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聽明牌的投資人,問他買了什麼股票,他大概只答得出股票名稱和股價。所投資的公司是生產什麼產品?公司每年賺多少錢?營運有沒有成長性?恐怕一問三不知。也因此,一買進股票之後,每天的心情都跟著股價變化上下起伏,每次交易如果不是小賺,就是大賠,始終無法賺到令人豔羨的獲利。
我18歲對投資開始有興趣,2008年退伍後入行當研究員;到2020年為止,我接觸投資大約22年,從當研究員以來累積了12年的經驗。我的電腦裡,每個產業都有一個專屬的資料夾,裡面放滿了我蒐集多年、每次拜訪的公司報告與筆記、整理起來需要研讀的資料;若要把這些資料全部印出來,每個資料夾內的張數肯定是千張起跳。一般人看到這麼大量的資料,大概沒什麼耐心看完,而它們正是我挖掘產業飆股的寶庫。
當你問到我熟知的股票,小從毛利率、每股盈餘(EPS)變化、產品結構等,大至它的上游廠商、下游廠商、競爭廠商、產業成長性等資訊,我都可以如數家珍。正因為對公司有充足的研究,實際投資時,我也秉持著看對、壓大、抱長的波段主流產業選股操作。
對產業研究充滿熱情,夢想成為專業投資家
我的投資獲利邏輯是「抓住產業成長趨勢」,當產業有明顯成長性,相關個股的業績明朗,自然能吸引法人與主力資金進駐,帶動股價走出一波上漲榮景。
當然,這也不表示買進的每檔股票,100%能夠在買進後快速上漲;因此做好資產配置,以及做好停損的準備,都是投資過程不可或缺的一環。
然而,假設一個投資組合當中有5檔股票,只要抱對1、2檔大飆股,就可能獲取30%、50%,甚至倍數以上的高報酬!偶有漲勢不如預期,或是基本面改變的股票,就以停損處理,不至於對整體資產造成傷害。可以說,把握住選股、資產配置、進出場時機等重點,就等於抓住資產大幅成長的關鍵。
常有人問我,為什麼能對產業研究得如此深入?理由很老套,卻是事實─因為我有燃燒不完的熱情。回想起來,當我對某項事物產生極大的興趣,就會傾盡全力去探索。像是在學生時期,我的夢想是成為天文學家,就讀台南一中和剛上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時,都加入了天文社,留下了許多追星的足跡。
我曾到阿里山塔塔加露營,徹夜看著銀河、星座的東升西落;也曾到墾丁龍磐公園,追逐海爾波普彗星;當然不能錯過到曾文水庫,親眼目睹難得一見的流星雨。
雖然念書不算特別用功,但我特別喜歡閱讀。舉凡翻譯小說、古典文學、漫畫、哲學等課外讀物都沒有錯過。某天,我在圖書館翻到了「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書,第一次知道,原來靠「投資」,竟有機會成為世界數一數二的有錢人!我開始對股票投資燃起濃厚的興趣,夢想成為專業的投資家。
自學考取7張金融證照,跨領域學習財務知識
整個大學時期的後半段,我沉浸在無數的財經書籍當中,並且每天閱讀《經濟日報》、《工商時報》;也像所有剛學習股票的人一樣,學了幾招技術分析方法就急著拿出身上的積蓄,買買股票小試身手,只不過投資績效平淡無奇。
大學畢業後我選擇直接入伍,我認真思考未來的人生後,決定要深耕投資領域。於是我在服兵役期間自學,陸續考到了7張金融證照,閒暇時也沒有停止研讀投資知識,只為了退伍之後可以在股市當中一展身手。
另一方面,我也認真準備企業管理研究所(MBA)考試,希望能從理工科系,轉戰到真正有興趣、與投資相關的企業管理研究所,一心只求能為投資累積扎實的基礎。
記得我在農曆年之後退伍,研究所的考試應該是在6月、7月。準備了幾個月之後,報考了好幾所企管相關的研究所;考完試等放榜的同時,因為對股市有太強烈的熱忱,來不及管有沒有上榜,便興匆匆的面試當了證券營業員。
只不過,在開始受訓之前,我短暫的營業員壽命便中斷了,因為我考上了台南師範學院(現為台南大學)的科技管理研究所,攻讀經營管理碩士(MBA)學位。
研究所時,由於目標與未來都漸漸明朗,我在財務分析、策略分析、投資學、行銷、購併等股市與金融相關的課程都十分努力。碩士論文寫的是「類神經網路分析企業購併」主題,研究方法是利用類神經網路軟體,再加上國外學者在期刊與論文當中提出來的財務指標,預測企業購併案的未來股價表現。
舉例來說,輸入大量的已發生購併案件的財務指標,例如2家公司的負債比、股東權益報酬率(ROE)等數十個財務指標;然後透過電腦分析龐大的數據,搭配購併後股價報酬率當評斷標準,讓類神經網路不斷學習與分析大量的舊數據;得到參數後,即可用來評估將發生的購併案件,然後預測未來此公司股價績效;並以企業購併後,存續公司後續股價績效為評斷結果。
早在2006年,我就應用類神經網路軟體,也就是如今蓬勃發展的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以及類神經網路,也就是現今的機器學習,製作企業財務報表與指標的大數據分析。雖然當時不了解什麼是「大數據」,使用的也不是超級電腦運算,輸入的購併案例也不過幾百件,但是現在想想,當時我也算是走在時代的最前端!
