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GDP,衡量國家經濟成長的常見指標

股感知識庫Stockfeel

更新於 2020年04月23日10:24 • 發布於 2020年05月14日23:31 • 股感知識庫

每每到了選舉季節,拼經濟的口號總是鬧得沸沸揚揚,流竄在各式各樣的政見文宣內、選舉車的廣播中,以及候選人鏗鏘有力的呼喊聲裡。然而在一陣喧騰鼓譟過後,你是否會好奇怎麼樣才算拼到經濟了?經濟成長又該如何定義?又或許所有的一切可以歸結到最簡單的那個問題:「今天,你發大財了嗎?」

什麼是經濟成長?

直接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好像有點抽象,我們不妨借用個人的角度來做思考。今天你要說一個人是富有還是貧窮,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他賺了多少錢(那些含著金湯匙出生令人羨慕嫉妒的個體暫不討論)。國家也是一樣的概念,要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好壞,其實就是看這個國家「賺」了多少錢,個人賺的錢稱為他的薪資,而國家賺的錢,經濟學上我們便以國內生產毛額來表示。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簡稱 GDP)的定義是:「本國疆域以內所有生產機構或單位之生產成果,不論這些生產者是本國人或外國人所經營者」嚴格來講,經濟學上的 GDP 其實是以「生產」而非指真的「賺」了多少錢作為概念,但你賺的錢其實就是來自你的產出,一國之內的所有產出我們也就可以理解成這個國家所「賺得」的收入。而 GDP 有幾項重要的計算原則:

  •   市場價值GDP 統計是以市場價格計算生產的價值,家務勞動無市場價格,並未計入 GDP 的計算中。
  •   當年創造之價值GDP 只計入當年(或當期)新生產之商品與服務的價值,若是今年生產但未售出,仍計入今年的 GDP。
  •   以本國疆域為界GDP 是以疆域為界,不分本國人或外國人。美國人在台灣設廠的產出,計入台灣的 GDP;相反地,台商在美國設廠所創造之產值則是計入美國的 GDP。

GDP的其他定義

上述的 GDP 概念是從「生產面」去做定義,道理非常直觀,我要知道一國的生產總共有多少,就把所有生產單位的產出加起來。但實務上,從「支出面」定義的 GDP 其實更為人所通用。由支出面定義的觀念也很簡單,「你能花多少錢代表你賺了多少錢」,所以我們如果把一國之內的所有支出合計起來,就能算出該國賺了多少錢,也就知道有多少產出。因此同樣都是 GDP 的概念,只是切入計算的角度不同而已。從支出面計算的 GDP 定義為:「一國之內所有生產機構所生產,提供最終購買者所購買的商品與勞務之市場價值」我們可進一步將支出面分成不同類別,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一國 GDP 的支出來自哪裡,也就是產出來自哪裡。數學上就是我們常常看到的這個公式:「GDP = C + I + G + (X – M)」

  • 民間消費支出(Private Consumption,簡寫為 C):民間部門購買消費性商品與服務之支出
  • 政府消費支出(Government Consumption,簡寫為 G):為政府部門購買消費性商品與服務之支出
  • 固定投資 (Fixed Investment,簡寫為 I):是指所有花費於固定資產(例如工廠、機器、設備、住宅和為未來生產提供基礎)的資本形成
  • 出口(Export,簡寫為 X):本國生產的商品與服務銷售至國外
  • 進口(Import,簡寫為 M):由國外進口之商品與服務因為民間與政府部門的支出可能購買本國產品,也可能購買進口品,故必須由支出扣除進口總額 M,才能算出 GDP。(X – M)又稱為該國的淨出口。

那麼,台灣的經濟到底怎麼樣?

常常聽到台灣人抱怨最近景氣差,台灣經濟不好、國際競爭力不夠,那麼台灣的經濟到底怎麼樣呢?有了以上基本的經濟觀念後,讓我們試著學會用真實的經濟數據來審視台灣,而不要成為人云亦云、或是被特定立場的媒體網路帶風向的盲從讀者。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統計資料顯示,2018 年台灣的名目 GDP 約近 5,900 億美元,在有數據資料的 190 個國家當中排名第 21 名,與歐洲的進步國家瑞士(第 20 名)與瑞典(第 22 名)排名相近。而若是以平均產值的概念,2018 年台灣的人均 GDP 為 25,026 美元,全球排名第 37 名。雖然台灣因人口密度相對較高,所以人均 GDP 的全球排名相較名目 GDP 要來得低,但 2018 年的數字比起 2010 年的 19,278 美元成長 1.3 倍,相較 2000 年的 14,941 美元成長 1.67 倍,可以看到台灣的經濟確實是呈現逐年成長的狀況。而且無論是以名目 GDP,還是人均 GDP 的概念來衡量,台灣在國際上的排名都是位居前段班,所以下次當你看到「台灣的經濟很差」之類的聳動標題,不要再被傻傻地牽著鼻子走囉!

而有了上述對於經濟成長的基本觀念,我們可以進一步地審視台灣的經濟現況。首先以「生產面」GDP 的概念出發,下圖可以看到台灣歷年三級產業產值的變化,隨著經濟發展,農業佔台灣 GDP 的比值逐年下降,而服務業佔 GDP 的比值則是逐年上升,從 1981 年起到 2018 年為止,農業比值從 7.35% 降為 1.60%,而服務業比值則從 48.82% 上升至 63.19%。顯示台灣從原本以農、工業為主的開發中國家,逐漸往以服務業為主的成熟國家邁進。

另一方面,如果從「支出面」GDP 的概念出發,台灣的「內需消費」大約佔了 50%,而固定投資大約是 20%,淨出口的部分則是 10% 左右。一國的經濟產值,光是淨貿易收入就佔了 10%,其實是相當可觀的數字。我們可以進一步地看到下圖,台灣的進出口金額佔 GDP 的比重分別都超過 50%,而出口金額更是高達 70%。因為地狹人稠的關係,台灣本身又不富含豐盛的天然資源,而是以大量的貿易活動,出口科技產品作為重要的經濟命脈,因此也可稱台灣是一個典型的貿易型國家。

在閱讀完這篇文章過後,希望你能對經濟成長有一些基本的概念,至少當下次被問及「台灣發大財了嗎?」,你心中能夠有自己的答案!資料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吳聰敏《經濟學原理》、維基百科【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