醱酵達人許嘉生出新書,他將六大醱酵成員:米麴、甘酒、鹽麴、紅麴、味噌、酢的釀造技藝全公開,連別人不說、網路找不到的成功祕訣也大方分享,58 道醱酵料理食譜教人躍躍欲試,他還爬梳世界各國的醱酵文化,闡述醱酵如何因地制宜、多元繁茂。
不論是自己作一桶米麴、釀一瓶甘酒、或是醃一些米糠漬,對於收成的期待會讓生活變得更有層次,手作控們趕快作起來,讓秋日時光變成醱酵食光!
(以下圖、文內容摘自《醱酵食光 – 麴の味:集科學、知識、實作、食品與傳統工藝兼備的麴醱酵導引》一書,由樂知事業授權,《上下游》為閱讀需要調整部分擷取內容,更多精彩文字請詳見該書。)
紅麴,早已存在日常生活中
近年來,由於保健食品的推波助瀾,紅麴廣受大眾矚目,儼然成為新一代的健康食品。但其實,紅麴早已存在於前人及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使用歷史甚至可以追溯至千年以前的宋朝,且早在元代即有用紅麴釀酒的記錄。
歐美人士稱紅麴為「中國紅米」(Red Chinese Rice)。紅麴,在分類上屬於紅麴菌屬(Monascus),是法國學者 Van Tieghem 在 1884 年所建立。台灣人使用的紅麴菌,相傳是明鄭時期自福建來臺的釀酒匠人所引進。日治時期的 1908 年,在台灣的日本學者齊藤賢道首先於紅麴中分離出紅麴菌 Monascus purpureus,到了 1930 年,日本人中澤亮治及佐藤喜吉從台灣民間所使用的紅麴中,成功分離出品質極高的純菌種,命名為 Monascus anka,「Anka」,其實就是閩南語「紅麴」的發音。
而開啟現代紅麴菌代謝產物的重要研究之人,是從業界退休後到日本東京農工大學教書的遠藤章教授,於 1979 年從紅麴菌 Monascus ruber M1005 的培養液中,分離出全世界最佳膽固醇合成抑制劑 Monacolin K(可降低人體內膽固醇含量);而成功找出 Monacolin 抑制膽固醇合成作用機轉的,是美國 Goldstcin 及 Brown 教授於 1985 年所做的實驗,他們因此獲得諾貝爾獎,自此之後,紅麴,便廣泛的被開發成健康保健食品。
紅麴的應用非常多元,天然的紅色色澤,可染色、調色,製作出具有喜慶紅色的食品;紅麴可以釀酒,早期的公賣局出產的名酒「紅露酒」便受到大家歡迎;紅麴菌所產生有益人體的代謝產物及生理活性物質,例如膽固醇合成抑制劑及降血壓物質 γ-胺基丁酸(GABA)等等,更是極具養生保健潛力,可開發成各種新產品。
冷知識通:紅麴與紅糟之不同
紅麴,其實是紅糟的母親!用紅麴加上糯米醱酵成酒,此酒經過壓榨,即為著名的「紅露酒」,而壓榨所剩下的酒粕,就是俗稱的「紅糟」,意即紅露酒的「下腳品」,因為顏色是紅色的,並且含有酒精,仍然有其利用價值。從紅麴到紅露酒到紅糟,都有其用途,完全不浪費,由此可見,古早時候就知道「全食物」的意義!
台灣獨有「松羅酢」!全球碩果僅存的檜木桶釀酢!
存放在淡水廠區倉庫一隅,沉睡將近半世紀的巨大檜木桶,每每看到便勾起我的童年記憶。一般人大概只知曉泡腳用的小木桶,大一點則是洗澡用的木桶,殊不知以古早時期前人的生活智慧,是可以打造出 20 石(3.6 噸)、25 石(4.5 噸),甚至 30 石(5.4 噸)的巨大木桶!
