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夕陽落下之後的旭日東昇—跨足前端科技的台灣紡織業

股感知識庫Stockfeel

更新於 2021年06月08日01:29 • 發布於 2021年06月18日03:08 • 王則翰

或許對於很多現在 40 歲或以下的年輕一輩來說,我國的紡織業就是所謂的「夕陽產業」—— 獲利結構不佳、人才招攬不易、產品遲遲無法突破等通病,被視為是紡織工業的致命傷。這一輩的人們有如此的想法其實並不意外,畢竟他們都沒有見過上個世紀 70 年代起,那段台灣紡織業「喊水水就會結凍」的全盛時期⋯⋯。

的確,以結果論而言,台灣紡織業現在正面臨著痛苦的轉型期 —— 然而若無法透知整段紡織工業的歷史、產業架構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紡織業對於各位投資朋友就永遠是一個注定失敗的夕陽產業。

下文裡,筆者將從紡織業的歷史開始說起,與您一起探究如今台灣紡織業是如何在逆境中求生存,等待屬於他們那夕陽落下之後的旭日東昇。

本文重點:

  • 紡織業背景介紹

  • 紡織業現況

  • 紡織業面臨的問題

  • 紡織業轉型方向與未來展望

  • 結論

紡織業背景介紹

紡織業歷史

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考量臺灣工業基礎尚脆弱、資本又還不足,選擇以紡織業為發展工業的領導產業。政府開始擬定扶植辦法,同時採取管制紗、布進口的策略,以協助國內紡織工業發展。1970 年代臺灣紡織業迎來了產業的巔峰—— 從原料到成衣的垂直整合供應鏈,奠定了臺灣紡織業在全球供應鏈的領導位置。從 1967 年起至 2003 年,足足 37 年間,紡織品平均每年為我國創造了100億美元的外匯收入,是臺灣最大的創匯產品,更是台灣當時的經濟命脈。

然而好景不常,紡織業在 1987 年達到了產業顛峰。當時台灣經濟發生了兩件重要大事:首先,台灣解嚴。1987 年蔣經國總統宣佈解除戒嚴,台商赴陸投資、設廠的熱潮蜂擁襲來,造成本來勞力密集的紡織產業開始出現缺工問題;再來,1986 - 1988 年台灣外匯存底迅速累積,造成台幣大幅升值,進而導致本來就是出口導向的中小型紡織公司出現營運困難。

而放眼當時的國際趨勢,隨著越來越自由的國際貿易趨勢、全球開始以「區域」為單位組成各經濟體系、加上紡織品外銷美國配額逐漸被取消等因素,都進一步使紡織產業開始走下坡。截至 2021 年 Q1 最新數據,台灣紡織品出口值僅佔總體出口總值約 3%,不僅正處於 YoY -6% 的快速衰退趨勢,更從 1987 年的 27% 腰斬超過九成,足見台灣紡織業業正面臨嚴峻的轉型需求。

紡織業架構圖

仔細探究紡織產業的供應鏈,可以粗略分為上、中、下游三個層級。

  • 上游:紡織的原料供應,包含「天然纖維」(毛料、棉花、絲、麻等)以及製成「人造纖維」(聚酯、尼龍、壓克力等)所需的「塑化原料」*。

  • 中游:「紡織業」中「紡」與「織」的過程,包含「紡紗」、「織布」,到中下游的「染整」等步驟。

  • 下游:成衣以及通路品牌。

註 *:紡織業常見的塑化原料,有「聚酯」產品用的乙二醇 (Ethylene Glycol, EG)、純對苯二甲酸 (Pure Terephthalic Acid, PTA)、「尼龍」產品所需的己內醯胺 (Caprolactam, CPL) 及生產「亞克力棉」所需的丙烯腈 (Acrylonitrile, AN) 等。

紡織業現況(數據期:2021 Q1 )

進出口總值

出口總值: 21.06 億美元, 成長 2%

進口總值: 9.18 億美元,成長 17%

貿易順差: 3.63 億美元, 較去年同期減少 0.72 億美元,衰退 9%。

[ 判讀 ] :上述出口總值雖然看似年成長,不過由於 2020 年全球正蒙受肺炎疫情肆虐,基期較低的影響下,此比率會有些失真。若再往回看到 108 年 1-3 月我國紡織品數據:出口總值 22.71 億美元,今年實是不及 2019 年的 ; 且 2019 1-3 月貿易順差是高檔的 14.09 億美元,想比之下 2021 年數字也顯得遜色。

