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王宏恩:蔡英文中產階級選票流失、國民黨現任者守成有功、小黨處境艱困

端傳媒

更新於 2022年11月28日02:44 • 發布於 2022年11月28日02:36 • 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

如何評價這一次的2022台灣地方選舉?整體來說,變動不大;細部來說,投票率低落、蔡英文流失中產階級選票、國民黨佔多數的現任者守住四年前的原支持者,三者共同造成了2022年的地方大選結果。

整體選票結構變動不大

光從結果整體來看,其實變動與2018之間差異並不大,民進黨從贏下六個選區變成五個、國民黨從15個變成13個。兩大黨總共獲得的選票,民進黨在2018年獲得了500萬票,四年後變成474萬票,流失了5%;國民黨在2018年共獲得610萬票,四年後變成570萬票,也流失了6.5%。(尚未加上延期選舉的嘉義市,所以最後流失不會那麼多)。光從總得票來看,兩大黨都略有減少,就連國民黨的「超級母雞」侯友宜票,得票也與四年前相當;而盧秀燕票比四年前少、蔣萬安得票也跟四年前的丁守中相同,這些母雞顯然並沒有多拓出了什麼新興的票源。

假如我們觀察地方議員選舉,民進黨議員當選者從238席成長到277席,國民黨從394席減為367席,無黨、小黨從280席下降為266席,從中我們可看到民進黨支持者的「分裂投票」(議員支持民進黨、但縣市長沒有支持),這可能暗示了民進黨的縣市長提名者並未成功地擔任起母雞帶小雞的任務,但也代表民進黨在基層的表現不差,仍具一定實力。

而各大黨失去的席次大多是已經不得再連任的開放席次(open seats),包括基隆市、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等都是,而其它縣市則大多是現任者爭取連任的守成席次,因此總共變動實在不能說大。

2022年11月26日,市民在台北萬華區的票站內投票。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2年11月26日,市民在台北萬華區的票站內投票。攝:陳焯煇/端傳媒

投票率史上最低

前面提到的兩大黨得票流失的同時,各個小黨的選戰表現也不佳,民眾黨大量提名,卻在台北市表現不如預期、沒有獲得民調中該有的席次比例。這尤其在對小黨有幫助的「不可轉移單票制」(SNTV)裏沒有拿到該有的席次,代表民眾黨在配票(同選區候選人得票差異極大)與提名策略上可以多加琢磨。而時代力量與基進黨同樣斬獲有限。這兩年台灣有過半的民眾不認同自己屬於任何黨派,這些過半的選票理論上可以由小黨成功地在地方議員選舉中捕獲,但小黨錯失了這個機會。

錯失的原因,一個可能是來自於這次投票率史上最低。本次選舉整體投票率僅61%,其中六都僅59%,其他縣市為64%。假如跟解嚴以來相比,可以看到直轄市的投票率在過去30年不斷下降。不算還沒選的嘉義市的話,2018年有1265萬人投票,2022僅有1159萬人投票,少掉的一百萬個選民也讓小黨同時受傷。

為何投票率會比較低?除了下雨、COVID-19剛解封出國玩,以及政黨認同者比例較低之外,負面競選成為這次大選的結構性因素。特別的是,這次三大黨都有負面競選的誘因,共同讓投票率低落。

對於國民黨來說,由於大多數的候選人都是2018年獲勝的現任者,因此會希望低調競選、減少變數、順利爭取連任。加上因為蔡英文總統的滿意度仍然較馬英九、陳水扁同期為高不少,因此國民黨候選人幾乎沒有直接挑戰蔡英文、升高藍綠對抗,而是主要專注地方議題、或僅攻擊同選區的民進黨對手。

對於民進黨來說,大多數提名的都是挑戰者,因此具有攻擊現任者、降低對方得票的策略,否則無法打敗上次獲勝的現任者。從民眾黨的角度來看,民眾黨的主要訴求是藍綠一樣爛,當然也樂見對兩大黨的攻擊,來擴大自己的市場。而當負面競選成為競選主軸時,自然會讓選民覺得投票動機降低,怎麼選都選到有瑕疵的候選人,最後放棄投票。

2022年11月26日,民眾黨新竹市長候選人高虹安的點票晚會。攝:黃永俊/端傳媒
2022年11月26日,民眾黨新竹市長候選人高虹安的點票晚會。攝:黃永俊/端傳媒

蔡英文流失中產階級選票

即使各黨在這次選舉都有選票流失,但是民進黨的選票流失是更為系統性集中的,尤其是蔡英文的得票與本次民進黨候選人得票之間的差距,跟中產階級有很大的關係。

首先,假如我們比較這一次民進黨候選人在368個鄉鎮的表現,與民進黨2020年在立委選舉不分區選票間的催票率(得票除以總選民數)變動,可以發現變動不大。立委不分區選舉票是一人一張,可以選擇所有政黨,所以可以作為該政黨在各地的「核心選民」的數量。

在下面這張圖,虛線以上代表的是民進黨2022年表現比2020年立委不分區好的地區,可以看到大多數民進黨的兩次得票都在虛線附近,意謂著民進黨在各地都已經動員出兩年前的核心支持者了,甚至在一些嘉義縣山區還有額外斬獲。

