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系列報導1】酒精催化下的悲劇慶生派對──台灣酒害防制的空白與危機

報導者

發布於 2022年05月09日06:46 • 文字/何柏均;攝影/林彥廷 何柏均;設計/江世民;核稿/方德琳;責任編輯/張詩芸、陳思樺
台灣近10年來,青少年飲酒盛行率增加了一倍以上,讓學者非常憂心青少年飲酒已常態化(圖非文中當事人)。(攝影/林彥廷)
台灣近10年來,青少年飲酒盛行率增加了一倍以上,讓學者非常憂心青少年飲酒已常態化(圖非文中當事人)。(攝影/林彥廷)

台灣酒類飲品法令寬鬆、販售不設限,從超商、小吃店或雜貨店皆隨手可得。10年來,台灣青少年飲酒盛行率增加了一倍以上,讓學者非常憂心青少年飲酒已常態化。不僅如此,國人酒精消耗量也節節上漲,正與國際各國逐步加嚴「酒精管控」潮流背道而馳。
《報導者》透過公衛學者、戒癮醫師的觀察與爬梳國際衛生組織在酒害防制的努力,看見台灣逐漸失控下的台灣酒害防制現況,可能讓更多年輕人步上酒癮的道路。

"Happy birthday to you!"生日快樂的歌聲迴盪在淡水河畔,今年3月25日,新北市淡水7名剛上高中的學生,為當天16歲生日的同學慶生,大夥相約一間美式餐廳聚餐,酒精帶來慶生的序幕,他們總共點了8~9杯的啤酒與調酒,一邊吃著漢堡、薯條,酒酣耳熱之際,開始鼓譟壽星要跳水慶祝,同行友人有些勸阻、有些吐出激將話語:「你敢不敢啦?」壽星在幾分酒意壯膽之下,脱了上衣從淡水渡船頭跳下,一場悲劇就此發生──大夥看壽星掙扎著無法游上岸,大驚之餘丟下岸邊的救生圈,人卻無法撈到,趕緊報案,警消到場時人已沉入水中,案發3天後才在距離跳水地點數百公尺的地方找到遺體。

台灣酒精可近性高,青少年飲酒盛行率上升

部分超商將門市改裝成酒吧,特別販售生啤酒等酒精飲品。所謂的熱門商機正快速增加青少年買酒的便利性。(攝影/林彥廷)
部分超商將門市改裝成酒吧,特別販售生啤酒等酒精飲品。所謂的熱門商機正快速增加青少年買酒的便利性。(攝影/林彥廷)

一場慶生變成忌日,看似單純的意外,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卻在醫師、公衛學者的社群裡引起討論:「未成年飲酒的問題愈來愈嚴重了!」禁止18歲以下青少年飲酒的法令如同虛設,青少年買酒、公然喝酒已經是隨處可見的現象。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2030兒童醫療與健康政策建言書》指出,12~18歲青少年族群飲酒盛行率在這10年來倍增,從2009年12~14歲及15~17歲的飲酒盛行率分別為5.6%與11.6%,到了2018年卻分別上升到12.9%及28.3%,推估約有將近50萬的未成年人有飲酒的習慣。

過去5年,國內知名連鎖超商積極搶進酒類品項,不僅年年夏日舉辦「國際啤酒節」引進各種國家啤酒,甚至針對年輕族群做設計,以低酒精含量(酒精含量3%以下)主打「微醺」,加上包裝設計以繽紛色彩、插畫視覺為主。近2、3年,有超商更將某些門市改裝成酒吧,特別販售生啤酒等酒精飲品。業者相中的熱門商機,正快速地增加青少年買酒的便利性。

東方線上消費者研究集團長期關注國內飲品市場,研究主任簡嘉余觀察,10年前,買酒通路多半在專賣店,或到酒吧飲酒;然而近年來各大量販店、連鎖超商加入,成為主要買酒通路之一。一項由「東方線上 E-ICP 消費者行銷資料庫」所進行的調查顯示,「如果以調和式酒精飲料、氣泡式水果酒來看,從便利商店賣出的比例最高,其次是連鎖超市;從便利商店購買啤酒的比例,也在近5年來增加6%,」簡嘉余說。

