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口罩暴利已過去 SPAC成為公司新架構 敏成大轉型 要靠無接觸醫療找利基

財訊雙週刊

發布於 2021年09月16日08:30

口罩熔噴布暴利時代過去了,敏成美國設廠計畫喊卡,取而代之的是更大的轉型計畫;一旦計畫付諸執行,以後的敏成,主體業務將大翻轉。

▲敏盛醫療體系執行長楊弘仁將主導敏成的轉型,他認為「無接觸醫療」會是未來重要趨勢。(圖/陳俊松攝)
▲敏盛醫療體系執行長楊弘仁將主導敏成的轉型,他認為「無接觸醫療」會是未來重要趨勢。(圖/陳俊松攝)

文/劉軒彤

在投資人心中,去年叱咤興櫃市場的敏成,已經與口罩熔噴布畫上等號;不過,今後,不再是了!

敏成所屬的敏盛醫療體系執行長楊弘仁接受《財訊》專訪時,鄭重地宣布,今後的敏成,會轉型成「台灣第一家醫療產業的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至於收購標的,則會鎖定在「Touchless Medicine(無接觸醫療)」。原本要到美國設立的熔噴布生產線,自然也就作罷。

《財訊》報導指出,這麼大的轉折,其實就發生在1個月內。原本,敏成已經簽下合作意向書,將買下一家電子公司在美國德州自設的小型口罩生產線,打算從台灣運送兩條熔噴布生產線進行一條龍製造,成就台灣口罩業赴美製造的里程碑。5月底,楊弘仁為此飛往美國,去了後卻發現,跟他想像中完全不一樣。

生物性防疫 美國醫療轉向

「美國口罩的時代過去了!已經從物理性防疫,改成生物性防疫,也就是推廣疫苗;他們是要準備加速把口罩拿掉。美國市場雖然擴大,但是只有1年的機會財,而且當地還是有賣很多中國口罩,我們拚不過。」楊弘仁直言。

根據《財訊》報導,在與經營團隊展開1個月的密集視訊會議後,敏成決定放棄到美國設立生產線。「如果沒有親自跑那一趟,我就會去買口罩廠,然後陷入新一輪的辛苦。我也可以繼續投資,做到PPE(個人防護設備)最大,但不合邏輯。」

去年,因為口罩需求孔急,敏成的熔噴布大賣,本來近年EPS(每股稅後純益)賺不到1元的平淡日子,居然每股賺進16.06元,但是也吸引愈來愈多的下游口罩廠自設熔噴布產線,導致價、量都跳水,從敏成今年上半年營收衰退58%、且EPS僅有1.11元,即可得知產業變化之大。

《財訊》分析,做了停止赴美設產線的決定後,經營層立刻面對兩個難題。第1,熔噴布業務短時間內的暴起暴落,產生很大的經營壓力,「之前資本額是2.4億元,1年要賺個1.5到2元是OK,可是今年股本已經膨脹到3.6億元,獲利要多少?既然不能從這邊得到支撐,我們決定轉型,並分拆成立新的子公司,把業務、資產、負債都移轉過去,並將子公司資本額縮小到1.2億元,只要他的業務回到之前水準,獲利就會平穩。」

把敏成做了30年的熔噴布業務全數移轉到新設的子公司,楊弘仁解釋,熔噴布與集團的醫療數位轉型發展關聯性不大,轉移到子公司,也是因為「熔噴布業務還是有續集,轉到子公司比較能專注經營,到東南亞、或是上下游整合都可以;將來若要找適當夥伴合併、賣掉,或是管理者收購等等,彈性也比較大。」

疫後新商機 聚焦診斷醫材

但是這樣就產生了第2個難題,當全部業務轉移到子公司,敏成頂著3.6億元的資本額,卻沒有營業主體?這也正是楊弘仁口中所說的,敏成將轉型為台灣第一家醫療產業的SPAC公司之故。