然而,除了民進黨核心支持者(480萬票)外,蔡英文在兩年前以817萬票獲得連任,2022民進黨也僅有跟兩年前類似的474萬票,剩下的343萬票到哪去了?假如我們單純比較2020蔡英文選票跟2022民進黨選票(如下圖),我們可以發現民進黨幾乎在大多數的選區都有得票流失(虛線下方),尤其是在上次得票中間偏多的地方,票掉得更明顯。(圖中間偏下方)

進一步分析,我認為蔡英文主要流失的選票,在於都市區的高教育程度的選民,這些選民因為受到林智堅論文門事件影響,以及仍然高的房價影響,因此從支持蔡英文轉而成為不投票(即使蔡璧如後來同樣也有論文爭議以及學位被撤,但林案的網路聲量與媒體曝光顯然較大)。

假如我們觀察下圖蔡英文的票與2022年民進黨票數的落差變化,可以發現票數掉最多的地方是人口密度高的都市、教育程度高的選區(兩張圖右下角)。相較之下,民進黨反而在一些選民具大學學位比例較低、人口密度較低的選區有比兩年前更好的表現(兩張圖左上角)。

雖然蔡英文目前在各項民調中的滿意度仍高,而民進黨也順勢把蔡英文作為最大的母雞來推動整場選戰,但這一次蔡英文僅能動員出民進黨自己的支持者,卻無法繼續往外拓展其他支持者,尤其是在2020年投票給蔡英文使其獲得817萬票的都市與高教育程度選民。民進黨的競選團隊顯然也注意到這一點,因此選前的主要訴求喊出了817萬、喊出了去投票,但最後仍成效不彰。

國民黨順勢守成,但並未開源

那麼,這些民進黨流失的都市與高教育程度選民有被國民黨接收嗎?假如我們以同樣的方法來分析這一次國民黨候選人在368鄉鎮的催票率,是否有在什麼地方集中的話,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無論是觀察韓國瑜2020年得票與本次催票率的變化(如下兩圖),或是我額外分析國民黨2020年政黨票分布與本次縣市長選舉催票率之間的變化,基本上都跟人口密度、高教育程度零相關(因為政黨票與韓國瑜得票分布極為類似,故省略)。

從下面兩張圖來看,國民黨大致上在不同層級的選區都有所斬獲(所以大多數的點都高於y=0的軸線),但是分布均勻,且也在類似的選區有損失,整體來說並看不出明顯的趨勢,與前述蔡英文的明顯趨勢不同。且如前述所提及,相較於2018,國民黨整體的得票數字也是下降的,因此我認為光從數字來看,國民黨並未在這一次的地方選舉拓展出特定背景的新票源,而這也整體反應在侯友宜、盧秀燕、蔣萬安的票數不變或減少上。

統獨脫鉤的威脅與機會

總結來說,即使蔡英文與民進黨喊出了抗中保台,但從結果來看,兩大黨得票與席次整體結構變動不大。這個結果很難說是台灣民眾反對抗中保台、或是支持親中。從大多數的民調來看,台灣民眾多數仍然反對統一、自認是台灣人、支持維持現狀。

杜克大學國家安全調查2020年的電話民調(TNSS2020)中,仍顯示有超過六成台灣民眾假如在中國不會攻打台灣的前提下就支持獨立。這個比例在過去20年的十波問卷中並未有顯著改變,在可預見的未來改變幅度也不大。

事實上,在這一次選戰過程中,國民黨、民眾黨的候選人即使沒有簽署不投降承諾書,但也沒有公開鼓吹統一、公開支持投降中國。蔣萬安說被入侵時大家都會反抗、民眾黨說抗中保台是每個人的DNA,都是軟性的不去對抗這個議題,因為這議題是民進黨擅長且佔多數民意的議題。在野黨不主動對抗這個議題、專注在其他民生議題或是個人爭議時,這個議題就無法成為選民票選的主要考量(Salient Issue),最後的選舉結果自然也無法反映民眾對這個議題的看法及變化。

2022年11月26日,國民黨台北市候選人蔣萬安在競選總部外宣佈勝選。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2年11月26日,國民黨台北市候選人蔣萬安在競選總部外宣佈勝選。攝:陳焯煇/端傳媒

假如台灣地方選舉的投票偏好真的跟統獨脫鉤了,對於許多在乎國家安全的人來說,是一個重大危機,因為縣市長在戰爭時具有負責調度民防的任務。

但另一方面,地方選舉跟統獨些微脫鉤,也的確有機會讓一些社會議題的討論浮上檯面,而不再完全受到統獨的壟罩。舉例來說,這一次有推動大麻合法化的候選人參選、推動性專區的候選人參選、推動台語教學、推動移民權力、推動路權與安全設計、推動動物權、贊成與反對同性婚姻等。

這些議題及其推動者,或許無法成為全國型大黨而曇花一現,但同時這些議題也是民主社會可以保持活力的重要源頭。假如地方選舉(尤其是議會選舉)得以成為這些議題與社會運動可以大鳴大放的實驗場,不啻為一個良善的制度空間。

2022年11月25日,民進黨台北市候選人陳時中在競選總部外舉行造勢晚會,大雨下支持者舉起一個時鐘紙板。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2年11月25日,民進黨台北市候選人陳時中在競選總部外舉行造勢晚會,大雨下支持者舉起一個時鐘紙板。攝:陳焯煇/端傳媒

更多端傳媒深度報導:

眾所矚目的台灣首都市長選戰,為何如此平庸而沉悶?

【現場】烏魯木齊中路一夜一日,燎原的火花被點燃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