從法令一路寬鬆:未成年買酒幾乎沒人管,責任推給店員

便利商店、超商裡,都常見酒類促銷活動。(攝影/林彥廷)
便利商店、超商裡,都常見酒類促銷活動。(攝影/林彥廷)

台灣擁有全球密度第二高的便利超商,業者主打「巷口就能買到酒」,這讓長期主持台灣「兒童酒精相關經驗追蹤計畫」(AREC)的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陳娟瑜非常擔心。她在多次的研究中發現,未成年人喝酒已經不是稀有經驗,而是常見的事,也看到未成年者飲酒盛行率「常態化」上升,「因為台灣對酒精的可近性太高了!」從超商就可以看到酒類雖設有專櫃,但總是跟甜甜的蘇打飲料放在一起,隨時擺在民眾眼前供選擇。

陳娟瑜指出,歐美國家購買酒精飲料都有嚴格的限制,烈酒得在領有相關執照的地方才能販售,否則只能在酒吧內喝到;歐美法律也規定,賣出任何酒類前一定要確認購買者的年齡,確保酒精飲品不會這麼容易被未成年人取得。

但在台灣,酒類販售規定在廢除公賣制度後,2002年財政部的《菸酒管理法》上路,開啟了非常寬鬆的酒類制販賣制度。相對於多數國家要申請許可才能賣酒,台灣只要營業登記記載即可,從餐廳到超商、小吃店到檳榔攤,皆可販售酒類,僅規定在賣的地方加上警語標誌,且不得在「自動販賣機、郵購、網購等其他無法辨識購買者年齡」的地方販售。在無論幾歲皆隨手可得酒精的情況下,只能透過販賣者的良心把關,讓酒類在台灣宛如一路綠燈、販售無阻。

即便「禁止未滿18歲青少年飲酒,也禁止提供酒品給未成年」是台灣僅有的幾項酒品管制法令之一,《報導者》追蹤發現,《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訂有罰則,但遭到處罰的機率卻很少,青少年飲酒的問題不斷發生。

「幾乎整個社會除了老師,就只剩警察會管未成年人抽菸、喝酒、吃檳榔了。」

新北市一名承辦青少年業務的少年隊警員透露,現在(新北市)每年抓了100多件未成年飲酒送社會局裁罰,但最後業者只要推說無法確認購買者年齡、或是沒有購買當下的證據或影像,往往裁罰都不會成立,除非要等到像淡水少年喝酒慶生後跳水出了事,賣酒的店家才會被罰。

新北市社會局兒童少年福利科科長劉倩如也坦承:「被發現的是冰山的一角而已,去裁罰業者的時候事證是否完備,又有落差。」

而處在販售酒品第一線的店員小吳(化名),就向《報導者》透露,雖然公司員工訓練時會提醒不得賣酒給未成年人,但根本沒強制力要求對方出示證件,「有些看起來就未滿18、又穿著便服」,若遇到問題學生想買酒,怕惹上麻煩,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賣給對方。小吳還說,超商店員要做的事太多了,泡咖啡、理貨、結帳、打掃⋯⋯若連能不能賣酒也推給第一線店員去管,「根本不合理!」

從第一線店員到執法單位都無法嚴格把關,正暴露台灣整體社會缺乏對「酒害」影響的理解,也無防備之心。

愈早接觸酒精,對青少年危害更高

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陳益乾,也擔任酒害防制協會理事長,從事酒癮治療與酒害研究30多年。(攝影/何柏均)
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陳益乾,也擔任酒害防制協會理事長,從事酒癮治療與酒害研究30多年。(攝影/何柏均)

從事酒癮治療與酒害研究30多年的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陳益乾指出,除了酒精對青少年的腦部發展有巨大影響之外,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一份研究指出,未成年第一次喝酒年齡愈早、未來患有酒癮的機率愈高。該研究顯示,青少年若在15歲左右接觸酒,會比20歲以後才飲酒,酒癮機率高出4倍,且酒精不知不覺讓未成年者的腦部受到傷害,「讓人高興也喝、不高興也喝」。

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任黃名琪則表示,「酒精成癮」所造成的行為失調是一種慢性腦部疾病,短時間內看不出來,但日積月累就出現狀況,因為酒精帶來的刺激,會讓腦幹的中腦區域受損,加快腦部退化萎縮速度。而負責情緒控制(如打架前踩煞車)、專注力的前額葉,更是要到20歲左右才會演化完全的腦區。也因此禁止未成年人飲酒,成為各國必備的酒害防制準則。