《財訊》報導指出,所謂的SPAC,本身是沒有營運主體的空殼公司,可以先透過IPO募集資金上市,然後在限定期間內收購有前景的未上市公司,否則就要清算資金給股東。簡單說,SPAC是一種能讓私人企業借殼上市的管道,但是與傳統的借殼上市不同點在於,SPAC是一個很乾淨的殼。

其實SPAC在美國行之有年,只是去年疫情造成市場大幅波動,上市的難度與成本都上升,意外讓SPAC掀起資本市場風潮。不久前,新加坡也宣布將成為亞洲首個允許SPAC上市的金融中心。

《財訊》分析,台灣沒有相關的SPAC法規,敏成倒也不是要挑戰政策,只是敏成已經是興櫃公司,業務分拆後將沒有營運業務,但是手中至少有5億元的現金,也幾乎沒有負債,連同整個敏盛集團可以調動的資金約1億美元,現在只缺一個好的投資項目,基本上就是SPAC的定義了。

「我們沒有預設立場要投資多大的規模,先看有沒有前瞻性。SPAC是上市公司,不一定非用現金併購,可以買個3、4成股權,等時間再換選擇權;或者考慮換股併購、現金搭配換股,都可以,很有彈性。」楊弘仁接受《財訊》採訪時表示。

顯然地,敏成的未來將寄託在將來買進的公司,而這個投資決策關係到敏成在股市的評價,與股東關聯最大。

楊弘仁表示,公司打算投資的是「無接觸醫療」。這也是他在美國待了一個多月後的最大感觸,因為疫情,無接觸服務、無接觸經濟已經成為琅琅上口的顯學,也是未來生活的新常態,下一個,他認為無接觸醫療會是很大的商機。

「無接觸醫療的前身,可以說是遠距醫療、透過視訊問診,這個題目其實講10年了,但我認為新冠疫情重新定義了遠距醫療,它已經不是實體的距離,而是安全的概念;因為即使醫師坐在病人對面那麼近,還是有距離,還是盡量不接觸。這就是我說的無接觸醫療。」

《財訊》報導指出,無接觸醫療的範圍很廣,敏成將聚焦在診斷端,並偏重醫材,能讓醫護人員不用接觸的方式就能快速診斷;最簡單的例子就是POCT(照護點檢測),將來很多本來在醫院做的檢測,都會被社區或居家檢測取代。「醫師問診不是不能碰病人,但是有風險,我認為一定可以找到儀器或設備來取代,而且會加速。」

鎖定美國新創 時程也敲定

楊弘仁表示,未來投資鎖定的新創公司,基礎一定要放在美國,因為美國的法令相對前瞻,市場比較大也會面向國際,不排除是台灣人的公司,但必須要有美國土壤。

根據時程規畫,10月22日之後,敏成就會完成轉型SPAC的架構,新設的子公司沿用「敏成股份有限公司」的名稱,負責熔噴布等科技材料相關業務;而原本興櫃掛牌的主體,改名成「敏成健康科技」,預計在明年第1季前找到收購的標的。

10年前,楊弘仁透過分拆敏盛醫療體系的後勤醫藥服務平台,催生盛弘上市,是台灣首次醫療體系上市櫃案例,如今,他又要讓敏成做台灣第一家醫療照護的SPAC公司。「我希望找到很好的標的,在台灣落實SPAC的概念,再看看能不能影響主管機關與資本市場,認同觀念並往前走,做一個示範。我就喜歡做這種事情,開創性的。」這是楊弘仁的理想、敏成的大轉折,能不能成功?要取決於收購新創標的的前瞻性,這點,就靠時間來證明了。…(本文出自《財訊》雙週刊642期)

延伸閱讀:

內幕》敏成進軍美國喊卡 一趟美國行讓盛弘董座楊弘仁嚇到了!

敏成股價從300多元下殺只剩高峰期的12%… 出了什麼問題?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