進出口產品

出口:布料(占 66%,年成長 0.1%),紗線(占 15%)、 纖維(占 7%,年成長 2%),雜項紡織品(占 7%,年成長 10%)以及成衣及服飾品(占 5%,年成長 -1%)。

進口:成衣及服飾品(占 53%,年成長 17%),布料(占 15%,年成長 10%),紗線(占 13%,年成長 48%),雜項紡織品(占 11%,年成長 25%),纖維(占 8%,年成長 -14%)。

▲ 進出口值佔比分析(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股感知識庫整理)

▲ 進出口值年成長率變化(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股感知識庫整理)

[ 判讀 ] :計算出口總值,布料佔比高達 2/3,是我國主力出口產品。且除了成衣及服飾品相較去年呈現年衰退,其餘皆有成長,其中又以雜項紡織品、纖維兩產品成長最多;計算進口總值,可以發現成衣及服飾是我國紡織業主要進口產品,且除了纖維進口值衰退 14% 以外,其餘項目皆有 YoY 10%  以上的增幅。

進出口地區

進口地區:進口地區分佈與出口數據比較,較為高度集中,前五大國家進口值佔比超過 75%,其中以中國大陸為主,越南居次。前五大進口國大部分以「成衣與服飾品」為主,只有美國進口是布料佔多數。

出口地區:出口方面,以輸越南出口值最大,且前五大出口地區均以布料為大宗。

▲ 進出口地區分析(資料來源:財團法人中華民國紡織業拓展會,股感知識庫整理)

紡織業面臨的問題

快時尚興起

快時尚興起於 20 世紀的歐洲,在歐洲被稱為「Fast Fashion」;美國則稱做「Speed to Maket」。品牌商主打「快速、時候、平價、款多量少」的行銷策略,近期在全球興起一陣風潮。全球快時尚的領導品牌包含大家耳熟能詳的 Zara ( 西班牙 )、H&M ( 瑞典 )、Uniqlo ( 日本 ) 等。

在快時尚的潮流日益興盛下,全球通路品牌紛紛開始主打「低庫存」、「短交期」、「多樣少量客製化」等營運策略,造成紡織廠的物料管理、大量庫存成本積壓出現問題。

RCEP 簽署完成,台灣卻被屏除在外

2020 年 11 月 15 日的東南亞國協高峰會上,亞太地區 15 國(包含東協 10 國、中國、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共同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 RCEP 中明訂,成員國構成全新自由貿易區,也將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降低關稅壁壘是此貿易區最大的進展—— 協定國間整體貿易關稅廢除比例超過 9 成。

台灣地處於亞太經濟共榮圈中,卻被屏除在 RCEP 外,這對於出口導向的紡織業是極度不利的(特別是上游的原物料供應面將受到莫大的競爭,中下游業者由於近年生產基地已陸續移至海外,估計影響較不會那麼嚴重)。

紡織業轉型方向與未來展望

從上文可知,不管是供給市場面(快時尚的興起與威脅)、勞動市場面(工資上漲所帶來的缺工問題)、亦或是政策面(被屏除在 RCEP 以外),台灣傳統紡織企業正在面臨著急迫轉型的需求,各家廠商無非利用產品結構的轉換、生產製程的優化、甚至開闢副業等方式,來為企業尋求續命的生機。

然而,仔細探究台灣紡織業現在在全球的定位,其實並非沒有可以突破、發展的生機。以下幾點是台灣紡織業目前可以著力發展的主要方向與商機:

產品結構轉換 - 機能性紡織品

機能性紡織品(Functional Textile or Performance Textile),指經過特殊加工流程後,能具有抗菌除臭、抗UV、保溫、阻燃、防水防風、 防靜電等用途的特殊紡織品。大家耳熟能詳的「發熱衣」;乃至於大家常常聽到的「吸濕排汗」的布料,其實都是機能性紡織產品的一種。「機能布料」擁有傳統布料沒有的功能與優點,近年來就這麼在傳統紡織業中,狹帶著高技術含量的科技異軍突起。