印象中,製桶工匠從鋸木、刨木開始,不用鐵釘,也不用黏著劑,只靠著精細的刨刀技術,再加上卡栓(木製或竹製),就可以把厚達 10 至 12 公分的底部木板,巧妙地用竹釘結合並連成一片,做成不會漏水的木製桶底;接著再用「桶箍(thángkhoo)」(用細長竹片交叉編成竹篾環,可將木片緊緊住),連同木製桶底「箍」在一起,組合成桶。這一連串讓人讚嘆的「箍桶(khoo tháng)」過程,歷歷在目,這些親眼見證的快樂回憶,令人難以忘懷。
「箍桶」,是家中工廠最重要的行事,所賺的錢全部投入製作檜木桶,全力發展釀造事業,同時也見證了國民政府遷臺後,食用酢的消費量突飛猛進,為日治時代的數百倍!每當我看到這些靜謐沉睡的檜木桶,便對以前工匠的精湛手藝,滿懷思念及感謝之情。
以往到日本參觀學長或學弟的工廠,看到歷史悠久的手工木桶仍然發揮釀造功用,皆投以欽羨的眼光,心想:為什麼日本人還在從事如此「厚工(kāu-kang)」的釀造技藝?而我們空有全世界唯一的檜木桶,卻堆放在倉庫?我深刻體會到:這是台灣碩果僅存的釀造專用檜木桶!如何重現小時候習以為常的木桶醱酵記憶?如何傳承台灣人曾經重視的古法釀造精神?於是興起了「復釀」檜木桶酢、重現「厚工」手法的念頭。
將壓榨後的清酒米粕(Sake kasu)緊壓在不銹鋼製的桶內,熟成至少一年,讓米粕中殘留的糖、胺基酸與酵母菌更進一步分解,待其呈現琥珀色澤,取出用水溶解,再壓榨後再與清酒混合,放入檜木桶內經過三個月的「靜置醱酵」,過濾後再熟成近一年,如此方能殺菌、充填裝瓶。前後耗費約二年多所釀製的成品米酢,才得以呈現在我們的餐桌上。
每每思及與團隊同仁們投入的時光,以及努力不懈的精神,所得到的結晶,令人振奮!此後,臺灣,將會有世界唯一的檜木桶酢!我們將其命名為「松羅酢」!
黃芥末茄子味噌漬
味噌烤茄子,是一道常見且易做的茄子家常料理,如果不是用烤製的,而是用醃漬的,並且邀請黃芥末(Mustard)來「助攻」,味道又如何?這道料理會超乎想像的美味,讓人一口接一口停不了嘴!適合成為冰箱常備料理的基本咖。
材料:臺灣長茄 257 g、食鹽5g、黃芥末粉4g、穀盛有機白味噌51g、白糖32g、穀盛糯米酢12.8g、穀盛醇米霖12.8g
做法:
- 1.長茄秤重後,切成約1.5~2公分厚的片狀(也可依個人喜好決定厚薄),放入調理盆。
- 2.使用大約茄子重量2%的食鹽分量,加入搓揉、醃製茄子並以重石重壓一晚,使其盡快出水。
- 3.調製芥末:取黃芥末粉重量 2 倍的冷開水,加入攪拌均勻成為「黃芥末醬」備用。
- 4.將做法 3 的黃芥末醬、做法2鹽醃重壓出水的茄子、白味噌、白糖、糯米酢、醇米霖一起充分攪拌均勻,放入保鮮盒內,密封冷藏冰箱1週至入味,取出即可食用。
米糠漬
近來台灣也流行自製米糠漬,大家玩得不亦樂乎!自古米糠床便是日本女性嫁妝之一,據聞有的傳承了兩百多年;米糠床的管理因此變得非常重要。有三要點須遵循:適度的攪拌、適合醱酵的溫度、注意水分含量。雖然耗費心力,但自己照顧的米糠漬有了成果,還是很有成就感。
材料:
初漬(米糠床)材料:米糠300g、食鹽24g、冷開水300g、胡蘿蔔50g、昆布12g、蘋果50g
本漬材料:小黃瓜2條、胡蘿蔔1條、白蘿蔔1/2條、茄子1條或其他自己喜好的蔬果各適量,可自由搭配。
