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戀愛裡,都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安全感不足的問題。在這個時候,有一句很常聽見,卻沒有什麼實質幫助的話就會冒出來:「安全感是要自己給自己的啊!」但是這句話,其實非常的空洞,因為要給自己安全感,其實並不容易,這就必須要回到安全感形成的過程來做說明了。
童年照顧者給予的安全感,才會內化成我們的一部分
當我們出生的時候,其實都是非常沒有安全感的生物,因為我們出生到長大的過程中,其實是很脆弱的,需要主要照顧者的陪伴、關懷,才有辦法安穩的長大,而主要照顧者,則通常會是我們的爸媽。
對一個小嬰兒來說,什麼時候會出現不安全感呢?關於這個問題,可以分成兩類來回答,第一類的不安全感來自於與父母關係的斷裂,譬如說找不到爸媽、一個人被丟在家,這在心理學上,我們稱為「分離焦慮」;第二類的不安全感則來自於關係之外,例如尿布濕了、被雷聲嚇到、半夜做惡夢等等,都是不安全感的來源。在嬰兒出現不安全感的時候,用心理學的話來說,就是他的生理進入了備戰狀態,體內的HPA軸線開始運轉,情緒開始湧上來;這個時候,他的依附開關就會被開啟,需要父母來協助解決眼前的災難。
那麼,當嬰兒出現不安全感時,父母應該怎麼做呢?首先,父母要在嬰兒出現不安全感時,適時出現(Available)在他身旁;但是單純的出現沒有用,這時候,父母必須要敏感覺察(Sensitive)到嬰兒為何而哭,是因為尿床嗎?是因為肚子餓了嗎?是因為父母離開太久嗎?這是第二步;第三部則是要給予支持(Supportive),也就是針對嬰兒哭的原因進行處理,也許需要擁抱、換尿布、餵奶等等,對於嬰兒的需求給予物理上與心理上的支持。如此一來,嬰兒的情緒就會慢慢緩和下來,HPA軸線不再分泌激素,解除備戰狀態,依附開關也得以被關閉。
這個時候,嬰兒就會獲得所謂的「安全感」;而經過一次又一次重複的經驗,嬰兒會慢慢地內化「安全感」,當危機出現時,情緒波動就不會那麼大,也能忍受和父母分離較長的時間,使得他們可以漸漸獨立。〈延伸閱讀:從原生家庭探討感情中最易缺乏的「安全感」:即使不足,仍可透過伴侶的呵護填滿〉
缺乏安全感,是因為成長過程缺乏安全感三要素
那麼,為什麼有些人會缺乏安全感呢?這是因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缺乏了安全感三要素:父母不一定會適時出現,出現了也不一定會敏感覺察,敏感覺察了之後也不一定會給予支持。如此一來,嬰兒當然沒有辦法內化安全感。而這些嬰兒長大之後,心中自然就很容易缺乏安全感了。
回到一開始的那句話:「安全感是要自己給自己的啊!」如果一個人沒能內化安全感,在他遭逢危機、情緒湧上來的時候,又該從何提取安全感來安撫自己呢?
找對陪伴者,重拾安全感
那麼,這些人到底該怎麼辦呢?我在我的新書《找回100%安全感:情場與人際的正向依附練習》當中,提倡的方式就是:「找尋可以給你安全感的對象。」這個對象不一定要是伴侶,可能是老師、可能是好朋友,總之能找到越多這樣的對象越好。
要怎麼判斷自己找到的對象是不是能夠給予自己安全感的對象呢?那就是觀察這個人是否能夠給予你安全感三要素:適時出現—在你需要的時候願意撥空給你、敏感覺察—用心傾聽你的困境、給予支持—能夠在心理上或物質上給予你適當的幫助,透過同理而非一味說教的方式陪伴你。
小時候缺乏安全感沒關係,長大之後,找到合適的傾聽對象,依然有辦法改變缺乏安全感的現況,即便這條路很漫長,但人生本來就永遠不可能完美的,透過一次一次的練習,相信你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安全感。
本文由「 Psydetective-貓心」撰寫/部分圖片拍攝
copyright by share99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