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有三寶,長期照顧險、特定傷病險、失能扶助險,其中依失能等級表,每月或每年給付的失能扶助險,是最晚推出的一張,卻成為貢獻保費收入最多的一張保單。
長照險上路十八年後,壽險公司在二○一三年推出「按月或按年給付」的失能扶助險(舊稱:殘扶險),保障意外或疾病引起的失能,部分保單更設有領得夠的「保證給付」機制,吸引民眾搶購,甚至擠下「儲蓄險」成為業績冠軍,也在調查中超越「醫療險」,成為保戶再購首選。
據最新統計,去年長照險投保率僅三・○三%,失扶險雖沒有投保率統計,但根據《現代保險》二○二○年「消費者壽險購買行為調查」,保戶最想再購的險種中,「長照險或失扶險」從榜上無名,到二○一九年的調查超越醫療險後,這回又再次蟬聯冠軍,勾選率達四十四.四%,等於每十位保戶就有四位想要購買,也可證明其吸睛程度。
然而,這張超好賣的業務神器,卻讓精算部門好頭痛。
失扶險推出七年,核保及理賠條件越來越嚴格,也代表賣相越來越差,第三年開始就有保險公司陸續喊卡,有的拉高承保條件,有的調漲保費,甚至縮減或取消保證給付,更有壽險公司乾脆不玩了,退出這塊市場。
究竟,曾創下日賣千張佳績的失能扶助險,為何跌落神壇?
保證給付喪失初衷 保險公司賠到怕
不論生存與否都會理賠的保證給付,號稱賠得夠、賠得多,雖然對消費者是強大誘因,但失扶險的初衷是照顧「失能者本人」,而非家人,若失能不久便身故,保證給付的金額就會貼現給受益人,這樣的設計類似於「壽險」功能,喪失了失扶險的初衷。
話雖如此,目前市面上還是有少數保證給付的保單,壽險公司坦言「是為了好賣」,這類設計雖讓理賠部、精算部「好頭痛」,但商品部為了顧及業務端需求而強力要求,最後就是兩邊各退一步,慢慢縮限條款或保證天數。
台壽損失率曾破百 不排除取消保證
作為市場上最暢銷的「保證給付」失扶險保單,台灣人壽內部人士指出,「會停售只有兩種可能,一是再保公司不接,又不可能自留;二是損失升高到超乎預期。」
台灣的失扶險再保業務,大多集中在德商慕尼黑、德商漢諾威、以及中央再保這三家,據了解,某再保公司直接表明不接受「保證給付」的新進件,也有再保公司以調漲保費、標準體以上、新增等待期等,作為承接條件,壽險公司也不得不妥協。
台壽的失扶險有八成分出去給再保公司,由於失扶險剛推出時,理賠比較寬鬆,加上醫院裡常見的保險黃牛,也會利用失扶險來套利,因此拉高再保損失率。
比如「好心200」損失率就曾破百,一張保單理賠五百萬、一千萬都有,兩年半便停售;近期失扶險損失率則都在五~六成以下,屬於預期範圍。儘管如此,台壽還是基於風險控管的立場,陸續對失扶險做出調整,未來也不排除走到「取消保證」這一步。
此外,包含台壽在內的九家壽險公司,過去都曾接受次標準體投保,但後來幾乎都限縮條件不再承保,對此業者解釋,若只有少數壽險公司承保次標準體,會有同業之間的風險移轉,形成「逆選擇」,因此便不再承接。
富邦一年按兵不動 在風控與銷售取得平衡
作為五大壽險之一,富邦人壽的失扶險也非常暢銷,單「安富久久」今年前五月就日賣近四百件,貢獻保費十二億元,但其實,富邦推出失扶險的時間是二○一五年,整整晚了同業一年半。
內部人士解釋,當時市面上早有保證給付二百個月的商品,但富邦仍在觀察長照及類長照險的損失經驗,並參考國外數據,因此晚了業界一年半才推出;而保證給付的設計,也是應業務端要求才加上去的,又不希望費率過高,最後出爐的版本,才定案為保證一百八十個月。
「不過,考量到保證給付的性質已脫離失扶險本意,這種身故給付應回歸壽險或重大疾病險商品,而且,這張商品的費率不是市場最低,所以一年後就取消保證機制,也讓保費比較有競爭力。」
富邦人壽表示,過去設計保證給付的失扶險時,已將可能發生的風險一併考量,但近年來高齡化及長壽等不確定風險愈趨明顯,加上市場利率持續下降,才會陸續改版,像是富邦具保證給付的「安康久久」,推出一年半就下架停售。
他並表示,由於富邦耗費一年多時間按兵不動,充分研究損失經驗及費率,因此損失的狀況還在控制中,「反倒是更早期推出的公司,若費率設計不足,損失率破百也不無可能。」
全球不賣保證 靠生存給付照顧失能者
