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視新聞/綜合報導
全球暖化有20%是甲烷所造成的,而在大氣中,甲烷雖然來自多種途徑,但在厭氧環境下,也就是含水的環境中,特別容易生成。例如水稻田,長達一半以上的時間是浸水或保持濕潤狀態,因此成為人類排放甲烷的來源之一。有學者建議農民應該要多多「曬田」,一起為全球暖化盡一份心力。
花東縱谷的夏天,一望無際的金黃色稻海,只是美麗壯闊的背景,卻隱藏著憂心。因為科研人員發現,同樣是亞洲種植水稻的國家,台灣可能低估了水田甲烷的排放量,因此成為歐盟直接點名的,造成氣候變異的元凶之一。
研究人員說,「甲烷的部分,你可以看到有在耕作的時候,稻田的土壤有在進水的時候,它的甲烷值就會慢慢升高。」
每年6月以前,甲烷會在稻田進水狀態下慢慢產生,當稻田放水後,收割結束,原本儲存在土壤裡面的甲烷,會在短時間內釋放出來,所以會產生一個高值,但這個高值只是暫時性的,只有等到田區不再繼續進水,土壤不因長期浸泡在水裡,而形成厭氧環境的時候,甲烷才不至於繼續從水田產生,於是,曬田和節水灌溉,就成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非常重要的步驟。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徐仲禹表示,「曬田其實不是真的太陽曬,它是讓田區的水分排乾之後,本來田區土壤就會裂開,空氣就可以進到,田區比較深處的地方,這樣對根系的生長也是比較好的,像水稻田的話,定時曬田是很重要的。」
只是要讓農民相信,曬田這種方式,不但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不讓氣候變異外,也不會影響原有的稻米品質,和稻米收穫量的,這條讓農民相信的路還很漫長。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