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校段考到大型升學考試,「素養題」成為重要的命題方向,最明顯的變化包括:考題的字數變多、閱讀理解的題型大幅增加;不少學校的段考試卷動輒5、6頁,尤其是國文科,十分考驗學生長文閱讀和閱讀理解的能力。
近幾年,國中教育會考國文科考題平均9000多字,閱讀理解的題目占七至八成之多,考學生「擷取訊息、統整解釋、反思評價」三個層次的閱讀理解能力。
有學生抱怨,考前念國文課本也沒用,素養題根本沒有範圍。的確,這二年會考已經沒有出自課文、一模一樣的題目(選擇題的選項可能出自課文),很難靠記憶背誦就拿高分。
新北市國教輔導團國文專輔老師林雯淑澄清,「不是念課本沒有用,而是透過6冊課本、近70篇文章,教孩子閱讀理解的能力;當他學會閱讀理解的方法和策略,就可以運用在各種不同的陌生文本,遷移運用到不同的情境中。」
國文素養題,考的是閱讀理解能力
109年會考國文科考題出現「熱衰竭與中暑的比較」,很多人懷疑這到底跟國文有什麼關係?林雯淑表示,素養題考的是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只是以前多用文學性文本去考,而現在的文本形式不限,包括:文字訊息、統計表格、圖像資訊等,都可能入考題。
而且,素材內容非常多元,出題方向強調生活化、跨領域。「很多人以為跨領域,是什麼都要懂、都要會,其實不是,國文科考的還是國語文能力和閱讀理解,是否能掌握訊息的重點。」林雯淑說。
學生面對素養題,最常見的4個問題
林雯淑觀察,面對素養題,學生最常卡關的問題包括以下四種:
1 看到長文就放棄
不只題目變長,閱讀測驗的文章字數也變多,很多學生一看到長文就容易放棄、沒有耐心讀完。林雯淑觀察,有些學生因此覺得讀文言文比白話文容易一點,文言文言簡易賅,大約300、500字,比白話文更好理解。
2 不會抓重點
遇到長文、訊息龐雜的文章,許多學生看完卻不知道作者想表達的意思是什麼,缺乏組織分析、抓重點的能力,常常抓錯重點。
3 過度解釋文本
「閱讀文本,要看作者到底寫了什麼、提供哪些線索,想告訴我們什麼事。」有時候,學生的讀者意識(用自己的經驗或價值觀來看文本)會凌駕在作者的文本之上。林雯淑提醒學生,一定要回到文本,把自己的想法擱在一邊,「任何『我覺得、我認為…』都必須提出充足的證據證明,而不只是你自己覺得。」
4語文基礎能力不扎實
會考還是會考基本題型,考重要的字音、字形、成語,以及國學常識等,因此,基礎的語文能力萬不可少。到了9年級,如果語文能力不扎實的話,如:不知道文章中這個字詞或成語是什麼意思,就像一間房子的地基不穩,隨便一考,就會整個垮掉。
運用4個方法,讀懂陌生文章
素養題的文本形式和取材多元,面對從未看過的題目和陌生文本,有沒有什麼拆解的好方法呢?林雯淑建議,運用以下4個閱讀策略,幫助讀懂文本:
1 閱讀文章之前先看過後面的問題
許多閱讀測驗為題組型式,讀完文本之後,回答2至3道問題。在開始閱讀文本之前,先瀏覽後面的問題問的是什麼。這樣的好處是,有助於閱讀文章時「聚焦」,一來你大致知道文章為哪一類的內容,二來,你帶著「問題意識」去看文章,比較容易擷取、找到線索或是答案,不致於在一片字海中浮沉、讀著讀著就迷失了方向。
2 先審題,思考這篇文的3W是什麼
每一篇文章一定有個題目(標題),在進入閱讀文章之前,先「審題」,對題目進行思考和聯想。林雯淑指出,審題類似「自我提問」的技巧,內心問3個W:WHAT、WHO、WHY,先預測文章內容會如何發展,而後再讀文章,有助掌握文章方向。
林雯淑舉《鳥》的文章為例,先做審題、聯想,你覺得作者會寫什麼?可能會描寫鳥的外形如顏色、鳥叫聲。你覺得作者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有什麼值得他記錄下來寫成文章?
3 遇到不懂的字詞,析字釋義或是用上下文推敲
面對陌生的文本,可以運用一些策略來促進理解。以文言文來說,有時候看不懂字詞的意思,就無法讀懂文章的涵義,例如「謝」除了感謝之意,也有「辭去」的意思。林雯淑指出,遇到不懂的字詞,可以整合上、下文的訊息,利用「語境判斷」,去推敲生字、句子可能是什麼意思。
另外,還有一個方法是「析字釋義」。看到不會的生字,拆解部首、猜測可能的意思,例如:部首是心部,可能和心情有關,手部的話可能和動作有關等。
4 圈出關鍵句型
林雯淑表示,一篇文章的閱讀理解,可分為:字詞、句段及篇章的理解。想要理解文章的涵義,須掌握各段的涵義;而理解各段的意思,可從「拆解每一句的涵義,了解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關係」著手。
林雯淑在教課時,會提醒學生注意句子的關鍵連接詞,例如:「卻、但是、不過」等。另外,她教學生閱讀時一邊圈出關鍵句型,找出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關係,例如:「因果」句型(因為…所以…),「轉折」句型(雖然…但是…),「找出句子的關係,例如:要強調的是原因,或是轉折,有助於孩子抓對重點。」
培養閱讀素養,永遠來得及
如果小學階段沒養成閱讀習慣的話,國中才來培養閱讀素養,會不會太晚?林雯淑強調,任何時候開始都不嫌晚,閱讀絕對不只限於讀紙本,廣義來說,閱讀理解其實是在培養孩子的提問和思考能力;當他遇到問題,能夠閱讀查找資料、找出答案,解決問題,也就是素養的展現。
當然,如果從小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持續地閱讀各式文本,看報紙、雜誌和小說,閱讀素養和閱讀耐性自然不錯。林雯淑觀察,但這種學生並不算多,平均一班不過3、5個,「現在孩子閱讀的素材太多元了,像是數位內容和影音等,紙本閱讀相對是少的。」
過去念國文常要默背課文,林雯淑現在很少要求學生背課文,針對經典的文章,會要求他們多念幾遍,「反覆地念可以培養語感,尤其是文言文。」
許多國9生在準備會考時,會狂刷題。林雯淑認為,關鍵不在於練習大量題目,而是先搞清楚,你到底哪方面的能力比較弱,針對弱項加強;其次,弄清楚每道題目的思考歷程,是你理解錯誤哪句話或是抓錯重點,導致寫錯答案,弄懂以後才不會再犯同樣的錯,這點非常重要。
林雯淑發現,學生普遍的問題是,推理不出文章的弦外之音。弦外之音需要間接推論,「推導的過程很重要,你如何依據線索做判斷,其實要練習的是這個能力。」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達志
留言 1
KENT
這根本送分題,有夠簡單,會的學生應該是一邊答題一邊掩嘴偷笑
2022年01月25日15:52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