操作期權滾出2桶金,卻因不甘停損賠光資產
就讀研究所1年級時,我看了聯經出版的《我要獲利:期權贏家筆記》系列書籍,內容是取自寶來曼氏期貨舉辦的萬人期貨及選擇權比賽,冠軍的年度累積報酬率竟高達24倍。
書中介紹了參賽贏家的投資行為和績效,每位參賽者分享了他們的投資經驗、致勝關鍵;他們的職業有工程師、設計師、專業操盤人等。看完書之後,我心中萌生「有為者亦若是」的雄心壯志,一頭栽進期權市場。
接下來的故事,跟一般投資人大概沒什麼兩樣。初期難免有所謂新手的運氣,我以20萬元的本金進入期貨市場,操作台指期(台灣指數期貨)及選擇權買權;使用的分析工具是技術分析方法,看到指數帶量突破1分鐘線或5分鐘線就買進,下殺出量就賣出放空。
從選擇權買權、小台(小型台指期貨)到大台(台指期貨),從金融期貨到電子期貨;東搞西弄地,也把20萬元滾成了200萬元,這是我人生第一次在市場上賺到的2桶金。
有了2桶金,難道就能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故事當然沒有那麼簡單。這筆200萬元只不過是帳上獲利,接下來我開始放大部位,也開啟了悲劇的序幕。
操作小台的時候,以1口為1個單位,大盤每漲跌1點,以50元計算;若買進1口多單,大盤不漲反跌,跌個20點就是賠1,000元,就算買3口也只賠3,000元,停損很容易,損失也沒有多大。
然而操作大台的時候,以1口為1個單位,大盤每漲跌1點,是以200元計算。如果我買進3口大台指多單,停損個20點,就是賠掉1萬2,000元;若連輸3天,就是輸掉同班同學打工1個月賺的錢。
早期就算是操作大台指,我也多以1口為單位;但我開始擴大買賣部位後,因為不只買1口,每天帳上損益金額大幅波動,無情地侵蝕著我那脆弱的技術分析實力。
短短時間內,我完全被心魔吞噬,陷入追高殺低的循環,把「停損」拋諸腦後,抱持著「再等看看會不會漲回來,就會賠少一點,等賠少一點再賣」這種心態,後果就是愈賠愈多,愈不想停損。
套牢多了,更不敢看,選擇權買權抱到權利金歸零,台指期抱到結算日,毫無紀律可言。然後當然就是面臨期貨保證金被追繳,繳不出來就只能「畢業」,迎來我人生的第一次破產。
檢討這次失敗的原因有2個:1.缺乏總體經濟知識及判斷方向的能力;2.因為剛進市場,無法以平常心面對損益數字,心理影響操作紀律。我的2桶金,悄悄地來,又無聲地走,沒有帶走一片雲彩,終結我的期權夢。
錢賠光了,只好從零開始。幸好在當兵期間考到了7張金融證照,讓我在念研究所的同時,還能兼任保險業務員,得以慢慢儲備積蓄。這一次,我決定站穩腳步從此潛心研究股票市場。
書籍簡介_產業隊長教你看對主流產業選飆股
作者:張捷
出版社:Smart智富
出版日期:2020/05/13
作者簡介_張捷
專職投資人、《Smart智富》投資講座講師。
出生於1981年,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國立台南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MBA,曾任證券公司研究員、研究部組長;30歲即成為基金經理人,操盤多年,並曾任職於私募基金團隊。
任職於證券公司工作時期,拜訪公司、跑法說會、寫研究報告,一天工作16個小時是常態,每年平均交出197篇研究報告,奠定產業研究的厚實功力;擅長以法人眼光,挖掘主流產業趨勢當中的飆股。40歲前已累積3,000萬元以上資產。
FB粉絲頁:我是產業隊長 張捷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