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獨生子女很自我?調查顯示,其實他們更有安全感,更獨立自主;父母態度是關鍵!

未來Family

發布於 04月15日02:14 • 陳培思

在你想像中,獨生子女是什麼樣子?如果你仍覺得獨生子女就是驕縱的小霸王或野蠻公主,可能與獨生子女真實樣貌有著很大的落差。

談到獨生子女,許多人的印象還是「自私、霸道、任性、不合群」,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副教授高淑清指出,「獨生子女的刻板印象,來自19世紀一位兒童心理學家所提出,談到獨生子女自我中心,被寵壞且過度敏感,形成大家對獨生子女的負面觀感,」儘管1970年代以後,陸續研究提出反證,希望洗去對獨生子女的汙名化,但直至現在,仍沒完全扭轉過來。

獨生子女是台灣家庭常態

台灣到底有多少獨生子女家庭,近年並沒有正式官方統計,但2023年台灣生育率1.09人,位居全球倒數第一,可以推估,獨生子女家庭,是台灣社會的常態。

高淑清分析,從個人的生活品質、經濟考量、事業發展,到家庭結構的鬆動,社會福利支持不足,等種種因素,形成了現在的社會價值觀,「結婚生子不再是現代人生命週期中必經的歷程,只是一個選項。」

臨床心理師黃惠萱以孕育一胎來計算,「包括懷孕時間,直到小孩穩定一點,回到過去軌道幾乎就要花上6年,生兩個,幾乎有10年以上都在養育小孩,無論對於女性或男性來說,許多人都沒有想花上這麼多時間。」

加上現代人整體獨立時間延後,就業年齡更晚、生孩子時間也更晚,隨著人生階段不斷延後,受到生育年齡限制,經常懷上第一胎就已經介於高齡,對於是否能生下一胎,可能也沒太多選擇。

出生序影響親子互動經驗 形成不同特質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以孩子在家庭中的「出生順序」為分類基礎,提出「家庭星座 」的概念,談到長子、老二、老么及獨生子女,由於與父母的互動經驗不同,各自會產生一些特質。

老大是家中第一個小孩,通常會得到所有人關愛,獨享父母一段時間,但在弟弟妹妹出生後,會經歷被迫分享父母的剝奪感,也往往被賦予要照顧弟妹或交代任務,因此往往較穩重;老二出生時就有哥哥姊姊,對於共享父母的愛覺得理所當然,除了模仿哥哥姊姊,老二通常會力求表現,希望自己與眾不同,爭取關注;老么的出生,爸媽已經有經驗,加上哥哥姊姊,受到各種照顧,處在很舒服的位置,但相對的,也會有各種人干涉插手,影響獨立性。

相較於生活中一定要跟手足競爭合作,獨生子女的家庭時間,就是跟大人相處、 自己獨處,黃惠萱談到,「可想而知,這些經驗就會讓他們不一樣。」

「從家庭星座可以看出,每個位置都有好處和難處、待解決的課題,並非只有獨生子女,」黃惠萱強調,「出生序的特質,只是因為親子互動的經驗差異,不應該為這些經驗所產生的特質貼上負面標籤,或視為問題,更何況,特質不代表孩子未來一定長成什麼樣子,每個孩子都還有各自的個性差異。」

獨生子女很自我? 其實他們很自信

二十年前,隨著台灣獨生子女增加,高淑清參與研究,讓大家更了解獨生子女的真實面貌,「我們希望透過更多研究,顯露出獨生子女的正向特質及優勢,去除標籤。」

由於獨生子女沒有手足,不需要排隊、等待,不需要分享,較少時間練習跟別人配合,讓許多人談起獨生子女時,都會聯想到不合群,事實上,許多研究都顯示,獨生子女無論在人際合作或社會情緒上,並沒有低於有手足的孩子。

在成長過程中,獨生子女得到父母較專注的愛,有充足的安全感,因此往往展現出更自信,更獨立自主。

加上獨生子女有許多獨處時間,可以思考自己要什麼,較能鞏固自己想法,因此常被認為比較自我中心。

「特質沒有好壞,當自我發展太極端,就會變成自大,但適當發展,自我強烈的孩子會更善於表達自己,」高淑清強調,「重點在於,父母要透過教養策略,幫助孩子特質朝正向發展。」

「獨生子女常常在同齡孩子中,被覺得超齡成熟,」師大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副教授吳志文談到,獨生子女說話像小大人,是因為在家庭中就是與大人互動,習慣以大人的方式思考。

