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環境、社會與治理)是各個企業永續經營的「聖牛」,金管會證期局更把企業《ESG永續報告書》當成企業社會責任的關鍵指標,上市上櫃公司每年必須公開並繳交《ESG永續報告書》。
這幾年我看了許多企業的ESG年報,不乏空洞無力,因為ESG並沒有具體量化的目標、指標,所以比較負責任的企業會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17項作為依據,但是大多數是望文生義,並沒有依據SDGs的具體目標(Targets)和指標(Indicators)量化衡量他們的永續KPI(關鍵績效指標)。
SDGs17項目標,「SDG 12 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最容易著手
我研究SDGs 4、5年下來,而且還要依照黃金標準的量化工具提報認證,以及2024年9月ISO(國際標準化組織)和UNDP(聯合國發展規劃署 – SDGs的負責機關)共同出版的SDG貢獻指南(ISO/UNDP PAS 53002:2024),大致整理出了按照SDGs可以產生實質量化績效的方法。
SDGs的具體目標(169個)和指標(248個,扣除部分重複2-3次的指標,有231個單一指標),相當複雜,再加上彼此之間的關連,以及許多是各國或地方政府的職責,所以一般人如無長期深入的了解,難以應用。所以在實施上,必須先易後難,逐步展開。
在17項永續目標中,最容易著手、最具體,且無法拒絕的是「SDG 12 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而其中所有企業都必須的消費,則是「吃」。
台灣不吃國產米,是戳破ESG/SDGs全是謊言
我們先從最普通且最無可迴避的一項食物 – 米開始;據我非正式口頭調查,很多大企業都有餐廳,也有許多餐廳外包,這涉及到這些企業的「成本」,以米為例,買進口米只要2、30元一斤,台灣的優質米要4、50一斤,這樣的價差,就可以讓很多人吃不到台灣米,而且最多的廚餘就是米飯,或許是因為便宜沒人在乎。
如果只是講錢,當然買進口米,但是如果要講ESG,凡是買進口米的就不及格了。
ESG沒有標準,SDGs有標準,在國際上經常把SDGs引用到ESG上。
只要看一條 SDGs 12 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就知道如果不吃國產米、國產糧食,就違背了這一項永續目標,這也是戳破ESG/SDGs 謊言的一根針。
以上是將聯合國SDG 12的目標、具體目標、指標逐字翻譯,我相信很少企業永續長如此字斟句酌的解析SDG 12的內涵。
購買小農種碳農產品,逐步達成SDGs目標
有人認為大家更喜歡吃麵包,這又牽涉到教育、健康問題,從小我們被教育「吃麵包長得高」的謬論;也有人認為麵包有更多的蛋白質,而這正是造成1/8人的過敏源「麩質glutein(麵筋)」的來源,許多風濕過敏症狀只要斷麵食就好了;反觀米就沒有這種問題。而且如果大家開始吃糙米,其營養成分(微生素、蛋白質、胺基酸、微量元素)都比麵粉更好。
凡成大事者,勿因善小而不為,不因惡小而為之,如果企業宣稱自己是永續的,卻沒有消費國產糧食,就明顯違反的SDG 12的精神與內涵,這還會永續嗎?如果企業認為成本比較重要,其實在成本上,吃國產糧食一定比進口的便宜,除非企業不了解「外部成本」問題,進口糧食是被轉移掉了,可能是在剝削另一個國家的環境、農民、勞工,這樣更是以鄰為壑。
2025年離SDGs 2030年的目標年還剩5年了,希望企業趕快改吃國產糧食,更能幫助具有生態系統服務的農民、農村、農業,台灣已經有國際減碳和永續認證黃金標準登錄的小農,歡迎企業採購,支持這些名不見經傳,默默為全球減碳、永續努力的小農。
如果從購買小農種碳農產品開始,我們會協助企業從SDG 12開始,配合企業的經營模式、中長期業務計劃,擴展到其他的SDGs。
如果企業想要落實永續,歡迎與我們聯絡:service@mihumisang.org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