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州庵文學森林除了是文學基地外,更規畫了「作家私房菜」,可說是城市版的隱藏米其林!《食尚玩家》特別介紹其中一道「川式椒麻雞」,作家更道出了此道川菜的箇中奧妙。現在就靜下心,用文字品嘗川式椒麻雞吧~
文/馬世芳(文章部分節錄)
作家私房菜「川式椒麻雞」
我居然做了川式椒麻雞,居然還把這道菜教給了紀州庵茶館,變成「作家私房菜」常駐名單,這是從前完全不可想像的事。小時候我是完全不能吃辣的。蘸過紅燒牛肉麵湯的筷子再夾了清燉的麵到我碗裡,我就拒吃。很早就知道,凡是別人說「這個不會很辣」的菜一定不能碰。多年來,所有標榜麻辣的食物一律不沾,偶爾不得已陪大家吃麻辣鍋,當然只挾白鍋那半邊。
不過人的舌頭隨年紀變化,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居然也可以吃點兒辣了,紅燒牛肉麵漸可入口,甚至紅豔豔的麻辣鍋、宮保雞丁、水煮牛肉,也可以挾來吃幾口了。當然,吃完必大汗淋漓,所以赴餐之前會記得帶條手帕。這幾年下廚機會多了,也偶爾會切點兒辣椒、淋點兒辣油入鍋,還居然研究起正宗四川麻婆豆腐的做法。一旦做出了接近正宗的味道,從此上癮,多費一兩條手帕而已。
▲宮保雞丁(圖)、水煮牛肉都是較著名的川菜樣式。(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正統川菜其實不辣
不過,川式椒麻雞倒是一點兒都不辣,那個椒是花椒,不是辣椒。是麻,不是辣。許多人包括我,對川菜的印象就是一個辣字,豈知正統川菜多半不辣,調味手法依基本材料和烹調方式分為許多味型,每種味型又有許多細緻變化,其道深矣。堪稱川菜靈魂的兩大基礎食材,是花椒和菜籽油。這2個東西,得要終於親自去過成都,吃過了,才有實在的體會。
花椒古已有之,《詩經》就提過的。不像辣椒,明末才傳到中國。之前只知道滷牛腱煮紅燒豬蹄放一把花椒添香,卻不會咬來吃。後來學做正宗麻婆豆腐,乃知道最後一把花椒粉必不可少。從前超市花椒都乾乾黑黑,以為該當如此,現在台灣也買得到頗優的大紅袍、青藤椒,香氣逼人,麻勁衝腦。一時若用不完,密封凍在冰庫,香味揮發得慢一些,可以保鮮。
▲「川式椒麻雞」其實一點都不辣,椒是花椒,不是辣椒,主要味道是麻,不是辣。(圖片來源:《文學.老屋.好料理》)
花椒和菜籽油是川菜靈魂
四川所謂清油,就是菜籽油。金黃色,透澄有奇香,和我們的菜籽油完全兩回事。如今台灣已有人引進優質四川菜籽油,上網就買得到,當時可沒這麼方便。成都朋友幫我張羅了一大瓶菜籽油託運帶回台北,夠我用一整年。再備齊郫縣豆瓣、漢源花椒,料理麻婆豆腐、椒麻雞、燒椒皮蛋,都能更上一層樓。川式椒麻雞和坊間常見的泰式椒麻雞不一樣。後者是雞腿排裹麵油炸切片,淋上混合紅辣椒和辛香料的甜酸醬。川式做法不用辣椒,只用花椒、青蔥、菜籽油。雞腿肉用蒸的,免油炸,很適合在家料理。我做過好幾次招待朋友,都說好吃,沒吃過這樣的味道。
椒麻雞的關鍵在「椒麻」
在剝皮寮一場藝文活動遇到《文訊》封德屏大姊,她看我在臉書寫食譜,邀我替紀州庵茶館「作家私房菜」出一道菜。我當場想到在祖宜家吃到的椒麻雞:材料易得,成本好控制,做法簡單,不受季節影響,冷天熱天、配茶配酒都合適。椒麻雞的關鍵食材,其實不是雞。並不需要特別講究的仿土雞,超市兩片一包的去骨雞腿排就很可以了。真正的關鍵是椒麻,也就是蔥油和花椒的淋醬。雞腿肉正反面抹鹽,鹽不可省,蒸過才入味。取稍有深度的盤子,雞腿皮朝上,扔幾粒花椒,進電鍋,外鍋一杯半至兩杯水,蒸至全熟(講究的,滾水加鹽,入薑蔥花椒煮帶骨雞腿,但我覺得去骨清腿蒸蒸就很好了)。
川式椒麻雞食譜
備冰水一盆,雞肉蒸熟取出,過冰水使肉質收縮,取出拭乾。蒸雞湯水珍貴,留著做調料。再做椒麻(花椒蔥油醬):蔥綠一把切細末(越細越好),與花椒碎齊置碗中。小鍋熱菜籽油,至筷尖接觸會冒泡泡的程度,唰拉淋到碗中,與蔥綠花椒一齊拌勻。找個大碗,滾油才不會溢出來。
舀一點蒸雞的湯水加進花椒蔥油,下點鹽,淋麻油少許,拌勻。雞腿肉切適口大小盛盤,淋上調醬,即可出菜。做這道菜幾乎不可能失敗,只要記得蔥綠剁細,油要熱。沙拉油、橄欖油也一樣做,總不如菜籽油正確。以前台灣極難買到四川菜籽油,最近有人正式引進,總算能做出川菜正味了。
紀州庵套餐搭配主菜的涼拌白蘿蔔絲,是我家過年一定會做的涼菜:白蘿蔔削皮,銼細絲,加鹽靜置,擠去汁水,撒蔥花一大把,二砂一大匙,熱油少許,唰啦一聲淋上,拌勻即成。這道小菜和椒麻雞是絕配,也呼應封姊的鄉愁,保留了我的一份家庭記憶。
紀州庵文學森林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
電話:0223687577
時間:週二至四、日10:00~18:00/週五、六10:00~21:00(週一休)
新經典文化
地址: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57號11樓之4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