關領域,加強限制中國企業取得美國核心科技。即使如此,美國業界仍持續進口大批電子零件、塑膠製品等中國製商品,且部分廠商選擇轉移在東南亞或墨西哥等地生產,實質上仍倚賴來自中國的零組件供應。面對這種複雜供應鏈的現實,若美國下一步進一步限制其他第三國使用中國零件,難保不會重創自身多家大型進口業者。

在歐洲,反傾銷與反補貼得關稅之爭也愈趨強烈,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徵收懲罰性關稅的動作已在 2024 年尾開始;更有歐盟官員表示,若中國在醫療器材或其他領域中持續利用國家力量擴張產能,歐洲可能追加關稅或其他報復措施。這種呼應美國對中強硬路線的跡象,顯示歐美在貿易事務上合作意識升溫。然而,歐洲也面臨自身工業發展的壓力,不得不在與中國保持一定商業往來與加強貿易防護之間尋求平衡。

龐大外需與疲弱內需:中國經濟的兩難

儘管中國對外出口屢創新高,國內的經濟情勢卻未如想像中樂觀。2024 年中國官方宣稱全年經濟成長率達 5%,雖然看似符合先前設定的目標,但不少人質疑此數據恐怕掩蓋了中國內需疲弱和通縮風險的現實,出口拉動成長受到了中國經濟通縮得影響,使得中國商品在全球市場上得以更具競爭力,但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消費市場仍顯得疲軟,去年整體零售銷售成長僅約 3.5%,而多項製造業品項價格呈現下跌走勢、重創企業的獲利而導致招聘與薪資受到擠壓。

對於多數中國年輕人來說,就業市場競爭依然激烈──路透調查青年失業率可能達到 16% 或更高,尤其是地產與金融產業的裁員消息頻傳,市場信心普遍不足。這些跡象都顯示出,中國的製造業雖然在外銷領域有不俗表現,然而國內民眾卻在房地產委靡、地方政府債務、企業獲利不振的結構中承受壓力。

2024 年房市持續不景氣,許多城市的住宅價格滑落,但上海等個別大都會因國際資金與政策傾斜而房價仍然上漲。由於房地產長久以來是中國內部消費與民間財富最主要的支柱,當這塊基石動搖時,消費者便顯得猶豫不敢花錢。部分國企負債過高亦帶來潛在的金融風險,一旦地方政府配合基礎建設投資的借貸槓桿無法舒緩,則難保不會在未來醞釀更大的危機──而北京已公布了針對地方政府債務的紓壓方案,希望能先減緩地方政府的債務壓力。

▲ 以月為單位,逐月提升的貿易順差。(Source:Trade Economics

前所未見的製造擴張

中國近年來加速推動「中國製造 2025」等產業升級計畫,透過國有銀行提供低息貸款、直接財政補貼與稅費減免等,讓製造業在全球市場所向披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聯合國的資料顯示,中國目前占據全球製造業約 27% 的市占率,且到 2030 年恐上看 45%。這在汽車、電機設備、太陽能模組等領域尤其明顯。

中國 2024 年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的消息,震撼了歐美日韓等老牌車廠。在電動車領域,中國車廠憑藉完整的供應鏈以及充足的國家補貼,價格與產能傲視全球同業;同時中國生產全球 80% 以上的太陽能模組,未來更企圖在商用飛機領域挑戰歐美航空龍頭。國家如此大規模主導的工業策略,在全球引發各種貿易衝突:部分新興國家如巴西、土耳其、印尼、印度等擔憂自身的工業化進程會遭受中國大量廉價輸出品的衝擊,紛紛開始中國部分原物料與鋼鐵實施關稅限制。

在此同時,中國企業為因應關稅戰,也嘗試在東南亞、歐洲設立廠房,利用區域自由貿易協定,規避歐美對中國出口的高關稅壁壘。越南在這一波供應鏈轉移中是最大受惠國,在電子零組件的加工與再出口方面成長飛速。至於墨西哥則因與美國共享邊境,也成為許多中國廠商對美出口的關鍵跳板。