台灣在發展機能性紡織品的歷程,最早其實含有一些「時勢所趨」的身不由己。在 1990 年後期開始,中國大陸紡織產業迅速擴張,地廣人多的優勢,讓中國不論在勞動面、原物料面都佔盡優勢,轉眼間就成為了世界最大的紡織品出口國。在日漸競爭市場中,本來叱詫風雲的台灣紡織業也才因此開始主攻機能性紡織品。不過台灣紡織業也不是省油的燈,在「運動機能布料」的市場中也成功打出一片新天下:2018 年世界盃足球賽的官方球衣,上游原物料供應商是我國的遠東新和新光纖維兩家企業;放眼全球知名運動品牌,市佔率第一的北美品牌「Nike」,2015 年全年布料下單,台灣廠商(遠東、儒鴻、福懋)吃下了 37% 的佔比、市佔率第二的歐系品牌 「Adidas」,2015 年台灣供應了超過 20% 的布料需求、近年站穩全球第三大運動品牌的「Under Armour」,同期全球布料需求,台灣更是囊括了超越 80% 的訂單。根據美國 Grand View Research 數據模型推算,機能型紡織品 2016 年至 2024 年複合成長率超過 35%,至 2024 年市場規模達到 93 億美元。如今,全球超過 70% 的運動性機能布料已是由台灣所供應。

台灣的紡織業,憑著過往豐富的量產經驗;國際大廠的良好合作關係;以及引進高科技人才、技術進入產業翻轉產品結構,才使臺灣的紡織產業有望擺脫過去的夕陽產業的刻板印象,用機能性紡織品重新織出自己的一片天。

製程優化 - 生產過程數位化

紡織業是屬於勞力密集型的產業,以往產量的增加,起初就是透過增聘人力,後來則是藉由引進機械化設備來提高生產效能。然而,設備會逐漸老舊、勞工年齡上升等因素,都依然會導致生產效率漸漸降低。近年來,我國紡織業開始致力將生產過程數位化,透過數位化的整合,從最小的生產環節開始,最終串接起整條複雜的供應鏈。

舉我國宏遠興業為例。宏遠近年建立數位平台,將各部門包括機台、庫存、現有訂單等資料串連起來,再透過數位化的計算,擬定出最佳化的生產策略。像是工廠機台的排程,以往資深員工可能要花上 6 個小時處理,現在透過數位平台的導入,只要 5 分鐘就可以建立出最佳化的排程,生產效能還比人工計算的更準確、有效率。

結論

紡織業早年曾是我國最大的創匯商品,不過自 1990 年晚期開始,受到中國大陸的快速崛起影響,轉型需求逐漸浮現。在先天條件不如人(地不夠大、人不夠多、甚至是在國際上屢屢被孤立)的情況下,我國紡織業必須也只能另闢蹊徑。

好消息是,在千禧年後,我國紡織業成功開始結合一些科技與技術,開創新的商品以及生產模式 —— 包含新型的機能布料、以及更數位化的生產鏈,這些改革與創新,都讓各紡織企業能夠突破以往勞動力的限制以及生產效率的制約,在續命之餘更努力重新編織出屬於他們的一片天。

希望在螢幕前面看完這篇文章的各位投資朋友,往後再聽到人家談論起紡織產業是夕陽產業的時候,能夠想起我國紡織業曾經經歷過怎樣的興衰,現在又是如何努力地生存著。就筆者而言,這樣的經歷是非常令人感動的,曾經在書上讀過這樣一句話:

別人總會在你低潮的時候瘋狂安慰你,或是無限上綱你的低潮好似你真的很脆弱。

但那些自以為是的人他們都不是你。

想想你發光的時刻,想想你被很多人需要的時刻。

自己站起來吧,至少你還有腳。

是啊,就算現在還在谷底,也不要忘記自己曾經何等的光榮。台灣紡織業已經被社會看衰了好幾個年頭,如今雖然還稱不上重振雄風,但他們正明確地走在那條重回榮耀的路上。

現在台灣的紡織業,早已不再是以往那個只靠勞力、土法煉鋼的紡織業了,而是凝聚了更多的智慧、跨足多項前端科技的全新面貌。轉型的過程是非常痛苦的,不過紡織業們正在努力地咬牙走下去。筆者也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他們終將擁抱那夕陽落下之後的旭日東昇。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