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浪潮勢不可擋!台灣老年人口已達13.2%(約304萬人),因此如何避免失智上身,也成為現代人熱烈關注的議題。但到底哪一些原因會增加失智症的發生率呢?國內失智症領域權威醫師提到,近來有許多研究發現,失眠等睡眠障礙問題,可能也是造成失智的潛在風險之一!
睡不好易失智?動物實驗:睡眠有助於老鼠腦內類澱粉斑塊清除
國內失智症領域權威劉秀枝醫師在其著作《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一書中提到,有不少罹患失智症,尤其是阿茲海默症的病人,有睡眠和生理時鐘障礙的問題,例如:才吃過晚飯,就要上床睡覺;半夜經常醒來,甚至遊走。也有失智病人一大早就把家人全部吵醒、白天嗜睡或作息日夜顛倒等,形成照顧上的一大難題。
而近期的醫學研究就發現,睡眠障礙不僅是阿茲海默症的精神行為症狀之一,有些患者在發生失智症之前幾年,就開始出現睡眠問題;因而推論:「睡眠障礙」可能是失智症的先驅症狀,甚至是危險因子之一。
目前已知類澱粉斑塊在腦中的大量沉積,是阿茲海默症患者大腦的主要病變,而且是從失智症狀出現的前20年左右就開始慢慢堆積了,直到堆積量大至讓大腦無法負荷才發病。
最近更有動物實驗發現,「睡眠」有助於老鼠腦內類澱粉斑塊的清除;相反地,被剝奪睡眠的老鼠腦內的類澱粉斑塊則明顯增加。這些現象更讓學者們推測:良好充足的睡眠,可以降低或延緩失智症的發生率,是預防阿茲海默症的新招。
有睡眠障礙問題 腦部類澱粉蛋白沉積量多
事實上,除了動物實驗外,有一種「類澱粉蛋白正子掃描」可以偵測到在人腦內沉積的類澱粉蛋白,雖然在台灣尚未能應用於臨床診斷,卻是一個強而有力的研究工具。在一篇發表於2013年《美國醫學會神經期刊》的論文中,70位平均年齡76歲,參與「巴爾的摩老化長期研究」的老人,回答問卷中關於最近一個月的睡眠時數和品質的問題,並且接受類澱粉蛋白正子掃描,偵測腦中的類澱粉蛋白的沉積量。
結果發現,與睡眠時間多於7小時或睡眠品質佳者相比,睡眠時數少(指6小時或不到6小時)或者品質不好(難以入睡、常常醒來、醒來後無法再睡或早早醒來)的人,腦部類澱粉蛋白的沉積量明顯較多。但何者為因、何者為果,或是互為因果,目前還無法確定。
在這項研究的70名參加者中,有1人罹患失智症,3人有輕度認知障礙。將其他66位認知功能正常者的資料重新分析,所得到的結論仍然一樣,可見睡眠與腦部類澱粉蛋白的多寡有密切相關。但仍需進行後續追蹤,以探討這幾位腦部類澱粉蛋白沉積量較多的參加者,將來是否也會演變成阿茲海默症患者。
睡眠品質不佳易罹患阿茲海默症?美國客觀長期追蹤結果是…
另一篇發表於同一期《美國醫學會神經期刊》的論文,則有698名平均年齡82歲、認知功能正常的社區居民,參與美國芝加哥「拉許記憶與老化研究」的年度追蹤,並接受「載脂蛋白基因E」的檢測(其中149人具有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罹病率的第四型E基因)。
所有參加者一開始都要在手腕上戴10天的「腕動計」(actigraphy)。腕動計約手錶大小,可以記錄全天身體活動的狀態,因而可用電腦公式算出參加者夜間的活動量,藉此來推估整體的睡眠品質──夜間活動量大的人代表睡眠品質不佳。這比用問卷所得的個人回想資料更客觀。
平均追蹤3年半後,其中98名參加者被診斷為患有阿茲海默症。經過統計分析,發現睡眠品質較佳的人,不僅將來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較低,對於有載脂蛋白基因E第四型者尤其有效果。
在這項研究中,具有第四型E基因的人若再加上睡眠品質不好,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危險率是未帶有此基因者的4.1倍。但是在睡眠品質最好的那一組,此基因的危險率降為1.8倍,這也表示,良好的睡眠,可以抵消基因所帶來的部分罹病機率。
綜合上述研究,劉秀枝醫師指出,對於阿茲海默症,雖然我們目前無法完全預防,只能藉由後天的努力(比如:受教育和多動腦),以及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多運動、地中海飲食及從事休閒活動)與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方面著手。但如今很高興想要加入預防阿茲海默症的行列,又多了一項——睡得飽、睡得好的保健方式,更有理由睡個好覺了。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