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怎麼做教育創新?107個台灣最強教案,以創新點亮未來

遠見雜誌

更新於 2021年12月15日03:12 • 發布於 2021年12月15日01:46 • 邱莉燕

年度最具創新及影響力「百大教育專案」出爐,由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主辦的,2021第三屆「未來教育  臺灣100」徵選, 評選結果於12月14日公布,共107件專案獲獎。這些有趣而鮮活的教案,聚焦創新與未來,以創新的教育之燈照亮未來。

由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主辦的2021第三屆「未來教育 臺灣100」徵選,經過長達半年的徵件及評審作業,評選結果出爐,共107件專案獲獎,包含「持續精進獎」7件,以及「未來教育 臺灣100」100件,今年得獎者遍布全台與外島共20縣市,教育部部長潘文忠親自撥冗出席。

徵選教案跨時空、跨領域、跨社會和跨所得

主辦單位、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高希均開場致辭,指出自己的一生可以拿出三個名詞來概括,念的是「經濟」,關心的是「教育」,因為戰爭經歷,盼望的就是「和平」。

曾有一次受邀到中國南開大學演講,他講了兩句廣受引用的道理,第一,沒有一個國家會因為教育支出太多而破產。第二,沒有一個國家因為教育落後而社會進步。

「所以我們一定要社會進步的話,要靠教育的進步,」高希均說,這也是第三度舉辦「未來教育 臺灣100」徵選的原因。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高希均。賴永祥攝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高希均。賴永祥攝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高希均。賴永祥攝

今年徵選特色是聚焦尋找具有跨時空、跨領域和跨社會,符合台灣C School特色的創意教案,高希均補充,除了上述三跨,還要再加一個「跨所得」,無論是富有抑或貧窮的經濟環境,亦列入徵選。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過去三年以來推出之後,得到一致熱烈的回應,」高希均指出,這顯示跨領域學習蔚然成風,台灣正朝向學習更加生活化、個人化、多元化的教育願景。

受邀擔任頒獎人的教育部部長潘文忠則表示,受疫情衝擊,教育圈迎來前所未有的變化,在疫情中,感謝老師用創新的教案來引導孩子,教育的投資永遠不嫌多,他很感謝「未來教育 臺灣100」所有參與夥伴與107位獲獎團隊,為教育的付出。

教育部長潘文忠。賴永祥攝
教育部長潘文忠。賴永祥攝

教育部長潘文忠。賴永祥攝

首設企業特別獎與持續精進獎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長期關注台灣教育,2016年發起《未來教育共創平台》計畫,期待從民間推動,匯聚體制內外的力量,共同激發創新教學及全人教育。

後續在2017年,舉辦第一屆「未來教育 臺灣100」徵選,脫穎而出的100個最具創新及影響力的教學方案,讓大家看到第一線教育工作者的創意與行動力。2019年再次向全台發出募集令,主題式教學表現亮眼,影響力逐漸擴大。

如今,教育專案徵選來到第三屆,影響力不斷增加,不僅帶動企業加入,過去兩屆的優勝者也積極參與。為了鼓勵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實現創新教學,今年首度設立「企業特別獎」,由響應企業夥伴贊助10萬元獎金,致贈給最符合該企業理念的一個教育專案。

同時,今年歷屆得獎者回鍋報名者眾多,為感佩教育工作者不斷自我提升、持續精進,評審團特別設立「持續精進獎」共7件精進教案,以肯定團隊在教育線上的貢獻。

2021第三屆「未來教育  臺灣100」昨公布評選結果。賴永祥攝
2021第三屆「未來教育 臺灣100」昨公布評選結果。賴永祥攝

2021第三屆「未來教育 臺灣100」昨公布評選結果。賴永祥攝

從「未來教育 臺灣100」徵選結果中,可統整出以下教學現場的趨勢及特色:

觀察一:數位原住民世代,捲起科技教育新浪潮。

美國教育家馬克.普倫斯基(Marc Prensky)於2001年提出「數位原住民」概念,指的是從小就生長在有各式數位產品環境的世代,也是現今教育工作者面對的廣大學生們。這個世代的日常生活離不開科技產品,資訊管道多元,但傳統的學校教育卻難以補足應該具備的資訊能力及素養。

今年許多教育專案發現這一點,於是將資訊與生活科技作為核心素養,培養學生創新思辨以及跨域實作能力。

像彰化縣東山國小就引進VEX IQ機器人,設計全套科技課程,將一年到六年級分成三個階段,從OSMO軟體到編寫機器人程式,循序漸進訓練學生成為科技小達人。

桃園成功工商邱芳榆老師,則將STEAM融入防疫教學,組裝能噴灑酒精的「防疫機器人」,教導基礎程式設計,讓學生創造屬於自己的機器人。

瑞比智慧科技CodingBar 認為,程式學習是新世代應該具備的主要競爭能力,為了顛覆過去寫程式的枯燥印象,製作活潑的動畫和影片解說,練習程式時也有AI小幫手協助除錯,降低程式學習門檻。

