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3天就破政府回應門檻!為何一份「學習歷程檔案」,讓近萬名高中生連署廢除?

商周.com

更新於 2020年10月19日07:12 • 發布於 2020年10月19日01:00 • 謝佩如
3天就破政府回應門檻!為何一份「學習歷程檔案」,讓近萬名高中生連署廢除?

10月初,一位自稱高中生的網友在國發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匿名提案,希望教育部「廢除高中學習歷程檔案」,不到3天,該份提議就通過5千個附議門檻,累計至今,已經突破8千人附議,成為該平台創立以來最多人附議的教育提案之一。

依照國發會規定,只要在60天內通過5,000附議門檻後,相關權責單位將研議後於60天後提出正式回應。

究竟這一份「學習歷程檔案」為什麼讓許多高中生叫苦連天?

學習歷程檔案,是台灣108課綱中的重要環節,在高三申請大學時,若是走個人申請管道,得憑著一份記錄高中所學、類似履歷表的「學習歷程檔案」,當成入學依據,取代過去的備審資料。

該檔案包含3大項:修課紀錄、課程學習成果、多元表現。

其中,「修課紀錄」由學校上傳,「課程學習成果」是上課時的作業、報告或是學生個人的心得、反思等,逐年上傳後由授課老師認證,「多元表現」含自主學習計畫與成果、社團、幹部、服務學習、競賽、檢定證照、非修課紀錄之成品、特殊優良表現。

過去,學生總會等到高三拚完學測後,再來準備申請科系需要的備審資料,準備期十分有限。且現行的備審資料最為人詬病之處,在於沒有統一項目格式,也未限制提交給各校科系的資料項目數量,學生家庭財力、校方資源多寡會有影響,公平性問題常被提及。

「學習歷程檔案,就是要改變過去大學備審資料的弊端,」全教總高中職委員會主委張瓊方表示,該制度的初衷,是希望高中生不要臨時抱佛腳,錯過自己真正有興趣的科系,也由於平台統一繳交格式、件數,也能避免入學申請成「軍備競賽」。

另一方面,大學教授也能從這些檔案,明確看到學生的學習軌跡、興趣和熱情,再加上有學校老師背書,降低造假機率,進一步減少高教資源浪費。

不過,這份被認為立意良善的學習檔案,卻成為高中生、老師的焦慮來源。

學生為此瘋狂交報告?其實考卷訂正也可以當證明

首先,溝通不足,師生對制度了解不完全。

廢除學習歷程檔案的提案人表示,此制度導致學生花時間擔心沒內容可上傳,無法專注在課程學習上,且高一就要開始準備,學生如果志向轉變,3年的努力也就白費了。

張瓊方澄清,這是提案人對該制度的誤解,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想法或反思,其實都能成為檔案的一部份,並不一定都要交課堂報告,「教授要看的是孩子有沒有思考能力,就連考卷訂正得完整也可以當作檔案內容,展示負責任、細心的特質,」

至於大多數高中生還沒定向,最後選填的校系和先前的學習歷程沒有關聯,該怎麼辦?台灣大學社會系主任林國明透露,其實語文科的課程學習成果,也可以勾選給重視溝通表達與創意思考的理工學系;呈現研究精神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自然科探究與實作,也可以吸引人文社會學群的教授。「如果我們重視一般性的能力,其實就不用擔心學習成果和申請的學系之間,缺乏學科知識的對應關係。」

師生無所適從!大學未訂出審查基準,訂太緊又失去多元性

二來,各大學未公佈學習歷程檔案的判斷準則,導致學生準備、老師教學無所適從。

因應學習歷程檔案,許多老師開始改變既有「我講你們聽」的教學方式,改採討論課、實作課以及田野踏查方式,引導學生在課堂的自省能力,幫助繳交學習成果。

不過,張瓊方觀察,即使教育部的「大學招生專業化計畫」已執行4年,輔導大學做出評量基準,但由於宣傳力道不足,各家大學也尚未明確訂出標準,許多老師因此仍選擇觀望,深怕改革最後一場空,成為學生怪罪對象。「最怕我們耗這麼多的心力,結果最後說這個我們都不看,我們無法給學生交代、之前利用課餘參加的研討會都是白費,」

然而,評斷學習歷程檔案基準到底該訂多明確,也成為大學教授的兩難。

難題在於,尺規標準若是訂太鬆,等於沒有訂;若是訂得太緊,有可能反而會喪失學生的多元性。台大電機系主任吳忠幟就曾坦言:「我們不打算訂得很標準化,避免招收的學生都長一樣。」

找興趣卻跟升學綁一起,大學教授能了解全台高中既有限制?

三來,學習檔案引導學生找到興趣,卻又被當成升學參考,恐怕相互矛盾。

「學習歷程是幫學生了解自己,卻又和升學綁在一起,相互矛盾,」屏東枋寮高中教務主任李承典分析,在升學框架下,學生難盡情探索興趣,再者,個人申請入學得先通過學測篩選,才會到第二階段參考學習歷程檔案,且也有學生打算直接參加純比分數的指定考試,如今,卻要學生花3年準備相關資料,等於是被強迫綁在制度裡。

「學習歷程把升學衝刺期由1年拉長到3年,不只大考成績,就連平時成績、社團表現都成升學的一環,自然營造高中生分分計較的氛圍。」一位不具名的補教工作人員點出學生的擔憂。

最後,也有人疑慮,規格化的學習歷程檔案,還是無法改善城鄉差距。

「每家學校配套、資源還是有差…,在偏遠學校的高中,有個老師一請假,整個年級不用上物理課,學校就只有他一個老師,」一名補習班隨班老師舉例,建中、北一女、附中、中山、成功就組成五校聯盟,學生可以跨校修課,甚至能請大學老師客座講課,然而,在偏遠學校,光是開課可能都有問題。

對此,李承典表示,基本上大學教授都有共識,不會特別要求學生的學習曲線,必須貼合專業科目,而是在基礎的理工課上展現熱情、實驗精神,其實就已足夠。「像是蘭嶼高中,只有開設餐飲專業課程,不過,這並不代表學生就無法讀醫科、傳播科系,教授會知道每個學校都有他不同的限制,」張瓊方補充。

「當然大學有開始了解各家高中狀況,但很難保證每個(教授)都能了解清楚,」一位大學教授曾向商周說道,學習歷程檔案的推動,不僅是考驗高中老師、學生,大學端也必須熟悉高中系統運作,能從各項資料中解讀學習軌跡,才能藉由學習檔案,成功選出大學所需要的人才,否則,吃虧的可能還是偏鄉學生。

學習歷程檔案是否能發揮效果,帶動台灣教育適性發展,考驗的,不只是學生、老師以及大學端的配合度,台灣社會是否能突破「學歷至上」思維,也是關鍵。否則,教改再怎麼改,還是難避免學生為明星大學擠破頭。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1

  • 羅文華
    教育部官員也要有學習歷程檔案~ 當作以後升級升官的依據啊!
    2020年10月20日00:38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