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滿足好奇心,就能激發正循環學習!親子互動「3要4不」,決定孩子的優勢

未來Family

發布於 2024年04月01日02:02 • 周品攸(未來Family記者)

孩子初來乍到這個世界,任何事對他來說都很新鮮,第一次爬到另一個房間、第一次品嚐「大人」的食物、第一次照鏡子…因為好奇,孩子會想多方嘗試。

《孩子盧,你要比他更盧》作者、陽光種子職能治療所所長蘇文清指出,0~6歲是大腦發育黃金期,應盡量滿足孩子的學習參與度,而學習參與度來自孩子有主動學習的動機,而這個動機就是從「好奇心」出發。孩子有了好奇,就會想去探索,從中獲得某些能力,有能力之後,就會驅使他繼續鑽研,「當它變成一個正循環,就形成一個『學習齒輪』,自然而然地轉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專任講師周姍姍亦表示,好奇心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0~6歲的好奇心之所以重要,因為這是他們學習的原動力。若孩子能一直保有好奇心,對新事物能主動探索,他就能持續不斷累積跟掌握知識,也更能因應快速變動的AI世代。」

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會帶來什麼樣的優勢?

1.促進感覺統合發展,學習更專注

KidPro醫學級兒童發展教育團隊創辦人黃暐恬指出,孩子在探索的過程中,因為好奇,會想去嘗試、感受與觀察,就會接觸到很多感官刺激,這樣的刺激會促進大腦不斷累積經驗及感覺訊息,經過解讀、整合後,會讓人產生一個「適切的行為」。

而這個過程會促進孩子感覺統合的發展,對孩子的影響是一連串的,包括孩子未來適應性會比較好,進而情緒也會更加穩定。接著,孩子的反應速度也會較快,連帶的動作協調性也好,比方說平衡感、握筆姿勢、閱讀能力(因為眼球動作控制好,看書才不會跳行漏字),還能過濾掉一些不必要的雜音,進而能更專注學習。

黃暐恬曾遇過一個國小一年級的小男孩,明明很聰明,甚至學習能力都已經到二、三年級的程度,但她卻很痛苦,因為她沒辦法專心,導致在學習中遇到很多挫折,結果發現是感覺統合出狀況。因為同時要看、要做動作、並寫出來,「若把大腦比喻成電腦的話,感覺統合發展好,CPU跑得快,才能發揮孩子的學習效率。」

2.促進認知發展,聰明有自信

好奇心可以促進智力發展,因為孩子會觀察到許多現象,並且建立因果關係,比如說「倒水」這件事,孩子一開始一定會對不準水杯、或把水倒到滿出來,但當他一邊探索、一邊觀察、一邊累積經驗,他會慢慢修正自己的行為,下次就不會再做沒效率的事情,或犯同樣的錯誤。最後他還可以推理、類化,遇到類似的情境,如:舀湯到碗裡,也能跟水杯的經驗產生連結,知道要控制好水量,才不會灑出來。

這就是所謂的,從錯誤中學習。蘇文清指出,有了學習慾望,就會展現某種能力來獲得某項成就,在練習的過程中越來越熟能生巧。如此一來,孩子的挫折忍受度、自信心、問題解決、邏輯推理、計畫組織的部分,都會發展出來。

三種親子互動,讓孩子永保好奇心

周姍姍認為,「在孩子探索的時候,父母能夠給予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在旁支持與陪伴,跟著他們一起觀察,在孩子提問時能有適當的影響,是很重要的。」因此,她提出以下3點互動建議。

1.給孩子適當的鷹架,立即性的回應

孩子對新的事物感到好奇,就會提問,周姍姍建議父母把這個提問,加以引導,變成一種探究式問題,也就是把孩子提出來的「為什麼」,變成「我想要找到答案」,讓孩子試著假設各種可能,再陪著他驗證、找答案。這樣的做法可以延續孩子的好奇心,進而發揮探究精神,如此一來,他學習到的知識就會更豐富。

很多研究都顯示,父母若能在孩子問問題時,立即給予適當的回應,是讓孩子維持學習動能很重要的關鍵,比如說:「哦?原來是這樣啊!」、「你覺得這個可以這樣做呀!」當然,孩子的問題常常天馬行空,有時大人沒空,或不知道如何回答時,該怎麼辦?周姍姍建議父母可以說:「那如果我也不知道,我們該怎麼做?」、「媽媽現在有點忙,我們可以明天再去找答案,或是你也可以先想一想可能的結果。」

2.讓孩子感覺安全

周姍姍曾做過「正向父母行為,是否會影響孩子大腦發育」的研究,發現到,父母積極關注,可以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安全依附,有助他探索。孩子因好奇心而探索,但這必須建構在孩子感到安全的基礎上,沒有安全依附,孩子就會黏著父母,即使有好奇心,也無法放心的探索環境。「有安全依附的孩子,通常有一對能夠鼓勵他、支持他、讓他有信心去找答案的父母。」周姍姍如是說。

3.探索多樣化的環境

學齡前孩子的大腦,突觸會發展得很快,所以想維持孩子的好奇心,提供一個豐富、多樣化的環境很重要。周姍姍提出一個研究發現,讓孩子在自然環境下的提問,與只看圖片的提問相比,前者的提問較多、也較豐富,因為自然環境會使孩子接收到很多的感官刺激,因為好奇心而探索的本能就會更加顯現。

4種教養行為,恐抹煞孩子的好奇心

1.過度保護

沒碰過的東西,孩子都會很好奇,比如說看到媽媽在洗米,他也想摸摸看;在公園散步時,一下子蹲下來摸石頭、一下子又是撿樹葉。但大人若出聲制止:「很髒不要摸!」過度的保護與禁止,會剝奪孩子探索的機會。黃暐恬指出,「適度的保護是,在讓孩子探索的同時,也要教他們安全判斷,不讓他接觸危險,其實更危險。因為他不知道被阻止的原因,反而會趁大人沒注意的時候嘗試。」

所以平常陪孩子時,保持警覺,如果有發現他下一步可能會做出危險的動作時,大人的手就要伸過去擋,然後告訴他:「這個髒髒,不能放嘴巴」,玩完之後帶他去徹底的洗手或消毒,也要說明清潔的原因。

2.怕孩子失敗

大人常常會認為自己吃過的米比孩子多,社會經驗豐富,不希望孩子去「踩雷」,或是受不了孩子因為受到挫折而哭泣,因此當孩子想嘗試一個大人覺得會失敗的方法,你就告訴他:「你那樣不會成功的。」怕孩子失敗而過早介入、給方向、給答案,慢慢的就會養出一個退縮的孩子,一旦他遇到問題,怕做錯被罵,就只會跟父母要答案。

3.限制玩法

玩具的玩法本來就沒有限制,但如果家長在陪孩子玩玩具時,出聲提醒或責備:「你怎麼可以把這兩個放在一起玩?」、「積木是拿來疊的,不是拿來當菜炒」、「是這個嗎?是這樣嗎?」等限制孩子玩的方式,會扼殺孩子的想像力與創造力,進而養出一個沒有自己想法、缺乏自信的孩子。

4.對孩子要求過高

對孩子要求過高、要他超齡學習也會剝奪孩子的好奇心。比如說:0~2歲的孩子正值感官學習期,因此吃飯時多少會用手抓取食物或玩食物,但大人卻用4、5歲孩子才能做到的餐桌禮儀來要求他,實在為難。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免費訂閱《未來Family週刊》全方位教育教養媒體,教好孩子不求人!
>>加入《未來Family》好友!看更多內容!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