目前,許多國家為了保護青少年,不斷把可接觸酒精的年齡提高,美國甚至規定青少年要到21歲才能喝酒。然而在台灣,可抽菸年齡正預備調高到20歲,飲酒年齡仍然停在18歲以上就可飲酒,且管制非常鬆散,「跟一些第三世界國家一樣,」陳益乾感嘆。

Flourish logoA Flourish data visualization
Flourish logoA Flourish data visualization

WHO將酒精視為非傳染病四大共同危險因子

酒在台灣生活文化裡,是常見的社交互動觸媒,但青少年在低劑量的酒精催化下,容易產生興奮、愉悅、放鬆,但風險往往就在這一瞬間,由放縱與脫序造成傷害(圖非當事人)。(攝影/林彥廷)
酒在台灣生活文化裡,是常見的社交互動觸媒,但青少年在低劑量的酒精催化下,容易產生興奮、愉悅、放鬆,但風險往往就在這一瞬間,由放縱與脫序造成傷害(圖非當事人)。(攝影/林彥廷)

發生憾事的淡水少年,當天和朋友在美式餐廳慶生,翻開店內菜單發現,套餐飲料選擇直接提供啤酒,餐廳內也提供各式調酒,在慶生歡樂氣氛之下,讓這剛上高中的青少年,初嚐酒精帶來的愉悅,殊不知背後潛藏高度風險。

陳益乾指出,酒在我們生活文化裡,是常見的社交互動觸媒,青少年在低劑量的酒精催化下,容易產生興奮、愉悅、放鬆,但「急性」風險往往就在這一瞬間,由放縱、脫序造成傷害。

但慢性的風險也隨之而來,如果當酒精攝取量慢慢地變多,「就會變"want",不再是原本的"like",生理上必須得到酒才會滿足,這就是成癮了,」陳益乾解釋,這時候的酒精傷害就是長期且慢性,變成一輩子的事了。

酒精傷害對青少年影響甚鉅,對成人也一樣具殺傷力。早在1970年就成立的美國國立酒精濫用和酒癮研究所(NIAAA)指出,酒精會影響生理跟心理;陳益乾補充,有高達156種疾病診斷碼跟酒有關。

酒精帶來的危害,引起各國重視,WHO將酒精視為非傳染病四大共同危險因子。如同WHO在2003年訂定出「菸害防制」的政策框架一樣,他們也在2010年宣布訂定「減少有害使用酒精全球策略」,目標是全球酒精消費相對減少一成;最後全球有193個國家在世界衛生大會(WHA)上簽署通過「全球酒品危害防制策略」,為防制全球酒品危害重要的里程碑。

與國際潮流背道而馳,台灣近10年來酒品販售更普及,進口酒類品項更多元,使得國人的酒品消耗量節節上升。

社會與個人健康的隱形炸彈:被低估的酒精消耗量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在每4年一次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中,對國人飲酒做出基礎的調查,最近一次的2017年報告顯示,成年人的飲酒率約43%,推估約有843萬飲酒人口;一個月內曾出現暴飲的情況則維持為5%左右,推估約有100萬民眾有暴飲情形。

陳益乾指出,除了飲酒率外,要觀察台灣問題性飲酒狀況,最好的觀察指標就是每年的酒精消耗量。《報導者》透過爬梳財政部「酒類產製統計資料」發現,進口最多的啤酒、威士忌、紅酒,皆逐年成長,台灣總體酒類銷售量更是逐年升高,2021年酒類銷售量來到7億7,600萬公升,相較於10年前成長了6.93%。2012年行政院社會統計指標指出,15歲以上平均每人純酒精消費量達3公升。

「國內酒精消耗量可能被低估,」陳益乾指出,「很多來求診的酒癮病患是勞工階級,喝的都是指示用藥的保力達B、維士比等藥酒,」這些產品打著藥品名稱、但其實酒精含量高達10%,在工地福利社、檳榔攤等處皆可買到,「這一類的酒精消耗量並沒有被統計到!」

「明仔載的氣力,今仔日給你攢便便。」透過知名演員代言的維士比、保力達B被歸類為「甲類成藥」,依法,應只能在藥師駐店管理的藥局販售。這類的「酒」根據相關報導,一年可以銷售出1億5千萬瓶,零售金額破百億元。

