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司法院長被提名人張文貞:以三大方向建構法院的社會信任

中央廣播電臺

更新於 12月10日08:15 • 發布於 12月10日01:57 • 劉玉秋採訪
司法院長被提名人張文貞。(翻攝國會頻道)
司法院長被提名人張文貞。(翻攝國會頻道)

立法院全院委員會今天(10日)審查司法院長被提名人張文貞的人事同意權,張文貞在報告中表示,她若順利出任司法院院長,最重要的任務是建構法院的社會信任,並以「制度機制」、「專業效能」、「國際連結」三方面為重點,包括推動「司改成效評估及推動委員會」,加強台灣在國際法院社群中的創造性參與,讓台灣法院有效應對本土挑戰,也能成為全球司改的改革典範。

賴清德總統8月底提名台灣大學法律學院特聘教授張文貞出任大法官並為司法院長,立法院10日召開全院委員會審查張文貞的同意權案,並進行詢答。

張文貞在口頭報告中表示,自己接獲提名深感責任重大,也認為法院正面臨嚴峻的挑戰,法官及基層司法人員長期過勞,紛雜的社會、政治都給法院極大的壓力,社會對於法院的信任難以提昇。張文貞說,若她的提名能獲得立法院同意,她自認身為司法院長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建構法院的社會信任,以捍衛民主憲政的法治與人權。

張文貞並進一步指出,在建構法院的社會信任上,將朝三大面向推動,首先是「制度機制的建立」,她上任後將在司法院召開廣納審、檢、辯、學及民間團體的「司改成效評估及推動委員會」作為後續討論與協作的平台,並參考美國及歐盟的作法,尤其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所領導的美國聯邦司法會議,藉由「專門委員會」定期針對司法政策通盤檢討。張文貞說:『(原音)這些專門委員會會由專業適任的法官或退休法官來擔任委員,再加上外部學者專家,定期針對相關司法政策進行通盤及深入的檢討,並進一步提出明確且可操作的政策方案。』

其次,則是「專業效能提昇」,張文貞說,她希望透過司法院資源的擴大並有效分配,優化案件流程及整合資訊系統,緩解法官及基層司法人員過勞問題,目前司法預算占政府一般預算的1%,與歐洲民主憲政國家相比存有重大差距,司法資源的擴大並有效分配,法官及相關司法人員員額是她將來作為司法行政首長責無旁貸的責任。

張文貞說,第三是「推動司法的國際連結」,當代的法院除了履行公正獨立、依法裁判的傳統角色外,還需要面對新興科技對基本人權帶來的風險,威權再興對民主憲政的潛在威脅,面對高度政治與社會分歧,法院及憲法法庭需要宏觀且多元的視角,才足以找到對策與適當的工具,相信以她的學術背景,深受美國法院實務影響,應能幫助台灣法院經驗與國際法律論述交匯,在國際法院社群中建立創造性參與,讓台灣法院不僅能有效應對本土挑戰,也將能成為全球司改的改革典範,展現「法院2.0」的現代司法理念。

此外,今天是「世界人權日」,張文貞也說,她很榮幸在一個全球人權保障有深刻意義的日子,接受立法院的審查,她期待自己能承繼台灣對於普世人權的追求與維護民主憲政價值的精神,領導法院,走向更穩健的發展的未來。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