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典叡/綜合報導
行政院國科會舉辦「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未來科技獎」頒獎及展示,包括臺大、中研院等82個單位獲獎。其中,中研院呂仁團隊成功研發出「以小分子藥物誘導人類纖維母細胞轉變為視網膜前驅細胞」的技術,為治療因感光細胞退化引起的失明帶來嶄新契機。憑藉這項突破性研究,呂仁團隊在去年榮獲國家新創學研獎,並在今年再度榮獲未來科技獎,突顯其在治療視覺退化及失明上的顯著成就。
國科會舉辦「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未來科技獎」頒獎及展示,包括臺大、清大、成大、高科大、屏科大、國家衛生研究院及中研院等82個單位獲獎。
呂仁團隊與花蓮慈濟醫院蔡榮坤醫師攜手合作,專注於治療因視網膜感光細胞退化而導致的失明問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全球約有25%的失明病例,屬於無法治癒的感光細胞退化,包括老年黃斑部病變、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以及夜盲症等。儘管夜盲症中有約5%的患者可透過基因療法獲得改善,但對於絕大多數的感光細胞退化疾病,現階段並無有效的藥物或手術治療。
呂仁團隊以非基因改造及無病毒轉染的方式,使用小分子藥物將人類纖維母細胞轉化為視網膜前驅細胞,並在動物實驗中證實了顯著的治療效果,且過程中,無腫瘤生成風險。該技術操作簡便,僅需5天就可完成細胞轉化,成本低且效率高,極具臨床應用的潛力。值得一提的是,呂仁團隊的創新技術為患者帶來重獲彩色視覺的可能,提供更完整的視覺體驗。
呂仁表示,團隊未來將積極推動與醫療機構及製藥公司的合作,加速視網膜前驅細胞技術的臨床應用,為感光細胞退化的患者帶來全新的治療方案和希望;這項研究成果不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象徵未來光明的開始,為無數失明患者帶來重見光明的希望。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