做法:
- 1.準備一方型不銹鋼保鮮盒,放入米糠,加入米糠總重之8%分量的24g食鹽,冷開水300g分次小量倒入,攪拌均勻。
- 2.胡蘿蔔切半圓片、昆布切長段、蘋果切片,一起放入做法1中攪拌均勻。
- 3.做法2覆蓋保鮮膜(與米糠貼平,減少空氣接觸),常溫放置3~4天,此步驟為「初漬」。
- 4.經過3~4天醃漬,稍微聞得到酸味,即可進入「本漬」階段(將原先的胡蘿蔔、昆布等食材取出)。
- 5.將小黃瓜、兩種蘿蔔、茄子洗淨後拭乾水分,切成條狀,埋入米糠床中,覆蓋保鮮膜,封蓋,入冰箱冷藏醃漬(也可常溫醃漬)。
- 6.做法5的醃漬蔬果每隔2~3天即可取出,將米糠以冷開水清洗乾淨。
- 7.將做法6各切成片狀,即可上桌食用。
紅麴米糕
非常受到大眾歡迎的「酒香桂圓米糕」,是許多人記憶中的古早味,又香又 Q 彈,溫潤的口感,讓人停不了口。加了紅麴料理醬一起蒸製,粉嫩的色彩,在春暖花開的賞櫻季節時享用,更有一番風味。
材料:糯米300g、米酒30g、龍眼乾(桂圓)40g、水300g、穀盛紅麴料理醬30g、白糖66g
做法:
- 1.取一調理盆放入糯米,加水淹過糯米,前一天先泡水備用。
- 2.先用米酒浸泡龍眼乾(也可加金桔乾一起)至飽滿吸收狀態,取出切碎備用。
- 3.將糯米、水300g、紅麴料理醬、龍眼乾(金桔乾)碎放入電鍋內鍋,外鍋加2杯水蒸約25~30分鐘至熟。
- 4.取出,趁熱加入白糖攪拌均勻(冷了糖溶化不了),盛入不銹鋼方皿容器中,整平、放涼後切塊即可食用。
二千多年前的魚醬,世界醱酵食品歷史悠遠
某次,電視節目正在介紹中國廣東客家人用豆腐渣(臺語稱為「豆頭(tāu-thâu)」,是煮好豆子磨碎後以濾布過濾的產物)醱酵的「紅菌豆腐」,讓我聯想到 2013 年曾經去印尼,在雅加達的傳統市場上也看到他們所販賣的豆腐,外觀顏色好似胡蘿蔔一般紅(黴菌的顏色是紅色的),我從來沒見過這樣的食品,等看到電視上出現的紅菌豆腐,我恍然大悟,印尼人所吃的紅菌豆腐,推測是由豆腐渣醱酵而成,可能是由中國傳入。其實,很多東南亞的醱酵食品,例如魚露,應該也是源於中國東南沿海。
而在西元前五世紀的古羅馬帝國,人們使用類似魚露的「魚醬」來做調味料。這種魚醬是以鹽醃漬鯷魚後,經過曝曬醱酵,再加入香草熬煮後裝入雙耳壺後販售。歷史學家們從打撈起來的古羅馬沈船裡,發現許多雙耳細頸瓶,經過科學分析,發現壺底黏著許多魚醬的結晶體。現今義大利的鯷魚露(Italian fish sauce),即是和東南亞魚露極為相似的產品。
世界上做最多醃漬物及醱酵食品的國家應該是緬甸、柬埔寨這兩個國度,人們想盡辦法讓食材能保存得久一點,醱酵就是一個好方法,甚至連豆芽菜都能拿來醱酵!著名的緬甸醃漬食物「Mapei」(日語音譯),是用豆芽菜(綠豆芽)和洗米水或米糠做成的乳酸醱酵食物,用來和魚或肉拌炒或煮食;而「Mieche」(日語音譯)醃筍絲則是以醃自楊梅、檸檬、辣韮(蕎頭)和魚醬、醬油一起醃漬,待其醱酵後再取其汁液去浸漬蔬菜的莖,加以增添風味。東南亞,真是名符其實的醱酵王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