酒駕、家暴、性侵,酒精帶來巨大社會成本負擔「等於賺1塊賠2塊」

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陳娟瑜,長期進行《兒童酒精相關經驗追蹤計畫》(AREC),非常關心酒精在特定族群帶來的危害。(攝影/林彥廷)
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陳娟瑜,長期進行《兒童酒精相關經驗追蹤計畫》(AREC),非常關心酒精在特定族群帶來的危害。(攝影/林彥廷)

「大家現在可能會覺得抽菸有害,但喝酒呢?」陳娟瑜看到愈來愈高升的酒品消耗量,不禁反問。

她指出,菸、酒都是濫用毒品前的入門物質,在許多相關研究調查中發現,沒有碰過酒跟菸就去用毒品的未成年人幾乎很少,因此從預防觀念來說,把菸跟酒預防到一個程度,自然毒品的問題也會下降。

「但我們現在對酒害的認識就好像20年前的菸害,保持開放。現在若不建立起酒害的觀念,永遠不會進步!」

陳娟瑜說,以酒入菜在台灣社會已是一種文化,許多人也認為少量飲酒有益健康,但已被各種醫學研究證實並非如此,喝酒對於心血管的保護效果遠遠被致癌風險所抵消;因此從健康風險的角度來看,攝取酒精就有可能助於酒害發生。

台灣酒類管制少、賣得多,龐大的稅收,讓減害成為公、私部門不願費事觸碰的那一塊,卻長期忽略酒害防制對民眾健康的重要,往往只等到傷害(如酒駕肇事、家暴、性侵)發生,才緊急補破網,做損害控制的事,問題永遠解決不完。

因酒精所造成的社會經濟損失,甚至因酒精造成人類健康損害帶來的醫療成本是非常巨大的。長期進行菸、酒害研究的陽明交通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李玉春指出,台灣可歸因於飲酒死亡而損失的社會成本,由2009年448.45億元上升至2014年的499.76億元,醫療成本為21.49億元,間接罹病成本為14.02億元。

酒精帶來龐大的社會成本,但政府每年透過酒稅的收入大約250億元左右,「等於是賺一塊,就要賠兩塊在付出相關的成本,」黃名琪說。

全球著手酒害防制,台灣卻裹足不前

2010年,WHO訂出全球酒害防制策略,其中列出10項指標,讓各國政府可以進行酒害防制;同年,時任衛生署國健局(現為國健署)也推動台灣酒害防制立法,包括課徵酒品稅捐與限制廣告等策略,卻遇上重重困難,當時僅提出相關草案,連衛生署的大門都走不出去(指法案送往行政院定案)。

一名國健署資深官員私底下表示,因為酒的利益太龐大,當時政府一提酒害防制立法,馬上引起國內外各大酒商的注意,許多國際酒商總部的高層立刻從歐洲飛來台灣拜會政府官員,「關說壓力馬上就來!」最後酒害相關立法戛然而止,酒害防制再也沒有在台灣被討論,從此噤聲長達近10年。

根據WHO統計,截至2016年已經有80個國家訂定國家酒精政策、8個國家有訂定地方酒精政策及11個國家完全禁止酒精,但台灣酒害防制推動,僅在國健署的「菸害防制組」編制之下,對比菸害防制在台灣推展的成效與銜接國際菸害的腳步,「酒害」實在是裹足不前。

長期研究相關國際酒害防制法律的中正大學法律學系教授盧映潔發現,近年來,各國逐步強化對酒品的限制。即使與我們國情、飲食文化接近的日本,也在國民健康政策白皮書「健康日本21」中,對於三大族群訂下減少或零酒精供應的目標,分別是減少高風險酗酒者的數量,以及促使未成年人與孕婦零飲酒。

日本更把合法飲酒年齡提高到20歲,若業者違法賣酒給青少年便取消營業許可,販售酒品的自動販賣機也大幅減少。

酒害政策散落各處,國健署:「盼跨部會合作」

停滯了多年的台灣酒害防制,曾在2017年「司法改革國是會議」中再度燃起了一點火苗,決議內容指出「儘速制定酒害防制法,使國人遠離酒害」,爾後衛福部召開相關的專家學者會議,國健署更在2018、2020年進行兩次金額各高達460萬元的「酒害防制政策評估」,比較台灣與WHO、世界各國的酒害防制政策落差進行比較。最後,相關報告卻無法對外公開,僅提供政策評估結果、現行政策的不足,把建議分發給政府各部門進行盤點。

