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人際

哈佛、耶魯大學為何走回頭路?要求入學學生繳「美版學測」成績

商周.com

更新於 05月08日05:10 • 發布於 05月08日01:00 • 陳盈螢
哈佛、耶魯大學為何走回頭路?要求入學學生繳「美版學測」成績

美國的名校們,最近似乎回頭對考試多了些青睞。

4月,美國哈佛大學宣布下學年開始,申請入學的所有學生都要繳交SAT或是ACT的標準化考試成績,這兩類考試成績,就像是台灣的學測成績,用來檢核學生的高中學科學習狀況。這也意味著,想進哈佛,不能再只是靠著漂亮履歷申請,還得要考試考高分才行。

這個舉動,為全球教育界再次拋下震撼彈。

為什麼說是再次?因為,在哈佛之前,像是布朗大學、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頂尖大學都已經宣佈恢復此政策,重新要求學生繳交SAT或ACT成績。

這群頂尖大學可以說是逆風潮流,率先起義。

其實在過去四年,已經有超過兩千家美國大學決定不參考標準化考試成績,而是單純綜合評量學生的高中學習表現、老師為他們寫的推薦信,還有其他校內外優異表現等多元資料。

剛開始,這些大學是因為疫情導致標準化考試停辦。但到後來,多數大學都選擇延長這項政策,主要是他們認為,不參考採納標準化考試成績,可以增加新生報名的件數,為大學校園帶來多元化。

但如今,當台灣持續朝向多元方向,拓寬入學管道,美國也還有上千所大學,不參採標準化考試成績的同時,為什麼這些美國頂大選擇走「回頭路」? 將考試成績和學習歷程並重,重新納入是否接受學生申請的一環。

哈佛大學Edgerley家族文理學院院長荷比・霍克斯翠(Hopi E. Hoekstra)在公開聲明中提到:「無論他們(學生)的背景和生活經歷如何,標準化考試成績都可以用來預測他們的大學和未來表現。」而且,哈佛也指出,他們從過去經驗發現,當學生不繳考試成績時,反而可能隱瞞部分信息影響招生委員會判斷,還有可能影響弱勢生權益。

也就是說,他們選擇重新要求學生繳交SAT或ACT考試成績,為的是更精準預測學生的未來發展,幫助招生過程更菁英化(meritocratic),同時又能增加社會多樣性(socioeconomic diversity)

這項說法來自非營利組織Opportunity Insights(中譯:機會洞察組織)的研究。該組織是由長春藤聯盟大學的經濟系教授組成,教授所代表的學校包含哈佛大學、布朗大學等。

他們分析了2017年至2022年,就讀8所長春藤聯盟大學內,不同族裔、家庭、性別的學生的3種成績:高中GPA(Grade Point Average,成績平均績點)、標準化考試SAT或ACT成績、大學一年級的GPA。

他們有三大發現。

SAT或ACT拿高分的學生,更容易在大一拿高分

他們發現,在SAT或ACT得到最高分的學生,他們大一的GPA,會比標準化考試成績落在前25%的學生高0.43分(編按:在美國,GPA滿分是四分)。此外,團隊還發現,當學生入學時沒有繳交考試成績,他們的大一GPA,會比起入學前繳交考試成績的學生還要低。

也就是說,在名額有限的情況下,校方又不採納考試成績,不僅難分辨哪些學生更合適就讀常春藤,更會佔用掉其他更合適就讀的學生名額。

高中成績「通膨」已經不具有真正的鑑別力

既然標準化考試可以預測大學表現,那麼高中GPA呢?可惜的是,研究團隊發現,若是將高中GPA滿分4分的學生,與GPA3.2分的學生相互比較,這兩類學生在大一階段GPA竟相差不到0.1分。

這個問題核心,其實是美國學生的高中校內成績正在「通貨膨脹」。根據辦理ACT的非營利組織統計,去年,美國ACT平均成績已經是32年來史上最低,連年創新低。甚至,美國還有將近半數學生沒有達到任何科目基準。

但詭譎的是,10多年來,美國高中生的核心科目GPA卻是逐年上升。甚至有高中退休老師投書紐約時報呼籲,打分數請考慮給B+,而不是給表現尚可加強的學生A-。

也就是說,高中老師給的GPA,根本不足夠用來判定學生的未來表現是好是壞,失去了鑑別力。無論是不要求學生繳交考試成績,或是只要求學生繳交高中GPA這類成績,都會衍生出招生不公平的情形。

學生無論背景,當SAT或ACT成績相近,大學GPA也相近

可是當大學參採標準考試成績,會不會對學習資源比較少的學生產生偏見?答案是不全然。

因為他們發現,升學率高和升學率低的高中畢業生,如果擁有一致的標準化考試成績,那麼即便他們的求學環境不同,也不會影響到他們的大一GPA。而團隊將此下定論是,大學參採標準化考試成績,不會受到學生的求學背景影響。

不過,團隊也在結論中坦承,低收入家庭的學生與高收入家庭的學生相比,低收入家庭的學生SAT或ACT成績確實比較低。而且,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參加標準考試的可能性比較小,這就會關乎到更深層的不平等問題,這份研究並沒有針對這類問題提出對應的解決方案。

過去有人認為,不參採考試成績可以幫助大學更多樣化。可是近年陸續有美國研究指出,當大學不一定要求SAT或ACT成績時,這些學校卻沒有明確證據可以用來說明,因新制度,增加家庭經濟弱勢學生,還有女性學生。

對此,台北大學社會系教授陳婉琪表示,這類研究難做,因為校園文化、社會風氣等處處都是變因,「光是優勢弱勢如何定義,就可以有千萬種方法,(所以)沒有很強大的理由要採納A篩選方式,不採納B篩選方式。」長期幫助學生申請海外大學的明道中學國際部主任也強調,美國此舉「不是把SAT當作是入學的『唯一』標準,並不是相信成績就是一切。」

只是即便是如此,幾位頂大教務長也認同,美國經驗仍然值得台灣借鏡。畢竟台灣未曾全面性取消參採學測成績作為入學門檻,但是透過美國經驗會看見,在綜合評量下的標準化考試成績SAT或ACT仍然有其不可取代性,不是追求進步就得放棄傳統工具。

核稿編輯:吳中傑
責任編輯:林易萱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1

  • ちえ
    不管有錢沒錢,考試是較公平的,否則有錢人花錢找人包裝紈絝子弟進哈佛,這樣讓招生委員看到都是假象,還是哈佛、耶魯聰明
    05月09日07:31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