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觀點投書:王定宇說的罷免第一響─從台大社科院罷免案看何謂「政治進入校園」

風傳媒

更新於 02月23日21:30 • 發布於 02月23日21:30 • 徐致遠
台大社科院學生會長因接待馬英九基金會陸生團遭到罷免。(資料照,取自台灣大學粉絲專頁)
台大社科院學生會長因接待馬英九基金會陸生團遭到罷免。(資料照,取自台灣大學粉絲專頁)

台大社科院學生會於近日通過了學生會長罷免案,時任會長郭又睿遭到罷免。

回顧罷免提案緣由,即有部分社科院學生對於去年12月時,馬英九基金會的陸生團參訪台大社科院不滿,其中包含對接待學生遴選透明度的質疑、陸生團來台後的發言爭議以及對於陸生團部分成員具有共青團身分而表達疑慮等。導火線是社科院學生會方面發出的聲明,最終使得部分學生提出罷免案。

罷免案通過後,罷免方的學生代表也發出聲明,並表達此案具有重要宣示意義,象徵著罷免制度在校園選舉中的可行性,是校園民主的重要實踐。

筆者身為學生自治長期以來的參與者,深知校園內公共參與的重要,任何的意見表達都是學生會會員/學生可以採取的手段,罷免亦同。

罷免制度在法規完善且運作良好的大學學生會(如台大、政大)是必然存在的,而罷免不若彈劾,毋需該職務的持有者有法律上的違失才具有正當性及合法性,這意味著「只要有人不爽就能提起罷免」,而台大社科院學生會長的案例可以說是近年來最被輿論關注的一起,也是政治性最高的案例之一。

在罷免結束後,諸如Facebook以及Threads等平台皆有支持「大罷免」的民眾、親綠民眾及罷免立委的粉專及社團在慶祝台大社科院罷免案的勝利,認為這是「大罷免前哨戰」,並以「大罷免第一槍」等敘述來將本案與全台立委的「大罷免」連結,將其作為重要里程碑及政治性罷免案的順利。

王定宇委員也在臉書上指出,這次台大的罷免案,是「成功罷免第一響」。試問王委員,「第一響」的意思是什麼?還是說您還有得知其他學生會的罷免案?若以上皆非,不就是想試圖將該案與全台大罷免串連起來嗎?

筆者可以認同學生會及學生自治可以是政治的一環,但將校園內對特定學生會幹部的罷免案與當前的立委「大罷免」連結,似乎有點操作過頭了,也陷發動罷免的學生於不義。有多少對罷免方學生代表的攻擊,如「去民進黨求職」、「綠營側翼」及「找到工作了」等指控如雪片般飛來,若他們不出來澄清,這樣的現象不就讓大家有更深的聯想,甚至某些程度上做實了這樣的指控?再退一步,即便罷免方在身份上、行為上及立場上都與綠營毫無關係,校園民主的罷免也被全台大罷免的政治運動給收割了。

且若單純為網路上的較為激進的社群所發表的言論也罷,但身為執政黨民進黨的委員,將學生會罷免與全台大罷免牢牢綁在一起、試圖將這個政治運動的輿論壓力強壓在一位台大學生身上,一來證實了民進黨在背後煽動針對藍白陣營的大罷免,意圖推翻去年的大選結果,二來則顯示民進黨委員對罷免社科院學生會的支持,最後則是自以為是的收割心態,實在不是一個民意代表該做的事。

又有人說,郭又睿被起底有參加國民黨青年團,因此活該被連結大罷免、這就是「政治進入校園」。

筆者參與學生自治的這幾年,遇到了許多對社會參與及公共事務有熱忱的同儕,也因此他們未必僅止於參與大學的校務治理,有不少人也同時參與政黨及社會團體,無論是藍、綠、白還是黃,皆有人參與,這表示大家相信能藉由參與不同性質及層級的組織來改變這個社會,是具有高度理想型的。

我並不認為學生自治組織的成員參與特定政黨活動或具有黨籍就是「政治進入校園」,因為多數人還是會顧及分際,將政黨立場與校內的施政方針做一定的區隔,也不該在特定事件中配合政黨發起之行為。若做好前述的前提,「身份」完全不會是問題,應該聚焦在「行為」上,即便不具有特定政黨的身份,許多認為學生自治皆是一群政治狂熱者的論述,其原因在於學生會在位者的行為或極為外顯的意識形態,其未必具有政黨的身份,但以學生會組織的名義參與與特定政黨立場相近的活動,這就符合多數大眾直觀認知的「政治進入校園」。

王定宇委員及罷免團體將具有國會席次攻防意涵及對於特定政黨身份的圍剿行為與學生自治連結,將學生發起的罷免行動與外部政治運動結合,並將其作為罷免方的政治資本,這才是赤裸裸的「政治進入校園」、將霸凌學生作為升溫罷免大輿論的政治工具。(推薦閱讀:王義雄觀點:賴清德真愛中華民國,該放棄台獨避免兩岸戰爭

*作者為前國立政治大學學生會會長、現為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