國健署菸害防制組簡任技正劉家秀表示,與慢性病有關的四項風險因子,都屬於國民健康的問題,因為菸、運動跟飲食營養,對國人健康有直接影響,這三項都大力推動;至於酒的部分,他說從數據來看,「在台灣問題並不大,」只有在少數特殊族群比較嚴重,所以才沒有特別推動。

「我們更關注暴飲的問題,呼籲在聚餐場合不要勸酒,減少飲酒過量的狀況。」

面對WHO提出更完整的酒害防制戰略,劉家秀說,「這些指標其實我們都有在做,」包括財政部、衛福部與內政部等部會,對酒害政策已有相關規定,包括規範酒類製造、輸入、販賣與防制酒駕跟酒癮治療等,都有持續推動,只是散布在各部會,「應該是不會有什麼政策落差,」但WHO若有更好的建議會參考採用,至於管制酒精銷售、限制促銷,則要去問財政部。

劉家秀認為,目前台灣在酒害政策比較不足之處,主要為公共場所的飲酒政策,但推動公共場所飲酒仍待凝聚共識,未來台灣的酒害防制將放在未成年的保護、孕婦、或是特定族群,他期盼跨部會合作,降低飲酒對民眾與社會的危害。

專家呼籲「三級預防、三步減災」,斷開利益鎖鏈

長期研究酒害防制的陳益乾認為,酒害一定要從預防的概念去做,分三級來預防:第一級是環境乾淨(clean),他以美國酒害防制為借鏡,美國商店需要特殊營業執照才能賣酒,包括賣酒的時間、賣酒的對象都有規定,這是非常重要的管制;第二級是酒癮的治療;第三級才是損害控制,建立更嚴格的酒駕罰則、保護酒後家暴、性侵的發生,這樣才能更完整解決台灣酒駕或是公衛的問題。

「我們要防制酒害就要知道害在哪裡,害有多少?」黃名琪憂心台灣投入在相關研究太少,不願面對酒害帶來了多少醫療、社會成本上的危害。她指出,至少要開始有專門的酒精相關年報(annual report),一開始做不到也可以從雙年報做起,「至少我們開始知道要防制什麼,」再根據WHO酒害防制的10大策略,開始監控酒精銷售,逐漸降低飲酒盛行率。

盧映潔建議,應先從三步驟著手:將販賣酒精重新納入國家許可制的範疇、禁止酒類促銷、開徵酒品健康捐。她指出,WHO以及許多國家皆將販賣酒精納入國家許可制的掌控範疇,以此箝制業者無責任與違法的銷售行為,否則僅在違法時透過單純的罰款,無法遏止業者因酒類龐大商機而違反規定,特別是販賣酒類給青少年。

另外,透過限制酒類的促銷行為,避免更便宜的酒造成消費量增加,而導致過量的飲酒行為,也可杜絕業者薄利多銷的商業模式。她也建議開徵酒品健康捐,但這需要修改法律作為政策基礎,冀望政府相關單位盡早擬訂相關草案,才能真正減少酒害的發生。

※ 提醒:禁止酒駕!未滿18歲禁止飲酒 飲酒過量害人害己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104

  • 煙有健康捐 酒怎麼不健康捐? 兩個一起斷啊
    2022年05月09日12:17
  • Jacky Weng(翁同學)
    執政者無能讓教育大失敗
    2022年05月09日12:25
  • 志鴻
    首先聲明!我自己也會抽煙喝酒 但每次看到這種文章內容都覺得很ooxx 又要賣又要指責 搞得好像喝酒抽煙的人都次等公民 就通通都禁止不就好了? 全國禁菸禁酒這樣最快! 都不會有二手菸的問題 也不會有酒駕的問題 菸酒公賣局直接廢掉 也不準進口相關產品 我一定舉雙手贊成!
    2022年05月09日12:26
  • 阿杰
    白痴死一個算一個啊, 大推酒類平價化
    2022年05月09日12:19
  • 俊瀚
    酒駕先關20天 再罰款吊銷駕照
    2022年05月09日12:20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