觀察二:走出教室,展現在地關懷。

受108課綱影響,愈來愈多課程開始重視在地化,打破過去學校與社區各自運作的習慣,由老師和地方團體合作,帶著學生走入社區。

比如彰化縣廣興國小就串聯在地團隊、社區營造和地方創生等聚落,作為教學現場,讓學生透過踏查、聽講、操作和思考,了解當地的農漁業型態、生態依存和人文歷史。還免費招待全國偏鄉學校到彰化進行遊學,共享二林地景及知識寶庫。

也有團隊從在地閱讀出發,規劃行動方案解決問題。

高雄市田寮國中從《田寮鄉誌》來挖掘題材,設計出「閱讀田寮」課程,七年級認識在地故事和宗教信仰,八年級開始探討社區現況和高齡化現象。以閱讀理解作為起點,延伸至關心在地社區,以小組合作方式發現問題,並進行反思。結合社區樂齡中心合作,設計出行動方案,讓學生和社區能相互支持和成長。

結合科技探尋在地文史讓學習更好玩。

台東高中的寶桑踏查針對校園地貌及清朝到日治時期的寶桑製作VR導覽專案。透過360°VR影像拍攝和RoundMe平台的照片,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不只學習方式多元化,歷史呈現更全面,也讓科技打破自然組和社會組的界線,在完成專案時,學生都說獲得滿滿的成就感。

那麼,該如何從在地走向國際?來宜蘭迺菜市場團隊交出漂亮答案卷。他們發起「來宜蘭迺菜市場」行動,以宜蘭市場(南北館市場)為基地,帶領20所學校師生走進菜市場產學實作,還透過市場食農學校、買菜任務與農村廚房等遊程,吸引各國背包客和觀光客前來。

觀察三:疫情時代,學習樣態多面貌。

今年5月中台灣疫情嚴峻,進入三級警戒,線上學習成為日常。即使後來疫情趨緩恢復實體課程,但許多團隊依然加快數位教育進程,使得學習樣態變得更豐富。

苗栗高中便以Google Earth製作3D旅程,介紹浪漫台三線藝術家與在地故事交織的藝術品。期末成果也透過網路及實體策展,展出學生的四大項作品:城市色彩、城市九宮格、城市Google Earth數位敘事和城市雷雕/marble run。

而台東縣初鹿國中研發的全方位跨域課程,不僅重視主要學科和科技的結合,更將學習歷程數位化,引導學生利用Google協作平台紀錄學習點滴,以掌握自己在各科的學習狀況。

受疫情衝擊最大的,莫過於主打戶外教育的創藝力H.O.P.E.戶外教育聯盟台中團隊,但他們沒有停下腳步,社群教師轉而線上講課。利用Google地圖工具虛擬實境,帶學生進行線上探查,並讓學生用線上課程方式,分享小組的專題學習經驗,最後舉行線上成果發表會。

觀察四:社群相互連結,組成教育大聯盟。

這幾年,從教育現場到民間團體,愈來愈多組織和學校進行合作,實現跨領域學習和跨界教育。

長年深耕海洋教育的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透過徒步行旅、演講座談和專業人員培訓等方式,推動永續海鮮和食魚文化的觀念。他們實際至全國各校辦理多元的海洋教育課程,帶領各級教師有系統的認識台灣海洋環境,並示範跨領域的整合海洋教育課程。

回收大百科團隊執行「回收大百科全台教育巡迴計畫」,積極在校園推廣回收觀念,甚至規劃改造校園垃圾桶,強化班級的垃圾分類和回收率。

目前在宜蘭南澳駐點的籿苗教育發展協會著重女孩的性教育,團隊到各地推廣女孩日,和「新北三峽小草書屋」「台東孩子的書屋」「臺灣璞育文教發展協會」及「花蓮練習曲」四個書屋合作,並啟動串聯全國的「女孩聯盟」。

無獨有偶的是,推廣月經教育的全球小紅帽協會也組成專業團隊,走進全台體制內外、不同年齡層的校園與教育場域,進行月經教育親子共學工作坊。

觀察五:團隊持續精進 ,再創新亮點。

今年的評選過程中,看見許多熟悉面孔的教育工作者,即是「未來教育 臺灣100」的歷屆得獎者再來投案。

為此,評審團特別召開會議,針對同樣主題的教案進行激烈討論,最後選出7組延續深化主題的團隊獲得「持續精進獎」。

包括結合多媒體素材、在英文課發揮影音創作力的新竹市建功高中;帶領孩子前進文化發源古部落的屏東縣長榮百合國小;長期陪伴非行少年的逆風劇團打造體制外的逆風學院;新北市豐珠國中延續山野教育,用大自然和影像的力量,撫平女孩的創傷。

還有彰化縣南郭國小資優班帶學生重新探索南郭坑溪,將五感體驗以公共藝術呈現;專題課程從社區延伸至「城市永續」的台北市芳和實驗中學讓學生認識生活城市的同時,學習社會學家及自然學家的觀察角度;臺南海東創客機器人後援會則開發一系列運動遊戲,讓孩子帶著遊戲和機器人探訪獨居長者及社區居民。

從得獎教案來看,台灣教育創新的力量令人刮目相看,各團隊眾人師生齊力打造有趣而鮮活的教案,以創新的教育之燈照亮未來。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