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了,又是一年一度家人大團聚的日子,這是一年當中,難得彼此可以放下工作,好好經營或修補家人關係的時刻。
蔡康永
出生:1962年
學歷: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影視製作碩士
成績單:
.主持《康熙來了》節目12年,是台灣最長壽的談話性節目
.著作《蔡康永的情商課》(如何出版),2019年誠品兩岸三地暢銷書冠軍
俄國文豪托爾斯泰有一句膾炙人口的話:「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什麼是幸福的家庭?
當我們看到一家四口圍桌吃飯時,第一印象可能就是:「多麼幸福的家庭啊!」但蔡康永卻說:「這句話一點都不負責任,這四個人可能處於極端的恐怖衝突當中,為什麼一爸一媽配一兒一女,就是我們認為的幸福家庭?」
如果,世上不存在滿分標準的家庭,我們也不應該活在別人建立的幸福標準中。我們該如何看待家人與自己的關係?蔡康永接受商周專訪,是這樣看的:
商周問(以下簡稱問):很多人的困擾在於,他想找一個標準來遵循,無論是對工作或是家庭,都想找出定義,卻發現找不到?
蔡康永答(以下簡稱答):我的書之所以談情商,就是希望把每個人先當「人」來看待。
我們看到那些接受採訪的企業家,我們不是把他們當人看,而是把他們當成經濟上的猛獸。不管他們是諸葛亮、曹操、孫權,都要呈現出他們在戰場上戰士的樣子——他的力量來源在哪裡?他作戰時所採取的策略是什麼?這都是媒體賦予他們的角色定位,他們一定要走這條路才行。
可是情商談的是,你永遠得先體會你是一個人。
很多人說,他賺錢到後來覺得活得沒意思的時候,恐怕就是他把自己當成經濟動物的程度,遠超過當成一個人來對待。所以很多企業大老闆相處起來很可怕,作為一個經濟上的動物,他的表現非常出色,但是做為一個鄰居可能很恐怖。
別用別人定義的幸福標準,來衡量你與家人的關係
所以回答你的問題,爸爸媽媽看待小孩的時候,好像也是被我們的文化逼得忘記、自己的小孩也是一個人的事情。爸爸媽媽永遠都覺得,把小孩教養好這個任務,是最優先的事情;然後他自己會自問:「我是一個稱職的媽媽嗎?我是一個稱職的爸爸嗎?」他所謂的稱職標準,就是拿我們文化裡非常高的標準來檢視自己,可是我的情商書卻建議,永遠都是不要接受別人給你的標準。
就像童話故事裡最後都說:公主跟王子在一起的婚姻很幸福,但是明明你知道那個標準不存在,你為什麼還要用那個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婚姻?
人是一個很天真而任性的想像者,他會把不存在的東西想像成好的,想成是自己要追隨的標準,然後做不到時,就說我缺少了。我們的新聞也一再用這個標準去評斷人家的狀態,然後我們這些受眾就會收下來:「對,那是個幸福的家庭、這是個懺悔的罪犯、離婚的倒楣鬼。」就這樣子隨便接受,用那個標準來衡量自己,我看到這個過程就會覺得太荒謬了。
我寫情商書時,最簡單的標準,就是不要任意接受別人的標準,你要建立自己的標準。
問:如何建立自己的標準?
答:標準是浮動的,沒有一個人能說,我20歲我的人生標準是這樣,然後從此不動停在那裡,不是的;他可能20歲過一天就會修正了,這是浮動的。人得接受自己會變化,不能相信一勞永逸這件事;而學校的標準是一勞永逸,考試就是100分是標準,60分才是及格,你不可能明天去上學,59分就叫做及格。
但是人生沒有標準這件事,就像世界上沒有滿分家庭,也沒有滿分長官與部屬,只有從自我妄想中解放出來,才有可能摸索適合你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什麼。
所以我一直講,情商這件事是要讓你做自己做得很舒服,你只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你找不到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方式,偏偏我們的教育就一直教大家有一個放諸四海的標準。我們說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但是我們說與做連不起來的時候,我們並不覺得不妥,而我只是講出來,中間有不妥。
大部分爸媽就是給自己一個任務:我得當一個稱職父母,得把我的小孩教養成一個對的小孩;可是芬蘭最近新當選的總理卻說:「我沒有想過我出身在一個什麼樣的家庭,我沒有想過我是一個什麼樣的女人。」這些標籤不應該擋在你做為一個人的前面,偏偏那些標籤經常大到像一個門牌一樣掛在脖子上,讓大家快要呼吸不過來。
問:你的情商書講「人只要清楚自己的優先順序」,無論工作或是家人,只要明白這個道理,就無所謂溝通的問題了?
答:我們現在想事情都是非A即B,可是情商不是這樣子,情商只有輕重緩急。例如,爸爸媽媽希望你念法律系或是商學院,可是你想念物理系或是文學系,你只能在這裡找輕重緩急,你不可能就說「我跟你脫離父子關係」、「我就是要念我要念的系」,你終究會找到一個爸媽覺得你算是有給他們一點面子,然後你自己並沒有違背你最想做的事情的作法。
溝通和了解聽起來很美,卻和幸福家庭一樣是傳說中的字眼
情商就是充滿了這樣子的灰色空間,尤其是隨著成長,我們看到的可能性就越來越多。
媒體也好、連續劇也好、社群平台也好,很多管道都在給大家一個至高標準,告訴大家符合這個標準才叫做幸福家庭,剩下的都不對。可是其實並沒有這件事,只要我們認識這個被外界稱作「幸福的家庭」,其實背後有多少互相遷就與妥協。
「了解」這個字眼,只是動聽而已。你有聽過配偶互相了解的嗎?我覺得是在開玩笑吧,我遇到的太太全部都對先生隱藏最大的秘密,連我聽了都會冒冷汗;我遇到很多先生做很多事情全世界都知道,只有太太不知道。
我對人際的建議,從頭到尾都沒有鼓勵溝通這件事,我認為溝通與了解是兩個聽起來很美可是做不到的字眼;我用得比較多的字眼是談判,聽起來很掃興,可是就是這樣子。
我從小到大完成自己想完成的事情,大部分都是在跟對方談判,我覺得你要我做的事情我做到了30分,我拿這30分來跟你談,剩下70分可不可以讓我做我想做的事?對方可能不同意,就把談判拉扯為50比50,我好像沒有透過溝通去完成這件事,因為我根本不期待對方了解我。
很多人會說你怎麼可以這樣描述家人的關係,你怎麼可以跟家人談判?小孩要玩具,媽媽就說:「等你考一百分再說。」這就是談判啊!這是愛嗎?當然會有愛,媽媽會抱著孩子說我愛你,小孩也會,但是當他落實到具體事情時,其實並不需要一味要求要了解,很多父母跟孩子互相並不了解,沒有阻礙他們彼此相愛。
就連我的父母,其實我不了解他們是什麼樣的人,但也不阻止我愛他們、他們愛我。我覺得我爸媽應該是全世界比起我的觀眾與讀者,更不知道我心裡在想什麼的人,卻也不阻止他們愛我啊!
所以那個「溝通」與「了解」這兩個字眼聽起來很美,卻跟幸福家庭一樣,是一個傳說中的字眼。你只能想好你要什麼東西,你用跟人談判的方式,去達成你要達成的事情就好了。
責任編輯:周盼儀
延伸閱讀:
留言 1
林琤淇
倆人房間門關起來就好溝通了
沒有第3者在場
就沒面子掛不住的問題😷
2020年01月28日08:35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