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國眾議院院長裴洛西女士訪台為由,2022年8月4日中共解放軍在台灣周遭展開包含實彈射擊在內的一系列軍事演習行動。事件發生前中共即以相當高調方式進行多方的警告,希望能達到嚇阻的效果,在嚇阻訪台失敗的情況下,中共改以展現軍事武力與切斷美、中溝通管道的方式來升級警告態勢,意欲藉以遏止國際上擴大對台灣的支持。
「拒止」與「嚇阻」的差異
自俄烏戰爭至當前中共軍事演習行動的發展,可以發現以傳統文攻嚇阻的效果並不顯著,以下先從定義面釐清「拒止(denial)」與「嚇阻(deterrence)」戰略意義上的差異。「拒止」意指以不試圖改變對手想法的手段,來阻止其採取敵意的行動,使其無法達成行動的目的,即是將對手的目標置於其遙不可及的範圍,而不管其行動的決心。
「嚇阻」則以可對對手造成不可接受損害結果的可用且可信能力,試圖有效地運用報復威脅手段,來阻止其下達行動決心的戰略。以上定義主要差異在於是否考量敵方的行動決心。以實體隔牆為例,它能在不改變對手攻擊傾向的情況下阻止對手的攻擊,此外經由破壞對手軍事生產設施或後方作戰支援部隊關鍵資產,來限制其投射力量的能力,皆為不以對手是否具有進犯意志考量下的「拒止」戰略手段之一。「嚇阻」則是要對手打消攻擊行動的念頭,考量的因素涵蓋國內外政治、外交、經濟、軍力、心理等多方面,權重則取決於所處區域時空環境下對其衝擊影響的效益評估,重點在於對手決策者的意志,對極權統治國家而言尤為關鍵,其他國家並無法完全確認而只能推估其決策選項的可能性,這也就是我們所需面對的不確定性風險。
國力差異擴大下單靠傳統非核武力已不具嚇阻效益
在經濟、軍力等綜合國力差距過大的現實情況下,個別國家欲以傳統非核防衛力量對具相對優勢的敵對國家,達到嚇阻的目的可能已不切實際,況且核武亦非可行選項。一個可行的方向即為透過國際友盟,整合協調各國運用政治、外交、軍事、經濟、心理等手段,採取具有綜合性嚇阻效益的統合手段,集中力量應對對手的威脅,方有達成最終嚇阻目的的機會,此亦可回應到美國以「綜合嚇阻(integrated deterrence)」為核心的國防戰略。
台灣的友盟需要認清一個現實:要台灣以自身力量來嚇阻中共對台灣採取惡意的侵襲行動是不切實際的,台灣願意以其所能貢獻的關鍵影響能力,積極爭取被納入以美國主導所建構的「綜合嚇阻」戰略之中,同樣地,友盟國家亦應透過各式合作演訓強化與台灣的作業互通性,方可在需要時產生最大的綜效。
建構有效拒止能力是不對稱戰略的正確思維
前揭強調在國力差距拉大下,依賴台灣本身對中共侵襲意圖的嚇阻能力並不切實際,這並不意謂台灣只能依賴國際友盟的援助。國家防衛能力的存在目的在於保國衛民,行有餘力則為維護世界自由和平盡心力。台灣國防需以有限資源建構能夠「拒止」敵人侵犯的有效能力,「勿俟敵之不來,俟吾有以待之」可為「拒止戰略」的最佳詮釋。面對當前台海兩岸國力差異擴大且中國民族主義高漲的趨勢,台灣可重新檢視與評估,打消敵人犯台企圖的心理性「嚇阻」與阻止敵人達成犯台目的的實質性「拒止」等二者的戰略意義,畢竟「重層拒止」比「重層嚇阻」更具操之在我實質上的意義。
※作者為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本文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