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56歲高先生是夜班保全,工作日夜顛倒,晚上值夜班為了保持精神會抽幾支菸,白天下班睡不著會喝點酒助眠。工作之餘,喜歡和朋友唱KTV、在朋友群裡是歌王等級。幾個月來,高先生發現高音的部分唱不上去,以為是感冒,吃了幾個禮拜藥仍不見改善。耳鼻喉科醫師幫做內視鏡檢查,發現聲帶有腫瘤,病理切片報告顯示為喉癌。
林新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林敬薇表示,早期喉癌治療有外科手術治療和放射線治療兩種方式,外科手術治療可能改變病人聲帶結構,影響聲音品質。高先生怕自己音質改變及高音唱不上去,甚至說話功能無法保留,與醫師討論之後決定接受放射線治療,療程需7週,每次約需15分鐘。
放射線治療的副作用與癌症期別有關係,越晚期治療範圍越大,副作用就越明顯。高先生是第1期,副作用是喉嚨痛、沙啞;晚期喉癌放療副作用會比較明顯,會有吞嚥痛影響進食,體重減輕等較明顯的症狀。副作用大多從治療第3週開始出現,治療完2~4週恢復正常。放射線治療時期營養要充足,特別是蛋白質的攝取要足夠,幫助黏膜修復,減輕副作用。經過7週配合療程並於開始治療之後戒菸,高先生的內視鏡檢查已看不到聲帶上的腫瘤,電腦斷層影像檢查顯示腫瘤消失。治療完3個月,高先生的聲音恢復,又可再度高歌。
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喉癌發生率約占台灣每年惡性腫瘤發生率4%,大部分發生在男性病人,發病高峰年齡為50-70歲之間。喉癌患者最常見於抽菸、喝酒和慢性刺激例如聲帶過度使用者。
林敬薇呼籲,暴露在這些風險因子的民眾,如果出現聲音沙啞、喉嚨異物感、吞嚥困難和咽喉疼痛持續超過兩週,不要以為是感冒或是聲帶結節受傷,應盡速至耳鼻喉科接受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高聲帶功能保留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