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藏在海鮮裡的危機! 食物中毒竟是因腸炎弧菌

健康醫療網

發布於 05月24日06:00 •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
在臺灣食物中毒案件中,藏在海鮮、常見的腸炎弧菌造成佔比相當高。
在臺灣食物中毒案件中,藏在海鮮、常見的腸炎弧菌造成佔比相當高。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海鮮當中常見的細菌性食物中毒,在臺灣食品中毒案件中,屬腸炎弧菌造成的佔比相當高,可是究竟腸炎弧菌是何方神聖?又該如何預防?食藥署來為大家解答。

小心腸炎弧菌 引起食物中毒

腸炎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主要生長於溫暖的海域,多分布於近海或出海口水域,容易棲息在底泥、懸浮物、浮游生物及魚貝類中。

這些海鮮要注意:

魚、蝦、蟹、貝類等常見的近海海鮮都容易帶有腸炎弧菌,甚至接觸過這些海鮮的刀具、器皿,都可能會交叉污染引起食品中毒。

這些症狀要注意:

常見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痛、腹瀉、頭痛、發冷與發燒等,潛伏期約4至90小時,輕微者可於數天後自行痊癒,死亡率約0.1%,腸炎弧菌在30℃至37℃時繁殖速度快,約15分鐘內可增加1倍的數量。因此,食品只要經少量的腸炎弧菌污染,短時間即可達到致病菌量。

預防三原則 清潔、加熱、冷藏

腸炎弧菌在淡水中不易存活,因此生鮮魚貝類可使用大量自來水清洗,腸炎弧菌對低溫敏感,在10℃以下,不但不生長且易致死,因此可用低溫冷藏抑制其繁殖。此外腸炎弧菌也不耐熱,在60℃下加熱15分鐘即易被殺滅,故在食用前充分加熱煮熟是最好的預防方法,並儘量避免生食。

若生鮮食品與熟食同時存放於冰箱中,熟食應覆蓋完整並置於上層,以免受到生鮮食品的污染。食藥署提醒,預防腸炎弧菌食品中毒,應遵守「清潔、加熱、冷藏」三大原則,才能讓您在大啖海鮮之餘,吃得安心又放心。

【延伸閱讀】

5月—10月是食物中毒高峰! 「冰箱保存5個小撇步」降風險

諾羅病毒少量就可致病 預防諾羅食物中毒應做好4件事!

加入【健康醫療網】Line@好友,天天關注您健康!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