全球人壽則走出自己的路,自始就不在失扶險主約提供保證給付,「以附約方式提供,是為了滿足客戶,但我們也不主推附約,附加率非常得低。」並且採取「拉高生存給付」的設計,失能後第十一年及二十一年,月扶助金會採階段性提高,目的就是真正照顧到失能者本人。
不過,根據統計,失扶險理賠的原因,疾病與意外的比例是八:二,其中疾病又以癌症占六十二%為最多。全球人壽也表示,失扶險理賠經驗中,癌症及腦中風的發生率,確實略為超出預期。
此外,加上責準金利率調降等因素,全球的失扶險附約去年取消保證,保費也陸續調漲三次,消息人士認為,「不只是失扶險,所有的健康險未來應該都會走向定期險及不還本的設計,保費漲價也是必然,明年一月大概又會有一波調漲。」
至於全球目前仍有承保次標準體,不擔心逆選擇嗎?業者回應,由於次標準體必須要體檢,而且會額外加費,相較標準體「損率反而比較低,」逆選擇的機率並不大。
誰來認定失能等級? 理賠爭議浮現
失扶險「理賠定義明確」是業務員一貫的說法,不過,評議中心資料顯示,壽險業的理賠爭議中,因「殘廢等級認定」而申訴或評議的案件約有四~五%,屬於前十大爭議類型。
乍看之下,失扶險根據失能等級表認定,假設一級失能賠付一百萬元,二級失能就賠付九十萬元,每多一等,理賠金額就少一成,依序遞減,在「理賠金額認定」上,確實不太會有糾紛,但「失能等級認定」才是主要的癥結點。
相較於長照險,只要醫師開立的巴氏量表分數達標,就可申請理賠,「醫師」的角色具公信力且客觀;而失扶險常發生的爭議就是,保戶認為自己是三級失能,但保險公司卻不認同,只願賠付四級失能的保險金,究竟,失能等級該由誰來認定?
沒加入擂台的南山 有先見之明?
其實,「失能等級表」最早是用在意外險,並非醫療險。理賠定義雖看似明確,但實際上,醫生在開診斷證明時,不見得會使用等級表中的特定名詞,容易造成認定上的灰色地帶。
一直沒有加入失扶險擂台的南山人壽表示,長照險是配合政府長照政策的商品,屬於「結果論」,不管什麼原因導致失能或失智,只要醫生認定符合巴氏量表的狀態,就能申請理賠,尤其對於自然老化、查不出特定病因的保戶更有利。
南山人壽的長照險,每年收進六、七萬件新契約保單,貢獻保費十七、十八億元,占了整體壽險業的八成五以上。
但是,看著失扶險市場火熱,為何南山不想分一杯羹?內部人士坦言,「我們一直有在觀察失扶險市場,當時也曾討論過要不要推,不過我們對損失經驗沒有十足把握,也擔心同時推出長照險與失扶險,對業務端容易造成混淆及拉高銷售難度。」
話雖如此,但問及南山未來會不會推失扶險,他的回答是「短期內不考慮,但也還沒完全放棄這塊市場。」
國泰還本設計月賣十億 點出死前彌留疑慮
國泰人壽去年底停售的失扶險「新呵護久久」,雖然沒有保證給付,但主打還本設計,且一至六級失能不打折,在停售效應下,衝出月賣三萬多張新契約保單、月貢獻保費近十億元的佳績;七月起則改推定期險。
國泰人壽也表示,失扶險保障的失能,不分意外或疾病引起,卻參照意外險的「失能等級表」來設計保單,對於費率精算顯然有些缺失,若不調漲保費或改版,有些再保公司就不願承接。
此外,像是「死前彌留」的瀕死狀態,算不算失能?喪失聽力屬於正常失能或與老化有關?都是常見的理賠爭議,也背離了失扶險的本意。「最根本的做法,還是應該從年齡因素、失能等級表去調整,重新去定義這個保單。」
搶搭千億商機 保險業的下一步
據統計,台灣長照相關產業可創造五千六百億元產值,想要搭上這波列車的保險業者,下一步又要如何出招?
新光停售失扶險 戰場移轉至長照險
新光人壽的失能險一年貢獻保費五、六十億元,但繼去年七月停售具「保證給付」的失扶險後,今年一月,新光又停售唯二的兩張失扶險,官網上雖然顯示「改版中」,但知情人士透露,公司即將轉移陣地,主推長照險來避免高度競爭。
雖然七月這一波失扶險改版,大多是調漲保費,但新光認為「調漲保費意義不大」,言下之意,漲價仍無法充分反映出風險控管,因而決定一舉停售,另闢戰場。
此外,新光人壽在失扶險及長照險市場都有耕耘,但長期觀察下來,發現長照險保費收入緩速增加,而失扶險卻在下降,兩相對比之下,才決定將目光轉向長照險,除了符合政府主推的長照產業趨勢,理賠定義也比較明確。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