官方數據的爭議與外界質疑的聲音

儘管中國官方宣布 2024 年經濟增速達到 5% 並強調外貿表現「極為亮眼」,越來越多經濟學者懷疑中國政府是否對數據做出過度粉飾。一些研究機構指出,若以去年下半年以來的大規模刺激方案與房地產救市力度來衡量,中國的內需並未呈現顯著回溫,就業市場亦不穩定,部分地區甚至爆發當地政府違約風險。在如此情形下,官方公布的 GDP 似乎過於平穩,難以完全體現結構性矛盾。

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國事務主管告訴路透,「中國能達到經濟成長目標有些啟人疑竇,因為他們仍然沒有不夠熱烈的內需、通縮、房地產與股市問題」,中國的生產者物價長期負成長、加上大幅的工業過剩產能顯示市場總需求不足,必然使公司獲利能力壓縮,照理應產生一定程度的 GDP 下行壓力。

也有論點指出,若中國經濟真的如官方宣稱那般快速復甦,不會出現大部分家庭對未來支出依舊謹慎、以及年輕人找工作困難的矛盾現象。不僅如此,一些大企業員工還發現大規模降薪潮正逐漸擴大,有人實際減薪總幅度達到 20%~30%;事實上,中國政府雖然推出了所謂的「以舊換新」補貼計畫,鼓勵消費者汰舊換新家電與汽車,但民間購買力並未如預期暴漲,也顯示僅靠有限的政策性補貼、並不足以從根本上提振內需。

▲ 五年來中國的 CPI 變化。(Source:Investing

消費與投資如何兼顧

中國以出口創造 1 兆美元順差的事實,從積極面來看,暫時為國內經濟注入動能,尤其在房地產受創嚴重、地方政府債務膨脹的風險下,外銷成為拉抬整體 GDP 表現的重要支柱。但專家普遍憂心,若中國想要持續擴大製造業產能,卻又遲遲無法啟動國內消費市場,極可能步日本在 1990 年代後期之後的後塵:一旦產能過剩造成商品價格長期下跌,工廠利潤與工資水平就難以提升,青年族群與各行業打工者的待遇也無法真正改善。

對美國、歐盟、東南亞諸國而言,中國的產能擴張與自給自足策略意味著更多競爭壓力。這些國家不但面臨外貿逆差擴大的挑戰,且本土傳統製造業轉型之路更顯艱辛。德國擔憂機械設備出口被中國市場取代,日本擔心汽車產業在電動車世代落後,中國先前大量進口德日車輛的高峰已不復見。更有開發中國家希望藉由進一步建設工業基礎來提高就業,卻發現難以與中國比拚成本優勢。

目前市場普遍認為,未來幾年無論是哪一位美國總統主導外交,都不可能輕易放鬆對華貿易政策──即便川普一開始展現對 TikTok 的誠意,他也仍然抨擊中國的擴張野心。因此川普仍可能延續以科技管制、投資安全審查等策略性方式,來限縮中國在關鍵產業的競爭力。歐盟從對中電動車加徵關稅開始,也已逐漸從溫和走向偏激進的路線,準備迎來新一波貿易戰。許多分析認為,全球因中國製造優勢而減少依賴中國供應鏈的努力,至今收效有限,這種「拉鋸戰」仍會持續。

在中國境內,由於房地產低迷與地方政府財政壓力日漸吃重,官方採取了降準、降息、基礎建設投資等多管齊下的方式應對。不過,許多經濟學家擔心,若政府投入資金更多地流向基建與國企,而非提高社保水準、鼓勵民間創業與消費升級,就可能持續惡化產業過剩問題。如此一來,企業利潤空間遭壓縮,長期也難以支撐民間就業增長或工資上漲,一旦外需稍有放緩,恐怕就會重現產能閒置與物價負向循環的困境。

支持者相信,中國在任何市場競爭中都能憑藉靈活生產能力與龐大內部市場爭取優勢,如果政策得宜,亦有機會引導過剩產業升級轉型,並藉由高科技創新帶動內需新局;然而另一方面,中國若長期依賴對外出口成長,面對歐美或其他新興國家出於就業與產業保護所做的貿易反制,可能讓全球供應鏈進一步分化,讓中國單方面的外銷模式越來越難以維繫。

(首圖來源:Unsplash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