黃惠萱指出,「獨生子女有更多的時間必須跟大人互動,理解大人,所以這是他們辛苦之處,但也會是他們優點所在,因為生活經驗使然,較不怕和大人溝通,甚至懂得與大人協商對話。」

沒有手足只是一種狀態 不必是缺憾

談論獨生子女,就是相對於有手足,兩者最大的不同,就是成長過程中有沒有兄弟姊妹。

在有手足的情況下,幼年早期就較有機會學習到人際互動,孩子必須面對衝突、學習合作、資源共享,但吳志文提醒,「有手足,只是多了一個經驗的機會,但並不代表一定會產生特定的結果。」

「不是有兄弟姊妹,孩子社交能力就會提升,重點仍在於家長的引導,」如果父母沒有好好處理,手足競爭會衍生許多問題,手足帶來了更多學習人際互動、學習解決衝突的機會,可能帶來具建設性的發展,也可能讓孩子的人際互動能力發展往破壞性的方向前進,吳志文強調,「所以,沒有手足並不是種缺憾,家長仍可為獨生子女創造出與同齡孩子互動的情境,並且,透過這些情境引導孩子學習、發展出良好人際互動的能力。」

每種家庭型態,沒有絕對的好壞,不必陷入手足迷思。

「獨生子女父母常為孩子孤單苦惱,但兩個以上孩子的家庭,父母得絞盡腦汁讓孩子覺得公平,處理手足間的競爭跟嫉妒,」黃惠萱談到。

「很多人誤以為獨生子女因為幼年時都是獨自一人,容易沒有同理心,事實上並不然,」高淑清再度為獨生子女平反,「從父母身上,孩子一樣可以學習到如何與人溝通,具備同理心,父母身教才是關鍵所在。」

關於學習人際互動與合作,黃惠萱認為獨生子女父母不需要過分擔心,「進到幼兒園群體生活後,自然就會學習到這些經驗,現在許多孩子甚至從托嬰中心就開始學交朋友,這件事並不困難。」

獨生子女單獨一個人,較大的影響會是在小時候,當父母沒有空陪伴,就得學會自己玩,但隨著孩子成長,在家的時間逐漸減少,國小低年級後,重心轉向同儕朋友,影響力也會隨之降低。

此外,也不需要把獨處和孤單無聊畫上等號,高淑清提醒,「獨處可是激發想像力及創造力的重要來源。」

父母帶領獨生子女欣賞自己的優勢

許多獨生子女父母都會遇到,當孩子看到別人有手足玩在一起,可能會感到羨慕,提起「別人都有哥哥姊姊或弟弟妹妹一起玩,我一個人好無聊喔」、「我也好想要一個弟弟妹妹」。

當小孩提及這個問題時,父母反應是心疼的安慰?還是在心裡覺得有點過意不去?

事實上,獨生子女父母對此不必要也不應該帶有愧疚。

如果家長放不下,始終覺得沒有手足是個遺憾,甚至對孩子感到抱歉,這樣的氛圍會讓孩子深深覺得自己作為獨生子女很孤單可憐。

「很多時候,我們都必須面對『別人有,但我就是沒有』的遺憾,」黃惠萱談到,「如果父母能消化人生中的遺憾,坦然以對,孩子也就自然懂得如何面對未來人生中的種種遺憾。」

「我們可以帶孩子看到好的一面,消化遺憾、欣賞自己的狀態,享有更多的資源、以及父母全部的愛,這些都是獨生子女所擁有的,」黃惠萱強調,「享受我們所擁有的,而不要只專注我們沒有的。」

圖:shutterstock

>>免費訂閱《未來Family週刊》全方位教育教養媒體,教好孩子不求人!
>>加入《未來Family》好友!看更多內容!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3

  • 阿榛師🍜🍜🍜🍜
    我只有生一個女兒,七歲開始幫忙做家事、15歲開始幫忙養家ˋ負擔家計。。有吃到(苦)!..所以她聰明又獨立!..去年。。29歲ˋ交往兩年的男友,大嫂、婆婆有(中意)...就把26歲的她給娶回家,婆家小有經濟能力,她是4/1的客家女,也很懂得勤儉二字ˊ持家。。
    04月15日10:42
  • Latte0❄🍼
    親戚獨生子女,完全活在自己世界,無法跟正常人溝通。幸好家裡夠,不能溝通也能活著。
    04月15日16:57
  • 天佑
    我在蝦皮購物開店囉!快來我的「ka2zdco_o9」賣場看看吧!https://shp.ee/u2p5nai 親子衣服
    04月15日09:02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