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精準檢查新選擇!核磁造影與超音波影像融合攝護腺切片 攝護腺癌準確率達 6 至 7 成

Heho健康

更新於 05月02日02:59 • 發布於 05月02日08:00 • 賴以玲

根據衛生福利部 110 年癌症登記報告,攝護腺癌發生率在台灣男性排名第 6,死亡率居第 5,且診斷時已是第 4 期的比例超過 1/3。現在透過「核磁造影與超音波影像融合攝護腺切片」檢查,精準切片準確率高達 6 至 7 成,增加攝護腺癌偵測率。

70 歲的陳爺爺因攝護腺肥大、排尿困難而在他院確診為攝護腺癌,5 年來前後經歷 2 次的傳統手術治療,可是症狀卻沒有改善,抽血檢查也發現攝護腺癌指數持續上升,後續接受多次經直腸超音波攝護腺切片還是無法測得周邊腫瘤。

後經醫師建議,陳爺爺進行「核磁造影與超音波影像融合攝護腺切片」檢查,精準判斷腫瘤位置,最後病理報告顯示為攝護腺癌 2 期,因考量陳爺爺經歷多次手術且為高齡,建議其接受放射線治療,目前陳爺爺恢復狀況良好,定期於門診追蹤。

不同年齡層,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標數也有異

台北慈濟醫院泌尿科主任蔡曜州指出,臨床上遇見疑似攝護腺癌病人時,醫師會透過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標(PSA)以及肛門指診進行初步診斷。

一般而言,攝護腺特異抗原正常值小於 4ng/ml,若是指數介於 4 至 10ng/ml,罹癌機會將上升至 25%,大於 10ng/ml 時則高達 60%。

不過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攝護腺癌共識指出,不同年齡層的指標數值也有所不同,50 至 55 歲正常參考值為 3.5ng/ml、60 至 69 歲為 4.5 ng/ml、70 歲以上則以 6.5 ng/ml 為標準,再由醫師配合肛門指診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切片。

大幅提高切片準確度,增加攝護腺癌偵測率

蔡曜州表示,過去取得攝護腺組織的方式大多為「經直腸超音波導引攝護腺切片」檢查,即經由超音波的導引,將探頭經肛門到接近攝護腺後方,用探針直接穿刺攝護腺組織,送病理檢查以鑑別診斷疾病是良性或惡性。但這種切片方式是隨機取樣,因此不見得能夠切到病灶,且容易出現血尿、敗血症等情形,因此「核磁造影與超音波影像融合攝護腺切片」成為一種新選擇。

與傳統的經直腸攝護腺隨機切片相較,當病人接受核磁造影後,醫師能夠利用 3D 影像融合技術將核磁造影顯示的病灶與超音波重疊,執行精準切片,準確率高達 6 至 7 成,更能有效降低偽陰性率,此外經會陰的切片方式也大大降低術後泌尿道感染或敗血症的機會。

40 歲以上者家族史、 50 歲以上無家族史者,務必每年接受檢查

蔡曜州強調,攝護腺癌早期症狀通常不明顯,且可能與良性攝護腺肥大相似,包括膀胱無法排空、尿急、排尿不順、尿流變細、滴尿、夜尿血尿及尿失禁等,到了末期更可能會因癌細胞轉移至骨頭,破壞骨骼蝕骨細胞與造骨細胞間的平衡,進而導致死亡。

攝護腺癌的好發年紀較晚,45 歲以前的個案相當罕見,但 55 歲以後發生率大幅上升,個案多集中在 60 歲以上男性,因此年齡增長是攝護腺癌相當重要的危險因子之一,另外具有家族史者罹癌機率也較沒病史者高出近 10 倍。

蔡曜州建議有家族史之 40 歲以上者,以及無家族史之 50 歲以上者,應每年接受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標檢查,再根據指標初始值,安排個人化追蹤,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標。

文/賴以玲 圖/楊紹楚

諮詢專家:台北慈濟醫院泌尿科主任蔡曜州

延伸閱讀:

>>追蹤實用健康新知!馬上點擊加入 Heho 健康好友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