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人際

「問孩子心情怎麼樣,他總是說還好?」專家:留意孩子是不是感到「情緒羞恥」

三采文化

更新於 2024年06月20日03:37 • 發布於 2024年06月20日04:00

文/《SEL社會情緒學習,讓孩子成為人生贏家:做好自我管理、學習人際溝通、培養責任感》金昭娫著

編按:

孩子生活中可能碰到各種難題,可能是不會交朋友、容易負面思考,甚至是無法克制衝動等。如何讓孩子遇到問題肯面對、會思考、懂負責,面臨任何挑戰都不怕?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簡稱SEL)是最新的教育趨勢,以系統化的教育課程,指導孩子如何掌握正確的表達方式,並與他人形成良好關係,能對孩子的學業壓力和學習情緒產生良性的影響。

韓國SEL教育權威專家金昭娫在《SEL社會情緒學習,讓孩子成為人生贏家:做好自我管理、學習人際溝通、培養責任感》書中,結合在美國的資優生教學經驗,提供70種「親子溝通」的實用方法,讓家長可以在家陪孩子學習SEL。當孩子變得自信、主動、堅強又富有同理心,各方面的發展自然隨之升級!

停止情緒羞恥

「老師,我問孩子今天心情怎麼樣,每次都得到同樣的回答。」當父母問孩子心情如何,很多都會下意識地回答「很好」。這樣的回答對父母來說當然覺得開心,但如果發現孩子一直都沒有好好思考就回答,或是面對應該感覺很興奮的事,孩子卻只是輕描淡寫地說「還好」,那麼父母就該留意,確認孩子的回答是不是真的、有沒有隱藏心情。因為孩子可能會將特定情緒歸咎於個人失敗,產生「情緒羞恥」(mood shame)。

「不准哭,聖誕老人不會送禮物給愛哭的孩子。」

「不要吵了,再吵就會被壞人抓走。」

「你是姊姊怎麼可以跟弟弟一樣耍賴?」

「男生不可以隨隨便便就哭,應該要勇敢一點。」

「誰家的小孩像你這樣吵吵鬧鬧,要是再不聽話,我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走。」

如果每天都過得幸福快樂就太好了,但實際上是不可能的,而且對精神層面也不見得是好事。但是,把情緒表達視為懦弱,或將懷有負面情緒看作心理有問題而不敢說出口的「情緒羞恥」文化,長久以來不僅出現在日常生活的言語,在書籍、影像,甚至童謠兒歌也能看到。例如「哭是幼稚的行為,甚至還會被警察叔叔抓走」,聽到這樣錯誤的訊息,孩子自然會誤以為不要把真實情緒表達出來才是正確的。

當然,讓我們不舒服的情緒多伴隨著不快,所以人會本能地避免這種想法。但是,一直迴避失望、擔心、悲傷等不舒服的情緒,容易導致心理疾病,從長期來看更有害。只要想像一下與好朋友發生不愉快的情況,就很容易理解。如果表達了之後,對方不僅不認為自己有錯,反而覺得是「你反應過度」,就很可能會讓孩子對自己產生「我怎麼會這麼脆弱」這種自責的想法。於是,因為不想為了一點小事而消耗情感,所以把不舒服的情緒推到角落,但長久累積下來,有天一定會「砰!」一聲爆發。

不管是忍耐、隱藏,這樣忍氣吞聲的副作用,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艾莉絲.摩斯(Iris Mauss)教授的研究中也得到驗證。她向參與者提出問題,包含「我會對自己感受到的非理性或不恰當的情緒持批判態度」、「當我的感受中出現不好的情緒時,我會認為那是不對的」等,藉此探索他們對特定情緒的想法。結果發現,參與者的回答和心理健康之間存在著有趣的關聯性。根據統計,那些普遍拒絕接受自己的不舒服情緒、給予負面評斷的人,比較容易出現憂鬱、不安的狀況。這個發現告訴我們,無論是什麼樣的情緒,原原本本地接受才是守護心理健康的重要關鍵。

情緒教育的最終目標在培養情緒的認知和調節能力,這與判斷、教導情緒的對錯有明顯區別。因此,在使用像情緒儀表這類心理工具時,要避免用舒適度的高低來判定感受到的是「好情緒」或「壞情緒」。很多人會認為舒適度低的情緒是「不想感受到的情緒」,所以就等於是壞情緒,但情緒其實沒有好壞之分,每一種情緒都有其意義,對我們來說都應該重視。舉例來說,「恐懼」會喚起我們的警覺心,確認是否處於安全的環境;而「悲傷」在心理學中被認為是一種可以促進分析、思考的情緒。不管是學校生活或社會生活也一樣,遇到必須討論的時候、受到不好的對待或嘗試新事物時,我們不只會產生幸福、安定等愉悅的情緒,也必然會有一些不舒服的感受。

那麼,在凡事都要求幸福的世界裡,若要守護孩子能原原本本感受情緒的權利,應該怎麼做呢?首先就要由父母做起,擺脫只展現幸福面貌的強迫觀念。比起堅持每天的情緒儀表都要在舒適度高的黃色或綠色區塊,不如就順其自然表現真實的感受。這種在日常中自然的各種反應,就是引導孩子不需為自己的情緒感到羞愧的最好方法。積極、正向的能量固然好,但也要記住,凡事都表現得幸福快樂的父母培育的孩子,當遇到不舒服的情緒產生時,很可能會無法坦然接受,反而覺得自己不該有那種情緒。

「媽媽現在很累,需要休息,你先自己看書好嗎?等媽媽恢復體力,就可以陪你一起看你喜歡的書了。」

「今天媽媽在公司工作不太順利,所以心情不是很好,你願不願意陪媽媽一起聽音樂、跳跳舞,放鬆一下呢?」

在舒適度高的情緒之下,持續隱藏、迴避舒適度低的感受,總有一天勢必會對孩子爆發出來。為了避免那樣的情況發生,父母應該重視自己的每一種情緒,原原本本地接受和表達。看到父母不迴避、坦然面對情緒的樣子,孩子也會有自信成為自己心靈的主人。

延伸閱讀:交朋友讓孩子不安?2招教孩子分辨朋友、應對同儕壓力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